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豪推开窗,清晨的凉气扑面而来,他深吸一口,凉气顺着鼻腔直入肺腑,却无法冷却他心中翻涌的焦虑。
他望着长安城的街景,那熟悉的建筑在晨光下有着一种朦胧的美,可他无心欣赏。
原以为文化宣传会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人心,未料暗流涌动,竟有人刻意曲解新文化理念,散布谣言。
李豪决定乔装深入市井去探查谣言来源。
他混在人群之中,周围的人推推搡搡,他能听到各种嘈杂的声音。
突然,他发现了可疑人物的聚会,悄悄靠近时,差点被发现,心跳陡然加快,额头也冒出了细汗,好在凭借智慧和李元芳的帮助成功脱身,并且掌握了关键线索。
“圣人以孝治天下,如今却要推崇新学,岂非数典忘祖?”市井之中,一个尖嘴猴腮的男子唾沫横飞,挥舞着手中的宣传册,将“融合”二字歪曲成“背弃”。
李豪看着那男子扭曲的表情,听着他刺耳的声音,心中满是愤怒。
周围聚集的百姓议论纷纷,原本对新文化充满好奇的眼神,如今蒙上了一层怀疑。
类似的场景在各地不断上演。
有人说新文化会破坏传统礼法,有人说新文化会让大唐失去民族特色,更有人将新文化与祸国殃民的妖言邪说联系在一起。
一时间,流言蜚语如同野火般蔓延,原本欣欣向荣的文化革新局面,蒙上了一层阴影。
李豪揉了揉眉心,手指触碰到皮肤时,他能感觉到自己皱起的眉头,这些谣言看似荒诞,却精准地抓住了百姓心中对未知的恐惧。
他翻阅着各地呈上来的报告,纸张在手中沙沙作响,眉头越锁越紧。
他知道,幕后黑手一定是有组织、有预谋地行动,目的就是要破坏文化革新,扰乱大唐稳定。
就在这时,吐蕃使者求见的消息传来。
李豪心中冷笑,这吐蕃使者前几次来访,便对大唐文化革新颇有微词,如今局势动荡,他定是来火上浇油的。
李豪屏退左右,只留下心腹侍卫李元芳。
“元芳,你觉得这吐蕃使者此来何意?”
李元芳抱拳道:“殿下,吐蕃与我大唐素有嫌隙,此次文化革新,他们定是想借机生事,挑拨离间。”李元芳一边说,一边眼睛微微眯起,目光中透着一丝敏锐。
李豪点点头,“既然如此,那就让他看看,我大唐的文化革新,绝不是任人摆布的棋子!”李豪整理衣冠,起身走向正殿。
他步伐沉稳,每一步落下都能感觉到脚下坚实的地面,目光坚定,仿佛心中已有应对之策。
吐蕃使者带着虚伪的笑容走进大殿,那笑容在李豪看来是那么刺眼。
刚要开口,却见李豪猛地一拍桌案,那巨大的响声在寂静的大殿中回荡,李豪厉声道:“使者,你此来……”
李豪猛地一拍桌案,厉声道:“使者,你此来莫非是想看我大唐的笑话?” 吐蕃使者笑容一僵,还未开口,李豪便继续说道:“朕推行文化革新,意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汇百家,壮我大唐!尔等却散播谣言,蛊惑人心,其心可诛!”
李豪话音一落,殿外广场上早已聚集的百姓顿时哗然。
他们本是来看热闹的,却没想到陛下如此直言不讳。
那喧哗声像是一阵汹涌的浪潮。
吐蕃使者脸色铁青,强辩道:“陛下此言差矣,小王只是关心大唐文化传承,并无他意。”
“关心?哼!”李豪冷笑一声,从袖中取出一叠文书,用力甩在使者面前,文书在空中散开,像一片片白色的羽毛飘落。
使者拿起文书,只看了一眼便脸色大变,这些文书上的印章,分明是吐蕃王室的专用印章。
他额头冒出了冷汗,眼神中满是惊恐,一时语塞。
李豪指着广场上竖立的告示牌,上面清楚地记载着文化革新后的成果:识字率提高了多少,新的农耕技术推广了多少,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多少……
“事实胜于雄辩!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李豪的声音洪亮有力,在广场上回荡,撞在周围的墙壁上又弹回来。
“尔等阴谋诡计,终究难见天日!”
围观的百姓议论纷纷,原本被谣言蒙蔽的双眼逐渐清明。
他们看着告示牌上的数据,再看看吐蕃使者慌乱的神情,心中已有定论。
“陛下说的对!我们相信新文化!”一个老者激动地喊道,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我们支持陛下!”越来越多的百姓高声呼喊,他们的声音汇聚成一股洪流,响彻云霄。
其中一个小孩爬到父亲的肩膀上挥舞着手臂欢呼,一位年轻的书生激动得热泪盈眶。
吐蕃使者脸色惨白,他知道自己的阴谋已经败露,再无狡辩的余地。
他狠狠地瞪了李豪一眼,拂袖而去,那衣袖带起一阵小小的气流。
李豪看着灰溜溜离去的吐蕃使者,嘴角露出一丝冷笑。
他转身面向百姓,高举双手,广场上顿时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李豪缓缓开口:“诸位……”他的声音在广场上空回荡,如同春风拂过大地,驱散了阴霾,带来了希望。
“诸位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今日,我大唐的文化革新,终于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这并非我一人之功,而是我大唐所有子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广场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百姓们激动地拥抱,互相能感受到对方身体的温度和激动的心跳。
他们眼中的怀疑和迷茫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对新文化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接下来的日子里,新文化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开来。
书院林立,学子云集,各种文化流派和睦相处,共同谱写着大唐文化的新篇章。
街头巷尾,百姓们吟诗作赋,谈经论道,文化氛围浓厚,欣欣向荣。
大唐的文化影响力也随着文化革新的成功而大增。
周边各国纷纷派遣使者前来学习,交流,长安城成为了世界文化的中心,各国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站在皇宫高处,李豪俯瞰着长安城,阳光洒在他的身上,如同给他披上了一层金色的战袍,他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和重量。
他看到,书院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那声音清脆悦耳;茶馆里文人墨客的激烈辩论,手舞足蹈的样子尽收眼底;戏台上演员们精彩的表演,五彩的服饰十分耀眼;街头艺人优美的琴声,如同涓涓细流钻进耳朵。
这一切,都交织成一幅繁荣的文化景象,让他深深陶醉其中。
凉风习习,吹动李豪的衣袍,那衣袍在风中轻轻摆动,他深吸一口气,感受着这盛世繁华的气息。
然而,就在他沉浸在这份喜悦之中的时候,一丝不安却悄然涌上心头。
他敏锐地察觉到,随着文化革新的成功,国家的经济发展却显得滞后。
旧的经济秩序难以满足文化繁荣后的需求,新的危机即将到来。
“陛下,”李元芳走到李豪身边,低声说道,“户部尚书求见,说是……”
李豪眉头微皱,打断了李元芳的话:“让他进来。”
李豪回到御书房,揉捏着眉心,文化革新带来的喜悦逐渐被新的忧虑取代。
盛世之下暗流涌动,文化繁荣了,经济却像一辆老旧的马车,不堪重负,发出吱呀的哀鸣。
长此以往,盛世难免衰败。
他必须尽快找到解决之道,才能让大唐这辆马车继续平稳前行。
“来人,宣户部尚书、工部尚书、以及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众卿进宫议事!”李豪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不多时,众臣鱼贯而入,户部尚书忧心忡忡地躬身而入,工部尚书满脸期待能有资金开展工程,房玄龄捋着胡须,老谋深算地走了进来,杜如晦沉稳地跟着,魏征则一脸严肃。
众人齐齐跪拜行礼。
李豪抬手示意众人起身,目光扫过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沉声道:“今日召集诸位,是为了商议国之大事,我大唐文化革新已然功成,但经济却未有显着提升,长此以往,国库空虚,民生凋敝,诸位可有良策?”
户部尚书率先出列,躬身道:“陛下,如今国库岁入主要依靠农税和商税,但连年征战,百姓负担沉重,商贾也多有怨言……”
工部尚书紧随其后,补充道:“陛下,工部百废待兴,许多工程都需要大量资金,若无充足的财力支持,恐难以施展……”
房玄龄捋着胡须,沉吟片刻,说道:“陛下,老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开源节流,鼓励农耕,发展商业,方能充盈国库。”
杜如晦也附和道:“房大人所言极是,此外,还需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杜绝浪费,方能长治久安。”
魏征则直言不讳:“陛下,臣以为,当前最重要的是轻徭薄赋,休养生息,让百姓安居乐业,方能激发民力,促进经济发展。”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殿内气氛热烈。
李豪静静地听着,时而点头,时而皱眉,心中逐渐有了计较。
他深知,经济改革势在必行,但改革之路必然充满挑战,稍有不慎,便会触动各方利益,引发动荡。
夜深了,众臣陆续散去,御书房内只剩下李豪一人。
他走到窗边,推开窗棂,望着天空中闪烁的星辰,目光坚定而深邃。
经济改革,势在必行!
他深吸一口气,一股凛冽的寒意涌入肺腑,让他精神一振。
他知道,一场新的风暴即将到来,但他无所畏惧,因为他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这场风暴过后,大唐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李元芳,”李豪突然转身,对着门外喊道。
“陛下有何吩咐?”李元芳应声而入。
“传令下去,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