憋了这么久,现在终于是要说到了安史之乱了。所谓的安史之乱,其实就是发生在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公元763年2月17日之间群发生的一场,以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所引发的一场关于唐朝内部的内战,
就在开元盛世的晚期,唐朝的经济情况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但是也因此李隆基也开始过上了声色犬马的昏君生活。
这其中首先要说的第一个人就是奸相李林甫,这位堪比秦桧的奸臣可能大家都不太熟悉,简单来说这个李林甫是一个口有蜜、腹有剑的这么一个人。
就在李林甫担任宰相的十九年当中,他为了遏制边臣入朝,曾经给李隆基建议让李隆基任用胡人出身的武将,因为李林甫认为,胡人出身的将军头脑都很简单,而且也比较忠心。
就因为李林甫的这么一个建议,结果就导致了李隆基开始重用了胡人出身的安禄山。
甚至到了最后李隆基设置了十镇节度使,而安禄山一个人就节制了期中的三镇节度使,总兵力达到了十八万之多。
后来就连宦官高力士也曾经劝解过李隆基不要去重用安禄山,但是很可惜,因为李隆基非但没有采纳高力士的意见,反而还更加的重用了安禄山。
另外再加上唐太宗和唐高祖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扩土,并且平定辽东、东、西突厥、吐谷浑等地方,这就导致了唐朝的中央部队兵力不足,但是边疆的守军却异常的强大。
再加上开元盛世的晚期,李隆基因为宠爱杨玉环,而重用了杨玉环的哥哥,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杨国忠来担任宰相。
这个杨国忠当了宰相以后,就完全的是一副小人嘴脸,不仅四处收刮民财,而且也直接导致了朝政腐败。
与此同时,李隆基在这个时候又重用了安禄山,这就引起了杨国忠的嫉妒,要不说这个杨国忠是个小人嘴脸,你说你杨国忠已经贵为宰相了,而安禄山当时只不过是一个边镇的节度使,你嫉妒他有个什么用?
后来因为杨国忠的步步打压下,安禄山终于在公元公元755年12月16日的时候节制范阳、平卢、河东这三镇节度使,并且又发动了属下的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部队,拥兵二十万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造反。
直到这个时候甚至还没有人相信,久在这个大唐最为辉煌的时代,竟然还会有人起兵造反。
直到同年的11月15日,李隆基才意识到,这个安禄山可能是真的造反了,并且同时任命他的第六个儿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开始东征讨伐安禄山。
但是可惜现在已经为时已晚了,因为安禄山很快的攻占了大唐的首都,也就是长安城。
随后李隆基就跑路到了四川成都,而杨玉环也最终因此香消玉损。当然了,那个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杨国忠,最后也是死在了所谓的马嵬之变重。
那么到了这个时候,长安沦陷,皇帝出逃,马嵬兵变,禁军又逼李隆基杀死了杨玉环,那么到了现在的安史之乱,就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
公元756年的时候,众将军在今天的宁夏灵武市区,拥立太子李亨,也就是唐肃宗自行登基,而李隆基也是被拥立为太上皇。
随后大将郭子仪和李光弼分别节制朔方节度使,以及自己的河东节度使,同时出兵讨伐安禄山。
不久以后,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并且一举击败了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至此安史之乱就有了转机。
直到公元757年,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等人率军民坚守睢阳,并且抗击牵制了安禄山的叛军,这就是着名的睢阳之战。
睢阳之战张巡以少胜多的,和安禄山的叛军大小打了四百多战从无败阵。并且还牵制了安禄山的十几万大军,但是最终张巡还是因为寡不敌众而惨遭杀害。
最后安禄山被身边的宦官李猪儿所谋害,现在没有了安禄山的叛军,后面也就只有挨打的份了,随后不久,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各部唐军围攻邺城。
因为在这场战斗期间,唐肃宗李亨没有任命过元帅,这就导致了十万唐军没用统一的指挥,所以后来被史思明打了一个翻身仗。
而史思明打败唐军以后,先是率领十三万兵马投降,而私下又四处招兵买马的来扩充自己的势力。
这件事被李亨发现之后,就迅速的让郭子仪率领六十万大军继续讨伐史思明等人。
后来史思明自娱自乐当了几天所谓的大燕国的皇帝以后,还是被唐军消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