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夫人实在担心秦父和秦牧之,抓着姜媚就要去找裴景川,刚走出一步,就被姜媚甩开了手。
“裴家早就退婚,我如今连裴家的门都进不去,帮不上伯母的忙。”
姜媚力气大,秦夫人被甩得趔趄了一下,她控制不住把这几日的担忧害怕都宣泄到姜媚身上:“牧之可是你的结拜大哥,你连他都不救,可见是个冷心绝情的,难怪裴家不愿要你,你这辈子,恐怕注定是孤寡的命。”
就算没有裴景川,她还有询儿,算不上孤寡。
秦夫人的话没有伤到姜媚,她冷静开口:“我确实帮不上忙,伯母要怎么想我都可以,但这是我家,还请伯母出去。”
姜媚没有受秦家的恩,自然也不会白白站在这里让秦夫人骂,直接下了逐客令。
秦夫人气得不轻,还要破口大骂,宫里突然来人,还带来了皇后的懿旨。
皇后要认姜媚做义女,姜媚从县主升为了公主。
宫人宣读懿旨把姜媚夸了一番,结束后,恭敬道:“恭喜公主殿下,娘娘说最近瀚京不太平,等过两个月再举办宫宴为殿下册封,但月底是二位小皇孙的生辰,娘娘会借小皇孙的生辰宴把殿下介绍给皇室宗亲认识。”
皇后的懿旨来得十分突然,姜媚也有些懵,但还是不忘给宣旨的宫人拿赏钱。
等宫人走后,秦夫人才回过神来,她的面色铁青,对姜媚的怒气却已完全消散,只剩下后怕。
皇后认姜媚做了义女,还给了封号,那姜媚就已经是皇室中人了。
秦夫人想象不到姜媚是做了怎样的事才能得到如此恩赏,只知道姜媚已经不是她一个世家宗妇能随意攀扯的人。
一番犹豫之后,秦夫人低头认错:“臣妇忧思过度,方才一时心急才会对公主不敬,还请公主殿下莫要怪罪。”
姜媚还没适应公主的身份,也并没有打算怪罪秦夫人,她刚想说话,秦夫人却先一步跪了下去:“臣妇糊涂,之前对公主殿下多有得罪,求公主大人不计小人过,不要跟臣妇一般见识,牧之心性纯粹,脑子里除了音律再无其他,公主若是见到皇后,求公主帮他美言几句。”
这次牵扯的人很多,有不少都和皇室沾亲带故,但明昭帝放话彻查,任何人都不得进宫求情,姜媚能有机会进宫见到皇后,秦夫人自然不会放过。
姜媚连忙把秦夫人扶起来,她并不觉得自己有本事帮秦牧之求情,但见秦夫人一番拳拳之心,还是宽慰了几句。
送走秦夫人,姜媚拿着懿旨看了又看,仍是觉得不真实极了。
她就这样变成公主了?
和皇后的懿旨一起下来的还有官府的告示。
裴家也很快得知姜媚被封为公主的消息。
有了皇室撑腰,姜媚如今的身份倒是算得上尊贵了。
萧氏她第一时间找到裴景川:“发生什么事了,皇后娘娘怎么会认姜媚做义女?”
萧氏狐疑地看着裴景川,很是怀疑裴景川又暗中把自己的功劳换给了姜媚。
“这是皇家的事,母亲问我做什么?”
从县主升为公主并不是小事,只是皇后做不了这个主,明昭帝也是同意的,裴景川可左右不了帝王之心。
裴景川语气很淡,态度算不上恭敬。
自从和姜媚退了婚,他便是这副模样,萧氏猜想他心中有怨,忍不住说:“我也没有如何为难她,只是她中了毒,却故意隐瞒不报,还要与你成婚,根本没有顾虑你和裴家的颜面,我这才做主退的婚,你看看你祖母都被气成什么样了?”
萧氏到底不想跟儿子离心,想借机与他解释清楚。
听她提起姜媚,裴景川眉梢微动,沉沉开口:“是我做主要她隐瞒的,而且她体内的毒已经解了,母亲之前担心的事不会发生。”
毒解了?
萧氏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
之前裴景川让白亦夜里到处去请御医,萧氏还以为这毒没有办法解,所以才那样生气,可眼下姜媚的毒已经解了,还成了公主,这事就有些尴尬了。
婚是裴家主动退的,若再要结,就得拉下脸来去皇家求娶,但如果不结,瀚京这么多人都知道姜媚和裴景川的关系,若是让姜媚嫁给旁人,日后宴席碰到,岂不是都会被人背后议论?
更重要的是,她这儿子心里是怎么想的?
萧氏忍不住看向裴景川:“三郎如今是怎么想的?”
裴景川反问:“我的想法重要吗?”
“……”
萧氏噎住,知道裴景川不会好好说话,只能去找老夫人商量对策。
老夫人对姜媚还是不喜欢,但知道她如今被封为公主,态度还是软和了很多,至少不能再像之前那样,想如何处置就如何处置。
婆媳两人商量半天都没商量出个所以然来,却收到了姜媚的拜帖。
帖子是送给老夫人的,字里行间都是想要来道歉的意思。
姜媚的字有了很大的进步,毕竟是裴景川教的,隐隐看得出一些裴景川的风格,但更多的还是她自己。
像是路边的野花,给她一点肥料,她就能拼了命地开出花来。
老夫人合上请帖,沉沉道:“不急,先看看她要说什么。”
过了两日,等到询儿沐休,姜媚便带着他一起去了裴家。
到底身份不同,这次她没有被拒之门外,一路走来,下人都还算客气。
姜媚按照老夫人的喜好准备了一些赔礼,等老夫人收下礼物,姜媚才开口:“因为晚辈,老夫人才会生病,晚辈一直心里有愧,但之前有事耽搁了,直到今日才来探望,还请老夫人恕罪。”
虽然成了公主,姜媚的打扮还是很素净,并不招摇。
“老身并不是不讲理的人,但平生最不能容忍的便是欺瞒,你对三郎若是真心的,也不该由着他把裴家的颜面踩在脚下!”
提起姜媚隐瞒中毒这件事,老夫人依然很生气,声音不自觉拔高。
姜媚眉眼低垂,并不辩驳。
“老夫人说的是,是晚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