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使者的阴影如同毒蛇般悄无声息地蔓延开来,那股黑暗的气息仿佛能被视觉捕捉到,像黑色的丝线在学府的角落缠绕。
那些被精心炮制的谣言,如同瘟疫般,在皇家学府中迅速滋生。
起初,只是窃窃私语,如同风中飘絮般微弱,那声音轻得就像微风拂过耳边的细语,但很快,它们就如野火般蔓延,吞噬着学府内的平静,那声音逐渐变大,像是一群马奔腾而过的嘈杂。
“新学根本不是什么好东西,它会毁了我们大唐的根基!”
“是啊,那些所谓的算术、格物,有什么用?还不如背诵圣贤书!”
字句如同毒针,刺痛着学子们的心房,学子们听到这些话,仿佛能感觉到针刺的触觉疼痛。
这些话语在学府的角落里回荡,就像附骨之疽,让一部分学生开始对革新产生怀疑。
他们不再如往日般积极求知,而是眉头紧锁,神色不安,能看到他们的眼神中满是迷茫。
就连手中的书本,也变得沉重无比,拿在手里像是握着一块冰冷的铁块。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令人窒息的压抑感,往日的朗朗读书声也变得稀疏起来,那稀疏的读书声听起来就像将断未断的丝线。
李豪听闻此事,剑眉微蹙,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寒意,那寒意仿佛能从他的眼神中散发出来,让人能视觉上感受到冷意。
他知道,那些躲在暗处的阴谋者已经按捺不住,开始行动了。
他绝不允许,这些跳梁小丑毁掉他呕心沥血打造的文化革新成果。
他必须做出回应,给那些迷茫的学子们指引方向。
然而,事情远比他预想的要复杂。
一些保守的学究,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般,抓住这次机会,开始大肆煽风点火。
他们像跳梁小丑一般,在学府中公开反对新学,斥责新文化是“离经叛道”,“数典忘祖”。
“老祖宗的东西都不要了,还要学这些奇技淫巧,成何体统!”“圣贤书才是正途,这些歪门邪道,只会误人子弟!”他们言辞激烈,面红耳赤,试图用陈腐的思想裹挟学生。
他们的声音高亢尖锐,如同破了的锣,刺得人耳朵生疼。
一些年轻学子,在这些老学究的蛊惑下,也开始动摇。
他们分成两派,在学府中争执不休,互相指责,剑拔弩张,场面一度失控。
“新学明明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为什么你们要如此顽固不化!”“圣贤之道才是立身之本,新学只会让我们迷失方向!”“轰”的一声,两个派系的争吵,将学府的大门也震得颤抖,那震动的感觉似乎能通过地面传递到人的脚底。
李豪站在高处,冷眼看着这混乱的场景,只觉胸口沉重,像是被一块大石头压着。
他知道,想要推动文化革新,必须要打破这些陈旧观念的束缚。
而眼前的局面,只是一个开端。
他深吸一口气,空气进入鼻腔有些凉,眼神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缓缓道:“是时候,该让他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真理了……”
李豪踏入学府中央的辩论场,阳光正好,却似有一股无形的硝烟弥漫。
他站得笔直,衣袂随风而动,他的目光如同实质般射向对面的老学究。
老学究则气得浑身发抖,白须乱颤,手中的书卷也被捏得紧紧的。
周围的学子们围得水泄不通,大气都不敢出,仿佛在见证一场决定大唐命运的对决。
喧闹声瞬间平息,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诸位学究,你们口口声声说新学误人子弟,可曾想过,墨守成规才是真正的祸害!”
一位白须飘飘的老学究站了出来,指着皇帝怒斥道:“大胆!圣贤之道岂容你随意诋毁!你这些所谓的‘新学’,不过是奇技淫巧,雕虫小技,如何能与圣贤之言相提并论!”
李豪冷笑一声,那笑声中带着不屑,说道:“老学究,你可知道新学中的天文之术,能预测风雨雷电,让百姓提前知晓灾害,这难道是奇技淫巧?新学中的医药之术,能救治无数以往被视为绝症之人,这难道不比你口中的圣贤书更能济世救人?”
“圣贤之言固然重要,”李豪不卑不亢地回应,“但时代在发展,我们不能故步自封。试问,若只读圣贤书,如何能制造出坚船利炮,保卫我大唐江山?如何能发展农耕技术,让百姓丰衣足食?”
“强国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奇技淫巧!”老学究吹胡子瞪眼,唾沫星子四溅,那飞溅的唾沫星子似乎都能被看到。
李豪微微一笑,从袖中取出一张图纸,展开后,上面画着一些复杂的机械结构。
“此乃水力纺织机,可日产布匹数百匹,远胜人力百倍。请问各位学究,这是奇技淫巧,还是利国利民之策?”
几位学究面面相觑,哑口无言。
他们从未见过如此精妙的机械,更无法想象它能带来的巨大效益。
李豪趁热打铁地说:“诸位学究,莫要再固步自封,若大唐皆如你们这般顽固,迟早被他国超越,你们担当得起这千古罪人之名否?”
李豪继续说道:“新学并非要摒弃传统,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学习圣贤的智慧,也要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让大唐更加繁荣昌盛。”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学子们,语气更加激昂:“你们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不要被陈腐的观念束缚,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他的话语如同一把利剑,刺破了笼罩在学府上空的阴霾。
学子们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纷纷鼓掌叫好,那掌声如同雷鸣般响亮。
几位老学究则面露惭色,低头不语。
“诸位,”李豪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新学之路,势不可挡!我期待着,与诸位共同见证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
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突然,人群中传来一个清朗的声音:“且慢!”
江南四大才子,素来以文采风流闻名天下,此刻却站到了皇帝身旁。
为首的才子手持折扇,风度翩翩地开口:“我等四人虽醉心诗书,却也明白,时代在变,我辈读书人更应与时俱进。殿下推行的新学,并非要我等尽弃圣贤之道,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入新知,方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大唐文化。”他话音刚落,其余三位才子也纷纷附和,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将新学的益处娓娓道来。
他们妙语连珠,口若悬河,说得反对者面红耳赤、节节败退,他们的话语如同炮弹般轰向反对者。
学子们大声叫好,欢呼声此起彼伏,那欢呼声震得人的耳朵嗡嗡作响。
渐渐地,那些原本持反对意见的学生也开始动摇,他们眼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窃窃私语起来。
“原来新学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堪……”“是啊,或许我们真的应该尝试接受新事物……”
越来越多的学生表示愿意接受新学,学府内的气氛也逐渐缓和。
李豪感激地朝江南四大才子微微颔首。
这时,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缓缓走入学府。
他身穿儒袍,手持书卷,正是大唐文坛巨匠——韩愈。
他走到讲台中央,目光扫过众人,朗声道:“老夫今日前来,是想与诸位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韩愈开始讲述自己对革新思想的转变过程,他从最初的反对,到后来的理解,再到如今的支持,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
他每说一句,学子们就如同小鸡啄米般点头,他们的眼神中满是崇敬,仿佛在聆听圣人的教诲。
有的学子甚至拿出纸笔,快速记录下韩愈的话语,生怕遗漏一个字。
“圣贤之道,贵在传承,更贵在发展。新学并非要推翻传统,而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走得更稳。”韩愈的声音洪亮而有力,在学府上空回荡,那声音如同洪钟大吕。
学子们听得聚精会神,他们纷纷表示,要以韩愈为榜样,勇于接受新事物,努力学习新知识,为大唐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豪看着这一幕,心中满是欣慰。
他明白,文化革新的种子已经播下,并且正在茁壮成长。
他正欲开口说话,却见一位衣着朴素的老者,颤巍巍地走上前来……
这位老者衣着朴素,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痕迹。
他是城南私塾的先生,教书育人已有数十载。
他颤巍巍地走到皇帝面前,深深鞠了一躬,用略带沙哑的声音说道:“老朽愚钝,先前对新学多有误解,今日得见殿下之风采,聆听韩愈先生教诲,才明白革新之意义。”他顿了顿,浑浊的眼中闪烁着光芒,“老朽愿在私塾中推行新学,为大唐培养更多有用之才。”
老者的话语如同一颗石子,在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越来越多的私塾先生站了出来,纷纷表示愿意尝试新学。
他们有的年过花甲,有的正值壮年,但此刻,他们的眼中都闪烁着同样的光芒——对新知的渴望,对未来的期许。
李豪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文化革新的种子已经播撒到更广阔的土地上,即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他成功地在皇家学府站稳了脚跟,文化革新在教育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他站在学府的庭院中,微风拂过,带来阵阵花香,那花香淡淡的,钻进鼻腔很是惬意。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大地,将一切都染上了一层温暖的色彩,那温暖的光线洒在身上,仿佛能感受到轻柔的抚摸。
他深吸一口气,感受着清新的空气,心中充满了信心。
“陛下,”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打断了李豪的思绪。
他转过身,看到一个身穿劲装的男子快步走来。
男子单膝跪地,双手抱拳,神色凝重,“长安城内出现了一些流言蜚语,似乎有人在故意诋毁新学……”
李豪剑眉微蹙,他沉声问道:“可知是何人所为?”
“目前还不清楚,”男子摇了摇头,“但属下已经派人去调查了。”
李豪微微颔首,“看来,这背后隐藏着一股强大的势力啊……”他低声喃喃道,“想阻止我推行新学,没那么容易!”
夜幕降临,长安城内灯火通明,热闹非凡。
茶楼酒肆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然而,在这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一股暗流,正悄然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