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 章 为钱犯愁
第二天,韩昭昭在院子里练完拳,还问五妮呢,五妮告诉她,什么事也没发生,就是小三子睡了一觉起来脸肿了!
参与打架的消停了,韩昭昭也不多事,小打小闹的,也该让他们长长心眼。
不想被人抢,就要学会背着人。
这年月,一点点吃的就容易引人眼红。幸亏他们昨天遇上的是一个院的,心存顾忌,不敢下死手。如果遇上那心狠手辣不知深浅的,不定出什么事呢!
前一天小三子捉到一条蛇,宣扬的整个胡同大人小孩全知道,第二天还去,被人盯上是不可避免的。
晚上,小三子来还碗,被老太太又唠叨了半天,他也不好意思了。
顶着张发青肿胀的脸,跟韩昭昭要药膏。
韩昭昭回屋拿了活血化瘀的药膏给他涂上,照照镜子,他还不满意了。
“昭昭,你是不是故意的?这是什么呀给我抹的跟鬼似的?
明天我还能出门吗?还得上学呢!”
老太太和五妮都笑了,“哈哈,是不好看!昭昭,你咋给他抹这黑药膏呢?那种透明的没了?”
韩昭昭不能说,她就是故意的!
现在小三子脸上顶着满脸的沥青似的黑又亮药膏,一般是她用来给人敷四肢的。
用药便宜实用,药材普通常见,但效果也不错的。
“就这已经不错了!又不是什么重伤,别看这药膏涂上不好看,活血化瘀的效果却绝对杠杠滴。
就他这二皮脸,经常一个星期不待洗的,还想用我的玉颜膏?
别想好事了,你配不上!”
“我配不上牛小芸配得上?你丫就是有偏有向,重女轻男,看我不顺眼!”
小三子跺脚撒娇,让人没眼看。
老太太也帮腔,“昭昭,你给他涂一脸黑药膏,晚上他咋睡觉,不得糊一被卧?
要不,你给他换了重新涂那啥玉颜膏?”
韩昭昭不为所动,“那可不行!不能浪费,制这药膏可没少花钱。
那玉颜膏只剩一小盒了,是专门留给女孩子的,能治伤能养颜,用到的药材可贵了,你一个臭小子用了不白瞎?
放心,这活血化瘀膏涂脸上不到二十四小时揭都揭不下来,绝对不会弄脏被卧。
行了,你别叽歪了,治伤呢,还要求什么好看难看,坚持一天,到明天这个点儿揭下来保你恢复如初。”
拧不过韩昭昭,小三子只好顶着张漆黑的脸回家了。
老太太好笑的送他出门,末了还嘱咐他,“三儿,回家就直接睡了吧,顶着药膏就别出门了。”
小三子回头问:“为啥?我还要去前街同学家拿小人书呢!”
老太太憋笑:“我怕你吓着人!”
小三子不由自主的摸摸脸,想哭!
接下来,小三子老实了好几天,牛小芸几次上门怂恿,他都不为所动。
星期六晚上,几人又齐聚韩家。
“昭昭,赶明咱去钓鱼去?”牛小芸提议。
韩昭昭摇头,“不去!你没听关爷爷说嘛,现在钓鱼的人比鱼多,去了也是白费工夫。”
小三子说:“那咱去捉野鸭子?我看今年的野鸭子又飞回来很多。”
韩昭昭又摇头,“不去!你们动动脑子,到处都是钓鱼的人,野鸭子根本不往近处落。
落海子中心,你们有船吗?怎么去捉野鸭子?现在野鸭子被人撵的警觉着呢,根本凑不到跟前儿。”
两人愁死了,异口同声问:“那咱干啥?我们今年没啥收入,上哪去想办法挣点儿钱?”
韩昭昭就纳闷了,“你们这么缺钱吗?去年分的钱不少,你们可千万别跟我说全花完了!”
“我手里只剩一百块钱了,其余的全给我爸去黑市买粮了。”牛小芸抠手指。
小三子:“我的钱倒没被家里买粮食,却被我妈给没收了。
我还想买辆自行车的,我妈说我涨包。别人家饭都吃不饱了,我家还添大件,这不是找事吗?
我又没说不听,我妈二话不说就给我全抄没了,一分钱没给留。
现在我想去饭店买根油条买个肉包子解解馋,都拿不出钱来,太憋屈了。”
韩昭昭挠挠头,现在就数她富裕了?
“要不我借你俩点?”
“别闹了,借了不用还吗?”
韩昭昭猛摇头,“那不行,亲兄弟还明算账呢,有借有还才再借不难,不还我可不借钱给你们。”
小三子两手一拍,“我就说嘛,你哪有那么大方?”
“滚!你大方你那些钱咋不给我呢?”
牛小芸嘿嘿直笑。
笑着笑着,却又悠悠叹了口气。
“小小的孩娃子,你叹什么气?叹气不好,会把福气叹没了。”老太太做着棉鞋,依然没忍住念叨了一句。
“知道了韩奶奶。我就是替我爸妈愁的慌,他们也太累了,谁都挂念着,谁都想帮一把。
可我们这样的家庭,日子过得也难呀!”
几人同时沉默了。
牛家的情况大家都知道,负担太重了,要帮的人太多,别说他们只是普通的工人,挣那点儿工资,只管自己家孩子,没外快都够呛,何况放不下老家那一群穷亲戚呢!
顾这头顾不了那头,看来,也快到了牛大爷该取舍的时候了。
“昭昭,你要不想出去,那赶明儿我们几个就继续上山挖草药去。
就是挖回来,还得麻烦你帮忙给看着在你们家里晒晒。”
这事儿韩昭昭应了,她知道这忙必须得帮,牛家是大杂院,不方便晒药材,他家也没有晒药材的家伙什。
“想挖药材你们得早点出门往山里走走,不过今年太旱,肯定收获不咋样。
到时候你们挖大放小,别挖太狠了,不然明年就会绝收。”
“我知道的,这些道理你以前说过的。”
牛小芸知道,昭昭怕药材越挖越少,今年才控制着尽量少进山的。
“对了,你们这次去咱们开荒的那个山谷转转,说不定多少会有点收获。”
小三子不解:“能有什么收获?你不是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咱们今年一趟也没去过,啥也没种过,那里肯定光秃秃的啥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