第130章
公元1085年。
历史上这一年,原本宋神宗已经死了。
但这一世或许是因为王宽已然改变了部分历史轨迹的缘故,所以他依旧还活着,只不过是这几年他身体似乎开始渐渐不好。
对此,王宽还是表示十分可惜的。
毕竟在整个两宋三百年时间里,整个也就只出了宋神宗赵顼这唯一一位大变革皇帝。
虽然他的变革并不成功,只是堪堪完成了一小部分,但是他整个人的存在却也是给整个宋朝历史留下了浓厚一抹色彩,与此同时他也由此成了宋朝空前绝后之变革皇帝,
在他之前没有,在他之后,也更是没有哪位宋朝皇帝有这样作为。
而神宗名顼,原名仲鍼,是为之前的短命皇帝宋英宗长子,生母则为高皇后。
他于治平三年,即公元1066十二月被立为皇太子,然后又在英宗死后继位,在位十九年,终年三十八岁不到四十,死后被葬于永裕陵。
在他刚刚继位时,宋朝统治将近百年,宋初制定许多政策其弊端已经渐渐显露出来,当时整个宋朝朝廷上下官场不仅腐败盛行,财政危机日趋严重,而且百姓生活困苦,各地农民起义不断,辽、西夏在边境虎视眈眈。
面对这种情形,宋神宗他对太祖、太宗皇帝所制定的“祖宗之法”不由得产生了怀疑,于是这位年轻的神宗皇帝有理想的勇于打破传统,深信变法是缓解危机唯一办法。
所以也就在自己手下能臣王安石的辅助下,开始了一场两宋历史上空前绝后大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对赵宋王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过这位神宗皇帝他在进行变法时,并非一时冲动,早在其少年时代,他就已经心怀壮志,希望能改变国家命运,也能够让自己由此成为一位伟大帝皇。
这般在成长过程中,他也是因此而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直接决定了他当政之后务实、创新之治国大理念。
再有后来的他与王安石之联手进行的熙宁变法虽然后来结果失败,但却也是因此而对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即使王安石提出的许多新的变革措施最后被废除,但很多有利措施,还是被无形中采用了,而且这般新法实行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让宋朝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垦田面积大幅度增加,全国高达七亿亩,单位面积产量普遍提高,多种矿产品产量为汉代、唐中叶的数倍至数十倍,城镇商品经济取得了空前发展。
当然与此同时,随着这般大发展,同时期宋朝军队战斗力也是有着明显提高。
不过这种变法观念,终究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出现。
应该说在仁宗一朝,当时王安石就已经提出了自己的变革措施,只是当时仁宗并未重视,所以以王安石多年为官经验以及他本人深入观察,他在对北宋社会问题有了深刻认识,以及政治上也逐渐成熟起来后。
后来他在京期间,王安石将多年来想法,写成了着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这份《言事书》指出,宋王朝内部潜伏着诸多矛盾与危机,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革具体意见和办法,希望能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
这篇万言书不仅是王安石本人政治立场和见解的高度概括,而且成为此后指导变法的总路线,对宋代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仁宗似乎并无进取之心,加之忙于立储之事,王安石的这份万言书没有引起仁宗和执政大臣的重视。
这般一直到后来的熙宁元年,即公元1068年四月,王安石终于入京受命。
而当时的宋神宗赵顼一听王安石来京,也是表现的得异常兴奋,不仅马上召其进宫与其进行晤面,同时还果断听取王安石有关政治、财政、经济以及军事上的改革谋略之后,深感王安石就是能与自己成就大业的人才。
而王安石也因此被赵顼励精图治、富国强兵的远大抱负所折服,君臣二人为了共同理想和信念走到了一起。
不过这般神宗和王安石之结合,虽然说得上是珠联璧合、情投意合,志趣相投,同时从此王安石的变法内容,有了神宗的支持,就得到了大力的实施与推广;而在前期,王安石也是全身心地去帮助神宗推行新法,俩人是相得益彰,不过这种事情在后期终究还是出了不少问题。
比如当时的宋神宗在众人簇拥下,虽然根据王安石要求进行了变法,但王安石这般既不是为了升官发财,也不是为了满足个人野心,完全是出于一片报国之心的变法行动。
这让王安石虽然贵为宰相,生活方面却极为朴素,从未贪污一分钱,也不接受别人礼物,这也因此遭遇了无数攻击。
哪怕这些金钱其实对于王安石毫无吸引力,毕竟他连自己俸禄数量都不清楚,拿回家之后只是任家人随便花销,但是王安石这种无私为国精神虽然感动了神宗,却也是因此而得罪了无数人,
即使是在宋神宗眼里,王安石不是普通臣子,而是自己良师益友,两人之间的关系已经超出了君臣之谊。
但是变法前期,神宗对王安石言听计从,几乎所有大事都要与王安石商量,可是在新法实行引发了巨大的反对声浪矛头直指王安石以后,神宗终究还是有所迟疑和动摇。
但是在诸多犹豫后,他最终还是坚定地站在王安石一边而也正是因为神宗对王安石这种高度信任,才使得当时天下见的变法进度得以迅速实行。
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免役、市易、保甲、方田均税、保马等诸项新法相继出台。,这些新法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几乎涵盖社会的各个方面。
可这般大规模新法推行过程中,最终终究还是因为用力过猛,触动了无数老臣派、以及皇亲国戚族群利益。
于是,这些老臣派中以司马光为首,范镇等为羽翼,还有皇亲族中,以后宫曹太后为首的皇族派,发起了强烈反攻新法行动。
在这些双重压力下,神宗心烦意乱,一次忍不住怒斥歧王赵颢道:“是我在败坏天下,那你来干好了!”
宋神宗这是将心中的怒气和痛苦发泄在了弟弟身上,岐王诚惶诚恐,失声痛哭。神宗面临朝廷和后宫的双重阻力,内心的烦躁、矛盾可想而知。
再加上当时十分巧合的是,自从新法颁行之后,天下各地就不断有异常自然现象出现,如京东、河北突然刮起大风,陕西华山崩裂,所以整个天下间,尤其是京师皇城地区一时间人心惶惶。
那些别有用心之人借此机会,利用这些抨击变法,说这些是上天对人间的警告,尤其是等到后来的熙宁七年北方大旱,民不聊生。
神宗为此忧心忡忡下,也终于开始相信这是上天的某种预警,并对自己继位以来所实行的一系列新法进行反思。
正在此时,一个叫郑侠的官员向神宗上了一幅流民图,图中所描绘的景象使神宗大受震动,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卖儿鬻女,惨不忍睹,这使得当时的神宗发现自己一番变法行为本以为能够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结果万万没想到竟然会是这样的结局。
于是第二天,神宗就下令暂罢青苗、免役、方田、保甲等十八项法令。尽管这些法令不久在吕惠卿、邓绾等人要求下王安石手迹恢复,但是神宗与王安石之间已由此终于开始出现裂痕,互相信任也受到严峻考验,这对变法派而言,无疑是个巨大不祥讯息。
不过对于那些反对势力而言,虽然肯定是不会放弃这样机会,他们继续大肆抨击王安石及其新法。
但是在这种巨大压力下,王安石向神宗提出了辞呈,神宗最初没有同意,但在王安石坚持下,最终同意并要王安石推荐官员代替自己的职务,这表明神宗并未完全放弃富国强兵的理想,而是要继续推行变法王安石安排韩绛和吕惠卿主持朝廷事务。熙宁七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出知江宁府。
所以后来虽然王安石由于神宗的信任,再次被召回朝廷,但这时改革派内部已经发生了分裂,也无法回到从前的那种强硬立场。
于是熙宁九年六月,等到王安石爱子王雱病逝后,精神遭到打击极大的王安石也开始坚决求退,所以神宗于十月第二次罢免了王安石相位。
王安石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和满腹的伤悲离开了京城,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退居金陵,潜心学问,不问世事。
可王安石离开了,但神宗并未放弃改革的既定路线,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的第二年,神宗改年号为“元丰”,从幕后走到前台亲自主持变法。
然而,这种变法依旧伴随着反对的声音,神宗亲自主持的新法同样遇到朝中群臣异议。
而失去了王安石,神宗本就很伤心,现在又要独自面临巨大压力,不免有些恼火,不过他忍着脾气还是没有停止改革进程,而是选择了亲自对熙宁年间的变法措施加以调整继续推行。
这样一直到元丰八年正月初,雄心大志的宋神宗赵顼由于对西夏战事的惨败,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病情终于恶化。
而他麾下大臣们也由此全都乱成一团,王珪等人开始劝赵顼早日立储,赵顼此时已经有不祥的预感,无奈地点头同意了,神宗六子赵佣,改名为“煦”,被立为太子,国家大事由皇太后暂为处理。赵顼一生都在追寻自己的理想,他希望重建强盛的国家,再造汉唐盛世。当这些梦想破灭之时,赵项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同年三月,年仅三十岁的神宗赵顼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所以在宋神宗短暂的三十八年人生岁月中,他虽然如流星匆匆划落,可他和王安石做的熙宁变法,成了有宋一朝最大规模的变革,也对后来的宋朝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毕竟神宗一生也是为理想而活的,也是为理想而奋斗的短暂一生。
因此来说。
其实在滚滚历史长河中,无数历史朝代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历史人物,他们确实都有曾经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独属于自己的那深深脚印记。
就像是宋神宗赵顼他出生在了一个他必须力挽狂澜的年代,他出生的时候,据说一群老鼠出来喷出了五色气,汇集成云。
所以作为宋英宗的长子,他其实老早就想着干一番大业,他曾梦到神仙把他捧着登天,于是他也就和自己的文治昌盛朝代契合,从此勤奋好学达到了废寝忘食地步。
而除了诸多正统儒家经典外,他对法家思想也非常熟悉,曾经手抄了《韩非子》全书。
但当宋神宗他登上皇位后,其父亲宋英宗留下的烂摊子终究还是把他震惊了。
因为宋朝到了他这神宗一朝,经济问题已然空前严重,如三冗问题——冗官、冗兵和冗费杂,这些不仅继续困扰着朝廷,让宋朝朝廷开支浩大财政赤字严重,同时也使得无数宋朝百姓被苛捐杂税掠夺得一贫如洗。
再加上这时宋朝疆域之外,还有西夏和辽国的军队虎视眈眈,因此面对沉疴非得下猛药医治不可。
于是宋神宗想到了改革,他当即就此事询问周围大臣,但回答并不让他满意,比如他问老臣富弼,得到的不过是照本宣科的回答,“当布德行惠,愿二十年口不言兵。”
不过这时,宋神宗注意到一个比他大27岁的男人,他叫王安石。
说起来王安石这个人吧,因为其当年所进行的变法改革争议颇大,所以王安石他在两宋时期并没有我们今天听到之好声望。
出生于官宦家庭的他好读书、记性好这些品格出现在他身上并不让人稀奇,但有一个重要素质让他日后脱颖而出,这就是“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
如文章称雄天下的苏轼,一次看到了王安石在墙上的题诗:
“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当时他就情不自禁惊叹道,“此老野狐精也”,所以王安石这个王宽的便宜岳父也的确是非常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