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生支、支又生支、支支岔岔从北向南,遍地结聚。先由巴山主脉生出烟峰楼,烟峰楼东支而生682米的蚕丝山,蚕丝山东延又生出云台山穴脉,并过云台山来龙向东南生出博树垭,博树垭继续延伸,在东南生出702米高的高成山……”
“……高成山往前向正南发出支岔,东西各生刘家坡和灵城岩为止。烟峰楼主脉南下到五里子,东生小支至玉粉墙垭。在东西对峙上,正好与高成山成为龙虎砂……”
“……从五里子主脉向西南延绵百里生出露丝山,露丝山往前到嘉陵江边的主脉生出了凤凰山,支脉生出了红庙子。而从五子里往前正南发出一大支龙,到双娅向东再生发龙脉赵家山,与东发的刘家坡形成关口对峙……”
“……主脉往南继续生发出盖阳山;盖阳山在陈家坡又分三支:西南到引鸿寺,东南到灵山,正南在大盘龙;在大盘龙以北又生西南支脉大山,往东生出小盘龙,中生出伞盖山,西生出玉台山而结穴……”
“……嘉陵江如一条玉带紧紧缠绕着它。在小盘龙的尽头平原处、嘉陵江的北岸便产生了具有2300年历史的巴蜀重镇――阆中,史志描绘它是‘间水迁曲,经其三面,县居其中……”
“……中龙东发,借着它的脉气,古人建了一座座省城县市。河南西南部的南阳从战国时就已被置县。秦岭、大巴山二气在此聚结,白河随山而转流贯东西……”
“……在这座城池的东边有桐柏山起发,北边则有熊耳山和方城山、伏牛山,南边有湖北大洪山的支龙应山,西有武当山。这样,南阳建城的地理取向,便是以熊耳、方程、伏牛山余脉做为所依的玄武,以桐柏山余脉为青龙,以武当山和丹江口水库为白虎,以应山余脉为朝案是显而易见的……”
“……但在大格局上,它却承启了洛阳龙脉之气脉,不仅因为洛阳在北,南阳在南,而且洛阳的伊水干支流和流经南阳盆地的白河,都源于伏牛山北麓……”
“……此外,龙脉之气由西北而向东南生发,同在大巴、秦岭的干脉上。而洛阳在承气接脉上,因它处在河南西部,更靠近大巴山和秦岭的东段,比南阳更领先一步……”
“……洛阳为中龙置建的古都之一,周成王当时营造了洛邑。战国时改称洛阳,因在洛水之北而得名……”
“……秦时置县,为三川郡治。汉后历为河南的州、府、路。东汉、三国曹魏、西晋、北魏、隋、武周和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新莽、唐、五代梁、晋、汉、周、北宋、金,都以它作为陪都。东汉时有太学生2万余人,明帝在此修建了白马寺。置建这座帝都,历代都注重了它的王气……”
“……从地理上看,发于崤山山脉的北邙山支脉,以东西走向西起东三门峡,东到伊洛河岸便止住停行了。由于北邙山的气势所在,东汉及北魏的王侯公卿们,都把死后的墓地选在了城北展开的黄土台地上,所以有‘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之说……”
“……在水的支流合拢上,源于伏牛山的伊水,经过240公里的行程,在堰师县的杨村附近流人洛河;源于西北的踱水,东南流经旧县城东以后流入洛河;源于淹池县东、新安县北的涧水,东流经新安县至洛阳西北折向东南汇入洛河;源于华山南麓的洛河,东南流经卢氏县折向东北,与伊水一起在杨村汇成伊洛河,成为黄河下游南岸的一大支流……”
“……黄河、洛水自古是中国的发祥地,因此这块土地始终被视为天下的中心。作为帝都,在洛阳选址的地理模式,既不同于长安,也不同于阆中。虽然借助了邙山主脉之气为来龙而北依,前面以伊水以南的龙门山为朝案……”
“……但东、西没有阆中的砂山合围之势。它左右所借的是躔水和涧水,将东、西流水视为青龙、白虎,北边的邙山当作玄武,南边的伊水看成朱雀,加上有龙门山做朝山,洛阳城的格局才达到了自然天成的境地……”
“……伊、洛、躔、涧四条支流汇于洛河,并在都城中心川流而过,一来形成了交汇的水口,二来将邙山的脉气关拦在了洛阳城中,成就了一方吉地,不同的只是‘四神相应’模式在洛阳城起了变化……”
“……洞察洛阳城的演变过程不难看出,虽然都址有所变迁,但借水在城中川流的形势基本没变。尤其是隋唐城,把帝都置于洛水两岸,把城廓一分为二,仍运用了长安和咸阳置都的方法,以水为天河,也将洛阳拟为了紫微宫……”
“……初建洛阳时,尽管谷水较弱却流经城中,东周王选址仍选在了谷水与洛水的交汇处,稍偏西南。汉晋魏时迁址到了东北的金村、汉太学洛水的对岸,偏邙山和龙门山,看中的是洛水和伊水的迂回,扩大了都城的明堂……”
“……隋唐时代又将城迁临近周王城的邙山来水与洛河交汇处,并使其布于洛水两岸。明、清时代,把都城置于洛水北岸的来水交汇处,这时形势宗选址的结果,既让它北接了邙山的气脉,又令伊洛朱雀水在前翔舞,且对正了龙门山,使这古城坐落在了龙穴的聚结地……”
“……洛阳城在汉魏时,南北九里,东西六里。堪舆家们把它称为‘九六城’,所取轴线也为东西向,与长安相类似。尽管当时它是一个长方形的城廓,可不论长安和洛阳谁是帝都,谁是陪都,九六都代表了皇帝的地位和尊贵……”
“……洛阳的龙穴之地说完,咱们再说黄河南岸、河南中部偏北的另一古都——开封。五代梁开平元年就被置为州,后来的晋、汉、周及北宋等在此建都……”
“古城开封的最大地理取向是:嵩山之中岳脉气由西南而来;横贯山西的沁河从西北来,在北岸的黄河入河处交汇,开封与沁河汇人黄河的水口在一条直线上,西北的来水与西南的来龙,正好使开封处于它们的交点上……”
“……加上黄河在正北蜿蜒东流,便使开封具备了一个较大的风水势局。于是,它以嵩山之脉为朝山,以黄河做依托,成就了这座历史都城。相邻的郑州之所以成为中原最大的枢纽,与它置于山与水的气交汇聚处有很大关系……”
“……中条干龙的北支在渤海和黄河聚结终止前,在山东的中部盘踞,形成一个巨大的龙穴,从而产生了两大名城泉城济南和以孔圣人闻名天下的曲阜……”
“……泰山乘着中干中支和北支的气脉,从东平湖东岸跃起,向东北延伸达200公里,并生出鲁山、徕山和沂山……”
“……由于泰山的雄伟高大和特异,并对应着北斗,在五岳中为首,有‘泰山北斗’之称。它的神秘和气势,惊得众多皇帝到此封禅,其气脉伸延到四面八方……”
“……跟随并挟持它的不仅有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更有东边的湖泽。京杭运河到济宁直汇南阳湖,把黄河与四湖——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连为一体,形成对泰山气脉的关拦态势……”
“……而四湖为一的南微山湖,在它的尽头最南端,又折头环顾,显出对泰山祖脉的照应和依恋,黄河到微山湖这一巨大的水口,使泰山在中部平原上归结为真正的龙穴……”
“……济南在西汉初就被文帝改为国,以后由于战乱反复几次被兴废,现在仍为山东省的省会。在这座省城里,有诸多的泉眼,且汇聚着大明湖……”
“……而其建城的地理定位却是北临黄河;京沪铁路过黄河一人城,在南岸便有把守气口的龙虎砂山。虽然城内泉眼突涌,湖泊宽阔,但它们是与黄河承一脉、随着泰山之气而来的。因为位于城东南的千佛山实属泰山支龙,黄河、突泉和止聚的大明湖是用来锁其脉气的……”
“……山遇界水而止,有了河、湖和泉水,泰山生发出的龙脉之气便被关拦,济南也就成了藏风聚气之所……”
“……咱们再说一个龙穴聚气之地——曲阜,周代鲁国的都城。因儒家创始者孔子一生在此讲学、修志、立说而名天下。他和后裔均在这里安家立业。修建了孔府、孔庙和孔林,历代皇帝都为其立碑……”
“……府、庙、林在曲阜占地大片,仅孔林就达3000多亩。尽管曲阜在泰山界水之外,可它具备的地理意象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
“龙脉结穴大都在界水以内,而曲阜尤其是孔府、孔庙、孔林却在界水以外立穴,孔林最胜,孔子的主坟与子孙的坟墓呈携子抱孙式,更加增添了它的风水佳境……”
“……曲阜选址注重了山、***的高低和前后映照。泰山的突兀壮丽,加上向东北方向的伸展,使脉气过界水而不止……”
“……从泰山的山顶向东北眺望,在曲阜形成俯视30度角;而它正南所对的是微山湖与昭阳湖的相汇处。所以,历史上的地理学家称曲阜有真正的风水……”
“……因为它把湖山岛作为朝山,把四湖作为朱雀,明堂从曲阜过藤州到朝山和湖面,足容千军万马,西南的泰山之气又鱼贯而来,于是造化了曲阜这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中条干龙在安徽水随山走、水聚龙止的聚结之地也有两处:一是以大运河为界水,长江北岸借长江之水发源的高邮湖、白马湖、淮河、滩河、花园湖、女山湖共同汇集成洪泽湖,把以张八岭山为主脉的龙山、釜山、舜山、长山等余脉关锁在降淮平原……”
“……尤其将正穴老子山缠护在南湖口,进而形成了南为扬州、滁州,北为淮安、宿迁等大批古城……”
“……二为从安庆西北的大龙山之气,一条轴线向东北接连而生出柳风山、矾山、青山、银屏山、龟山、元山和含山,但到银屏山和龟山便被巢湖所拦锁,气聚巢湖,借着这股脉气便置建了合肥……”
“……合肥正南的轴线借了南来的柳风山和巢湖的西部水域。于是,大龙山、柳风山成为它的朝山,巢湖成了它前面的朱雀。尽管有湖相迎,有山可朝,而龙脉的气势比泰山要逊色一筹……”
“……山川蜿蜒、龙行天下,就是这样被先古所认识和利用,置都立郡无不反映出古人对地理环境的重视和关切,因而龙脉的概念在古时也就贯穿在了整个社会活动的空间里……”
“……如果说,古圣先贤借着中龙气脉、依山傍水置城立都的话,那么沿南条干龙而设都郡的城市照样注重了龙、砂、***的选择标准……”
“……昆仑山南干的脊梁为他念他翁山。它在西疆东部呈南北走向,横躺于四川和云南两省的西部……”
“……高山深谷、雪峰冰川以海拔2000至6000米的高度,东延出以色隆拉岭、伯拉舒岭、怒山、宁静山、沙鲁里山、大雪山、邙崃山为主干的横断山脉,怒江、澜苍江、金沙江紧流相随……”
“……又以云岭、哀牢山、无量山、怒山和高黎贡山之脉为东西轴峰,由此向南倾降成滇西峡谷山地,金沙、澜沧、怒、元四江南北贯流缠绕;腾冲和大理将其分成南北两部,北为高山峡谷,南为山丘盆谷……”
“……大理便倚落在这一龙脉之下。这座具有7多多年历史的名城,宋代为国,以‘白蛮’为主体的领主,曾辖境云南全省以及蜀地西南部,有8府、4郡、37部之分……”
“……它的王者曾被宋朝皇帝封为云南节度使和大理王称号,即使忽必烈远征云南曾灭大理,国王段氏仍被任为世袭总管……”
“……而大理被置于洱海沿岸,汉设梁废;元设明清升为府,置国设府和封王,不能不在乎它的王气……”
“……在大的风水格局取向上,大理名城南有大雪山、哀牢山、无量山‘三山’相迎,穴星太极顶又俯垂鸟瞰西有怒山做外围,北有横断山来脉相拱托,东有众多小山做护卫。近案则以苍山为背、洱海为朝,苍山洱海成为它具体的象征……”
“……横、怒、雪、无、哀‘五山’行踪千里,却被澜沧江、漾濞江、耳洱河、把边江和元江众水系千纠百缠,最后在大理以洱海拢聚。这个古称叶榆泽、横贯大理、洱源两县的大湖,犹如一只耳朵,长约40公里,东西平均竟达7至8公里,面积有250平方公里……”
“……它西汇沧山诸水,北纳西洱河,冲积成大理平原,最终又汇合漾澳江,从而在湖中形成了三岛、四洲和九曲名胜。它的王气就在于五山朝拱,一海聚汇,把五山之气止于苍山成为龙盘之地……”
“古圣先贤看准了它在地理上的优势,近把沧山当玄武,洱海当明堂和雀水,三岛、四洲做朝案,营造了大理古城,使它从古至今名扬天下……”
“……山川合局的地理环境,同样在大理的北部造就了另一古城丽江。这一古时置就的处所,已具720年的历史,元朝设路、明代改府。这座古城,虽经战火灾年,城廓却一直完好地矗立在山岳环抱的平衍大坝上,地势高峻……”
“……从外围龙脉而言,也是四面合围。横断山脊背自西北朝东南延伸而来,欧赛拉山、天宝山、哈巴雪山、玉龙雪山、老君山、雪邦山一直到天子山,从偏西方向出发过丽江,呈弧形轴线向西南去,与横断山相交;北部的远龙是绵绵山,东北是白林山,东南是白草岭……”
“……尤其金沙江随横断山余脉径直贯流,在玉龙雪山背后向北而去,与水落河交汇后折头南返,把丽江圈于其中。而漾濞江又从丽江前方流出,使得丽江处于水聚山围之中……”
“……更重要的是欧赛拉山到天子山的弧线地势和金沙江、漾濞江的阻断,让丽江获得一个少有的水口,把各脉之气关拦于此地。取山川中心点建置古城,不仅使它的形胜,更使气旺……”
“……并在就近的地理选择上,它把玉龙雪山当做祖宗山。因为玉龙雪山秀丽雄伟,云岭主峰海拔在5600米以上,既有积雪和冰川,又有松杉树木,草木为龙的毛发,气盛不可阻挡……”
“……基于这种对龙脉的总体认识,丽江在近距离择其支脉,北靠了象山,金虹山,西枕了狮子山,东北的团山、东边的金山成了它的外延护山。正是这种格局,才使丽江变为一座名城……”
“……在华夏南部,始发于广西大桂山系的南岭,与东北的九嶷山对峙耸立。九嶷山是虞舜的葬地,它盘基苍捂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有溪绕,岫壑负阻,异岭同势……”
“……二山的气脉直发中部,于是在湘地中部偏东、湘江西岸造就了南岳衡山。它的山势极其雄伟,俯瞰湘江,以祝融、天柱、芙蓉、紫盖、石糜五峰为龙头,矗立了72峰,其余脉布展于韶山以北,气到洞庭而止……”
“……然而,在湖南的东部,囊括了九岭山、武功山、万洋山等诸多山脉的罗霄山,纵贯湘赣两省边境……”
“……九岭山呈西南、东北走向,直到修水聚汇处武宁的东南方武陵岩,才被界水切断,它的东北便是鄱阳湖……”
“……武功山脉在罗霄山北段,也以西南、东北走向跨在湖南茶陵、安仁、江西萍乡、安福、莲花五市(县)间,脉气直冲着鄱阳湖……”
“……总体归来,全世界有12条龙脉,6条长的,6条短的,华夏有三条长的,三条短的,在北疆那边,但被历代的君王破坏不少……”
“纵观华夏上下几千年纵横几千里的文明史,无不是一个讲究风水气运的民族,古圣先贤认为,国家之山川如同龙脉,关乎国家兴衰,这虽然不能尽信,但其中也包含着朴素的哲学思想……”
“……山脉的大小、走向、高低,林木的多寡,都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同时也会给国家提供屏障。万里锦绣江山,龙脉翻腾起舞,华夏文明繁衍万年,其中蕴含的玄妙和深意,又有谁人尽知?……”
随着姚老爷子边说边用筷子蘸着茶水在地板上画出的由龙脉之气催生出的千山万壑,虽然前面画出的痕迹随着水迹的被风干而逐渐地淡化消失,但在我的脑海里,却呈现出一副完整的龙脉聚气的壮丽画卷……
如此如此完整地阐述和即兴画出这样一幅龙脉图,这是足以令人叹为观止的。
当姚老爷子终于完成了这一在我看来绝对是一次壮举的行为后,我的神经网络仍旧处在一种极度兴奋的状态之中。我感觉的我的血脉有流动成了龙游海天的气势,一股股难以遏制的激情和力量,随着一种无以言说的激动情绪而不断升腾聚集……
这时,杨晨露看出了我的异样,朝问道:“夏志杰,你怎么了?脸怎么通红,就像喝了烈酒一样?”
而此时的我却感到血管里的血液就像是突然沸腾起来了一般,胸膛里也像是燃起了一堆烈焰,烧灼得都浑身就像是要冒起了烟。
我使劲转动了两下脖子,喉咙了如同哈了一块火炭似的沙哑着声音朝杨晨露痛苦地说道:“我不知道,心里突然好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