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李亨在位七年驾崩以后,继位的就是李亨的长子李豫,这位李豫就是现在要说的唐代宗。
李豫为人仁孝温恭,最初以皇孙身份受封广平王,后来唐肃宗李亨在安史之乱中登基的时候,封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作为名义上的唐军主帅。
后来唐肃宗李亨驾崩以后,李豫就被宦官李辅国拥立为新皇帝。
但是这位李豫的登基之路也不是很平摊,因为当时的张皇后是打算趁着李亨刚驾崩的时候废了李豫,从而立李系为皇帝的。
后来被宦官李辅国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就联合程元振派兵到凌霄门迎接李豫,随后不久李辅国就率领禁军软禁了张皇后和李系,直到这个时候李豫才顺利登基。
但是这个李辅国之所以拥护李豫,这是因为李辅国没存什么好心眼。
因为就在李豫登基后不久,李辅国就开始架空李豫,虽然李豫对李辅国不满,但是因为李辅国手里有兵权,所以当时的李豫也只能忍气吞声,并且还称李辅国为尚父。
虽然现在的李辅国很膨胀,但是这次他却看错了李豫,因为这个李豫好歹当年也是天下兵马大元帅,所以李豫想要对付一个宦官还是绰绰有余的。
随后不久李豫就找了一群刺客化妆成盗贼,然后随随便便的就这么杀了李辅国,并且李豫还猫哭耗子假慈悲的去慰问了李辅国的家属。
当时就在李豫刚刚登基的时候,安史之乱的余孽史朝义又再次叛乱,并且还攻占了洛阳城。
而李豫登基以后下的第一道诏书,就是任命儿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并且率领仆固怀恩为副帅,统帅河东、朔方及诸道行营、回纥骑兵等共十余万大军,对自称燕帝的史朝义部叛军发起强大攻势。
随后的公元763年,走投无路的史朝义北入奚、契丹,途中被图谋归唐的燕范阳尹李怀仙追杀,而史朝义最终被迫自杀。自此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才全彻底平定。
但是好景不长,因为随后又爆发了今天浙江临海人袁晁在翁山所领导的起义,并且还攻下台州自立了升国,佣兵二十万。
同时江南人方清也在歙州也率领饥民起义。
面对浙东地区的不断起义,李豫命镇守临淮的河南副元帅李光弼分兵镇压。
直到公元763年浙东起义军,才先后被李光弼给消灭掉。
后来因为同样是因为安史之乱的缘故,唐军曾经相继召回安西和北庭等地的军队,也因此导致了吐蕃对唐朝的步步蚕食。
同时也是公元763年的时候,吐蕃大军已经逼近了京师,虽然这个时候的李豫又让李适和郭子仪出战,但是已经为时已晚,因为很快吐蕃就攻克了长安,并且还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
不过最终还是在郭子仪的左右周旋之下才让吐蕃退兵,随后李豫在同年十二月才返回了长安。
虽然李豫在位期间一直就是战乱不断,不过好在这位唐代宗最后还是可以力王狂澜的去平息这些兵变和各路起义军。
但是有一件事情却在这个时候留下了伏笔。
这件事情就是李豫在平定安史后,采纳了仆固怀恩的建议,任用了重新归唐的安史旧将田承嗣、李宝臣、李怀仙、薛嵩等人,而且还分别任命他们为魏博、成德、幽州、相卫节度使。
并且这些人还率所部驻于河北,而且前三将及其继承者还长期的割据河北,不奉朝命也不输赋税,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河朔三镇。
而当时的李豫平定安史后,因为实在是不想再打仗了,于是就同意了这种割据的情况。
而这件事情就逐渐的形成了,后来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的局面。
这种藩镇割据和前面的分封制度其实差也不多,但是也有一些区别,其实藩镇割据应该是和后世的军阀差不多。
起初的时候这些藩镇之间为了平定叛乱,可以自己招兵买马,而且藩镇之间还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虽然这么做对于保护大唐的安全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时间久了以后,这些藩镇就开始分化和瓦解李唐的皇权。并且还导致了唐朝灭亡以后,后面五代十国的迅速崛起。
公元779年,这位忙活了大半辈子的唐代宗终于是支撑不下去了,同年6月10日,重病了十天的李豫在任命了太子李适监国以后,就在大明宫中驾崩,享年五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