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那宽敞的朝堂,只见朱红色的立柱在摇曳烛光的映照下,透着古朴而庄重的气息。
大臣们身着朝服,有的绣着精美的云纹,有的缀着华丽的玉佩,随着他们轻微的动作,玉佩发出清脆而又细微的碰撞声。
李启的声音如同洪钟般,在这空旷的朝堂上有力地回荡着,如金石般铿锵:“朕意欲革新,首在农桑!大齐百姓,当有饱饭可食,暖衣可穿!”他大手一挥,那宽大的袍袖随之飘动,目光如炬,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大臣,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朕决意推行新政,鼓励农耕,兴修水利,凡有功者,皆有重赏!”
此时,朝堂之上安静得可怕,仿佛连一根针掉落的声音都能清晰听见。
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满是惊愕与难以置信,一时之间难以消化这突如其来的信息。
他们原本以为这位新帝登基,会先忙于巩固权力,没想到他却如此雷厉风行,直接抛出了国家发展的大计。
“其二,”李启的声音再次响起,如同利刃划破了这短暂的沉寂,“商道兴则国兴!朕要开通关隘,减免税赋,鼓励行商,使大齐的货物能够通达四海,也让各地的奇珍异宝能够汇聚于此!”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精光,“朕要让大齐的财富,如同滚滚江水,源源不断!”
李启的这一番话,如同一阵温暖的春风,吹入了这死气沉沉的朝堂。
不少大臣眼中燃起了希望的火焰,他们原本以为这位年轻的皇帝不过是徒有其表,现在看来,却是胸有沟壑,魄力十足!
“陛下圣明!”率先打破沉默的,是宰相张肃。
他站了出来,躬身行礼,那身端庄的朝服随着动作轻轻摆动,声音洪亮而沉稳,“陛下之策,乃国之大幸,臣等自当竭力辅佐!”他接着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恳切,“臣以为,在推行新政的同时,还需整顿吏治,清除贪腐,如此方能使新政得以顺利推行,百姓方能真正受益!”
李启微微颔首,对张肃的建议表示赞赏。
他知道,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在于经济的繁荣,也在于吏治的清明。
他看着底下的大臣,目光如炬,沉声道:“诸位爱卿,可还有其他见解?”
朝堂之上,群臣纷纷应和,开始就李启提出的新政展开热烈的讨论。
一时之间,朝堂之上不再是往日的沉闷,反而充满了活力和希望。
李启静静地听着,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他的目光深邃,仿佛在盘算着更大的谋略。
他要让整个大齐,都按照他的意志运转起来。
“皇上,”一个沉稳的声音打破了朝堂的喧嚣,带着一丝深思熟虑,“臣以为,此番新政虽好,但……”宗泽身着锃亮的铠甲,每一片甲叶都在烛光下闪烁着寒光,他抱拳而出,铿锵之声如同战鼓般响彻大殿。
“陛下雄才伟略,臣深感钦佩!然,臣以为,强国之本,在于兵强马壮。商道兴盛固然重要,但若无强兵护佑,恐引来豺狼觊觎,反为祸患。”他那鹰隼般的目光锐利地扫视着群臣,沉声道,“臣建议,在发展农桑商道的同时,亦当注重练兵秣马,加强边防,方能保我大齐江山稳固!”他粗糙的手指摩挲着腰间那把锋利的佩剑,剑柄上的纹路清晰可感,语气坚定,“尤其南方蛮夷,屡屡犯边,若不震慑一二,恐生后患!”
殿内一时寂静,众人皆被宗泽那强大的气势所慑。
李启微微点头,对宗泽的担忧表示理解。
这时,刘勇从武将队列中大步走出,抱拳道:“陛下,末将有一事不明。”他语气恭敬,却也带着一丝急切,“义士军上下皆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不知在此番新政之中,我义士军当担何任?”他目光灼灼地盯着李启,眼神中满是期盼,渴望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他身后,隐约可见其他义士军将领的身影,他们同样带着期盼和疑问。
刘勇能感受到他们粗重的呼吸,那气息喷在他的后背上,热乎乎的;也能感受到他们紧握刀柄的手上传来的力量,那力量仿佛要透过空气传递给他。
他们渴望建功立业,渴望得到皇上的认可。
殿内烛火摇曳,跳动的火苗将光影投射在刘勇黝黑的脸上,更显得他眼神坚定。
他能嗅到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息,那气息中夹杂着汗水的咸味和烛火燃烧的味道;也能清晰地听到自己心脏剧烈跳动的声音,仿佛一面战鼓在胸腔中擂动。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等皆是粗人,不懂治国之道,只知沙场搏杀。还望陛下明示,我义士军将何去何从!” 刘勇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带着一丝沙哑,却也充满了力量。
李启看着刘勇,眼神深邃,嘴角微微上扬……福安躬着身子,手中的狼毫笔在宣纸上快速游走,沙沙的声响在寂静的大殿中格外清晰。
他头也不抬,眼神专注地盯着纸面,将每一位大臣的发言都详尽地记录下来,一丝不苟,唯恐遗漏了任何重要的细节。
他的指尖微微泛红,长时间的伏案让他的手腕有些酸麻,但他不敢停下,因为他知道,这些记录对于皇帝来说至关重要。
李启并未立刻回应刘勇的疑问,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宗泽,眼神中带着一丝赞赏,一丝考量。
他缓步走下台阶,每一步都沉稳有力,站到宗泽面前,一股无形的威压瞬间笼罩了整个大殿。
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宗将军所言极是,朕也深知强兵的重要性。只是,这练兵一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他顿了顿,伸出手指,轻轻点了点自己的额角,“朕以为,练兵之法,还需深思熟虑,不可盲目而为。”他负手而立,目光扫视全场,“将军认为,当如何练兵,方可使我大齐将士,骁勇善战,无往不利?”
宗泽挺直了腰板,盔甲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他感受到皇帝目光中蕴含的期许,心中顿时燃起了一股强烈的责任感。
他向前一步,抱拳道:“陛下,臣以为,练兵首在选材,其次在训练。”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大齐各地皆有勇猛之士,应广开门路,选拔有志之士入伍,而非只看出身。训练之上,应摒弃花架子,注重实战,将士日常训练之中,应强调协同作战,模拟实战,如此方能百战不殆。” 宗泽的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回荡在空旷的大殿之中。
李启微微颔首,赞赏地看了宗泽一眼,他能感受到宗泽心中熊熊燃烧的报国热情,这正是他所需要的。
他转头看向刘勇,眼神中带着一丝深沉和难以捉摸的意味,意味深长地说道:“至于义士军,朕自有安排。” 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神秘的笑容。
朝堂之上,烛火摇曳,光影交错,映照着李启深邃的眼神。
李启忽然停顿了一下,仿佛想到了什么,嘴角露出一抹浅笑,眼神示意福安靠近,“福安,你且先退下……”
福安躬身领命,悄无声息地退至一旁,手中的狼毫笔和宣纸也随之收起。
他垂手而立,眼观鼻鼻观心,仿佛一尊雕塑,将自己完全融入到背景之中。
李启的目光重新回到刘勇身上,带着一丝审视的意味。
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刘将军,义士军之事,朕已有所考虑。”他顿了顿,环视一周,将众臣的神情尽收眼底,“朕欲将义士军打造成一支精锐之师,一支能够以一敌百,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王牌之师!” 他的声音掷地有声,在大殿中回荡,激起一阵嗡鸣。
张肃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义士军虽骁勇善战,但毕竟未经正规训练,若要将其打造成精锐之师,恐怕并非易事。” 他捋了捋胡须,眉头微蹙,“臣以为,义士军可先由朝廷军队统一整编,再进行严格训练,方能达到陛下预期。” 他说话的语气不疾不徐,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刘勇闻言,脸色微变,心中有些不悦。
他深知义士军是一群热血汉子,历经无数战斗才走到今天,对朝廷军队的训练方式他心存偏见,觉得那些条条框框会束缚义士军的野性。
同时,他又为义士军丰富的实战经验和独特的战斗风格感到自豪,认为这是义士军的优势所在。
但碍于君臣之礼,他并未直接反驳。
他抱拳道:“宰相大人此言差矣,义士军虽未经正规训练,但皆是百战之兵,实战经验丰富。若是由朝廷军队整编,恐怕会消磨他们的锐气,反而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他语气坚定,带着一丝不服输的劲头。
“刘将军此言差矣,”林正出列,反驳道,“义士军虽有实战经验,但缺乏纪律性,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斗力。朝廷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正好可以弥补义士军的不足。”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而且,朝廷军队拥有丰富的训练资源和经验,可以更好地帮助义士军提升战斗力。”
一时间,朝堂上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大臣们有的眉头紧锁,满脸忧虑;有的交头接耳,小声地交换着意见。
朝堂上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仿佛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有的支持张肃的观点,认为义士军应该由朝廷军队整编;有的则支持刘勇的观点,认为义士军应该保持独立性。
双方争论不休,互不相让。
刘勇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压力,仿佛一座大山压在他的心头,让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
他知道,这场争论不仅仅关系到义士军的未来,也关系到他自己的命运。
他紧紧地握着拳头,手心已经渗出了汗水,那汗水顺着指缝滑落,滴在地上。
“诸位爱卿所言,朕都已知晓。” 李启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瞬间平息了朝堂上的喧嚣,“此事,朕自有定夺。”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刘勇身上,“刘将军,你且先退下,朕稍后会单独召见你。”
刘勇心中一凛,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忐忑,抱拳道:“末将遵旨。” 说完,他转身退下,脚步沉稳有力,没有丝毫的慌乱。
“陛下……”张肃欲言又止,他似乎还想再劝说一番,但看到李启坚定的眼神,最终还是选择了沉默。
李启的目光扫过众臣,缓缓开口:“诸位爱卿,今日就议到此处吧。”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一丝疲惫,却也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
“退朝!”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臣山呼,声音震耳欲聋。
李启起身,缓缓走下龙椅,他的身影在摇曳的烛光中显得有些孤寂。
他走到福安身边,低声说道:“福安,摆驾玄德宫……”
福安紧随李启身后,穿过重重宫门,来到了幽静的玄德宫。
夜风习习,那清凉的风拂过脸颊,卷起几片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
宫殿内,烛火摇曳,光影婆娑,映照着李启略显疲惫的脸庞。
他坐在龙椅上,闭目沉思,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一下一下,富有节奏感,仿佛在敲击着某种乐章。
“福安,”李启缓缓睁开双眼,目光深邃如夜空,“今日朝堂之上,众臣所言,你都记下了吗?”
“回陛下,奴才已全部记下。”福安躬身答道,将手中的记录递了上去。
李启接过记录,仔细翻阅,一行行文字映入眼帘,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温度,让他回想起朝堂上的激烈争论。
张肃的稳重,宗泽的果断,刘勇的急切,林正的条理清晰,每一个人的形象都鲜活地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农桑、商道、兵力……”李启低声呢喃,手指轻轻揉着眉心,“这些都是大齐发展的关键,缺一不可。”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盯着福安,“朕要制定一个完善的计划,将这些都囊括其中,让大齐在最短的时间内强大起来!”
“陛下圣明!”福安由衷地赞叹道。
李启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思绪万千。
他知道,自己肩负着复兴大齐的重任,不容有失。
他深吸一口气,感受着夜风的清凉,心中渐渐平静下来。
“福安,”李启忽然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深沉,“你说,朕的计划,能否顺利实施?”
福安迟疑了一下,谨慎地答道:“陛下之策,自然是万无一失的。只是……”
“只是什么?”李启转过身,眼神锐利地盯着福安。
福安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说道:“只是,任何计划,都可能存在变数。朝堂之上,派系林立,人心难测。陛下推行新政,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他们或许会从中作梗,阻挠新政的实施。”
李启闻言,陷入了沉思。
他知道福安所言非虚,朝堂上的斗争,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他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朕明白了。”李启点点头,“任何敢阻挠朕的人,都将付出代价!”
他走到桌案前,铺开一张宣纸,拿起狼毫笔,开始书写他的计划。
一个个字迹,如同铁画银钩,充满了力量和决心。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玄德宫的宁静。
“何事?”李启眉头微皱,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悦。
“陛下,宫外有人求见,说是……”门外侍卫的声音有些颤抖,“说是……南疆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