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亮的心脏几乎要跳出胸膛。
他知道,自己这番话,已然将自己置于万劫不复之地。
梁皇的怒火,如同即将喷发的火山,随时可能将他吞噬。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声尖细而悠长的嗓音,如同鬼魅一般,突兀地响起:“太后驾到——”
这声音,如同一道惊雷,在寂静的御书房内炸响,瞬间打破了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
萧亮猛地抬起头,脸色瞬间变得煞白。他万万没有想到,太后竟然会在这个时候驾临御书房。
帘幕后的梁皇也明显地愣了一下,随即深吸一口气,努力使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一些:“萧卿,不必惊慌,且看太后有何言语。”
萧亮强压下心中的不安,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站起身来,垂手恭立。
御书房的大门缓缓打开,一队宫女鱼贯而入,簇拥着一个雍容华贵的妇人走了进来。
那妇人身穿凤袍,头戴凤冠,脸上涂抹着厚厚的脂粉,却依然掩盖不住眼角的皱纹和眉宇间的戾气。她便是南梁的太后,一个掌控朝政多年的铁腕女人。
太后缓缓走到御书房中央,目光如炬,扫视了一眼梁皇和萧亮,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哀家听说,陛下和萧大人正在商议军国大事,不知可否让哀家也参与一二?”
梁皇强作镇定,从帘幕后走出,向太后行了一礼:“母后驾临,儿臣有失远迎。”
“陛下不必多礼,”太后淡淡地挥了挥手,在宫女的搀扶下坐到御座旁的椅子上,“哀家只是关心国家大事,所以特地过来看看。”
“母后关心国事,儿臣感激不尽,”梁皇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儿臣正在与萧大人商议如何应对杨业的进攻。”
“哦?”太后挑了挑眉,目光转向萧亮,“萧大人有何高见?”
萧亮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躬身道:“臣以为,如今之计,唯有坚守金陵,等待援军。”
“坚守金陵?”太后冷笑一声,“金陵城中粮草仅够十日,如何坚守?莫非萧大人是想让全城百姓都饿死不成?”
“太后明鉴,”萧亮不卑不亢地回答道,“臣并非要让百姓饿死,而是要与杨业决一死战!只要我们能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转机!”
“转机?”太后再次冷笑,“萧大人,你莫要自欺欺人了。杨业兵强马壮,金陵城破只是迟早的事情。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向杨业求和,或许还能保住金陵城的百姓。”
“求和?”萧亮的声音提高了几分,“太后,杨业乃乱臣贼子,岂能与之求和?若是我们向他求和,岂不是向天下人承认我们怕了他?”
“大胆!”太后猛地一拍桌子,怒喝道,“萧亮,你竟敢如此跟哀家说话!”
萧亮毫不畏惧地迎视着太后的目光,坚定地回答道:“臣只是实话实说,还请太后明察!”
“好一个实话实说!”太后怒极反笑,“萧亮,你以为你是谁?你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文官,竟敢在哀家面前指手画脚!”
“太后,”梁皇见状,连忙上前劝道,“萧大人也是为了南梁的江山社稷着想,还请母后息怒。”
“陛下,”太后冷冷地看了梁皇一眼,“哀家知道你年轻气盛,容易被人蛊惑,但你也要分清楚是非黑白!萧亮这番话,分明是在挑拨离间,意图陷害哀家!”
太后盛怒之下,重重一掌拍在御案上,上好的紫檀木发出一声闷响,殿内空气似乎都凝固了。
“放肆!哀家岂容你一个臣子如此顶撞!”
梁皇头疼欲裂,他夹在盛怒的母后和固执的萧亮之间,进退两难。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挤出一丝笑容,对太后躬身道:“母后,还请帮帮朕!萧大人也是一片忠心,只是言语间略有不妥,还望母后息怒。”
太后凤目微眯,锐利的目光扫过梁皇,语气中带着一丝失望和嘲讽:“帮帮陛下?陛下啊,哀家这些年是如何帮你的,你都忘了吗?”
梁皇脸色一白,嘴唇动了动,却最终什么也没说出来。
他如何不知太后这些年为了稳固他的皇位,付出了多少心血?
可是,他也不想做个傀儡皇帝,任由太后摆布。
太后冷哼一声,目光又转向萧亮,语气冰冷:“萧大人,你口口声声说要坚守金陵,可想过这金陵城中数十万百姓的性命?粮草将尽,援军未至,你拿什么坚守?拿百姓的性命去填吗?”
萧亮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他依旧挺直腰杆,语气坚定。
“太后,臣并非不顾百姓性命,只是如今金陵城破在即,若向杨业求和,只会助长其嚣张气焰,日后必将变本加厉!唯有拼死一搏,方有一线生机!”
“一线生机?”
太后仿佛听到了天大的笑话,她仰头大笑,笑声中充满了讥讽和不屑。
“萧大人,你真是天真!杨业大军压境,兵力数倍于我,你拿什么跟他搏?你所谓的一线生机,不过是痴人说梦!”
“臣……”萧亮还想再说什么,却被梁皇打断。
梁皇深知再争论下去也无济于事,他只能再次向太后求助,语气近乎哀求:“母后,如今内忧外患,朕……朕真的不知该如何是好,还望母后指点迷津。”
太后看着梁皇这副模样,心中五味杂陈。这些年,她为了保住梁国的江山,殚精竭虑,甚至不惜动用一切手段。
可到头来,她扶持的皇帝,却依旧如此软弱无能。
她长叹一声,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和疲惫:“陛下,哀家知道你年轻气盛,不愿受人摆布。可如今形势危急,你必须做出选择。是战是和,全在你一念之间。”
梁皇沉默片刻,他知道太后说的没错,他必须做出选择。
可是,无论是战是和,都意味着巨大的风险。
他咬了咬牙,问道:“母后,依您之见,该如何是好?”
太后缓缓说道:“陛下,如今之计,唯有求和,保住国祚,方为正途。杨业虽然势大,但他也并非嗜杀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