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 行军晚上的廷议
首辅唐慎微的人走时,留下来了一份文书,明日要讨论的朝廷政务纪要,需要抄十八份出来,明日需要用。
让陈砚之感到很不忿的是,首辅唐慎微的人留下一句话,此项差事,由贾环贾编撰负责安排这差事。
手中有权,贾环自然也会关照自己人,立马吩咐下去,自己带来的六名庶吉士,每人需要抄一份。
陈砚之的六名庶吉士,每人要抄写两份文书。
请护卫守在两个庶吉士的帐篷外,闲人不能进入,以防朝廷机密泄露。
陈砚之心中愤怒,却也无可奈何,贾环能主事,他照顾自己的下属,这也是人之常情。
跟随贾环的庶吉士,半个多时辰,就抄完了,陈砚之的六名庶吉士多抄了一倍的时间。
上司的话事权不足,跟着的下属多干点活,也正常了。
这也是因为在随扈出京行军,庶吉士只有这么多人,如果是在翰林院,多少人都有。
朝廷的官方文书、科举考试、奏折对字体有严格规定楷书(正楷)。
官员书写奏折等正式文书,必须使用工整的馆阁体。
要求笔画清晰、结构方正、大小均匀,杜绝行草或潦草笔迹,以确保皇帝与内阁准确的阅读。
规范统一,能提高文书处理效率。
乡试与会试答卷必须用馆阁体书写,否则可能会被直接淘汰。
也被文人诟病为“千人一面”,压抑书法艺术性,有文学大家批评“馆阁体盛行,天下书法趋于呆板。”
但也有例外,皇帝御笔批阅奏折,常使用行书或草书,但是官员无权模仿。
…………
今日,贾府惜春过十三岁生辰。
(红楼的时间线,惜春应该比宝玉小四到五岁,宝玉今年十七,惜春就定十三了。
宝玉比贾兰大四岁左右,贾兰就定十三岁了。
按照红楼的描写,贾兰跟贾环是差不多岁数,差距不到一岁,谁比谁大也不能确定。
红楼里,贾环、贾兰、迎春、惜春的年纪与生日,是没有明确的年份与日子,只能猜测。
红楼里,四人没有过生辰宴场景的描写,被忽视,也是一种表达。
这就是贾府的人情冷暖,没人在乎你,你的人生不重要,甚至连提一提都不值得,对这四人来说,这里充满了冷漠与无情。)
晚餐,姑娘们聚集到了惜春的院里。
贾府的公账,有使用的规定,除了贾母,其他人生辰是不能花公账上的银子,哪怕是贾政与宝玉都不行。
宝玉的生辰,也是大伙一起凑银子过得。
惜春的生辰,贾环出发前就交代了,早上彩云三个带着礼物来给惜春,除了绸缎、点心、茶叶、果酒、二十两银子,还有一副贾环早就画好惜春的画像。
画像里,惜春宛如仙子立于花丛之中。她身着一袭淡雅的青衣,裙摆随风轻舞,阳光洒在她身上。
惜春的笑容如春花绽放,迷人的眼睛笑成了一弯小月牙,眼角的笑意如涟漪般荡漾开。
赵太太给了十五两银子。
宝钗、宝琴、黛玉、史湘云、迎春、探春、邢姑娘、是很早就过来了,各种带礼物过来,黛玉还让丫鬟抬来一大坛黄酒。
贾母也过来了,也给了二十两银子。
贾母来了,王熙凤与李纨也过来了,也给了银子。
宝玉带了袭人她们过来,给了五两银子。
贾琮与贾兰晚餐才过了,两人给了银子。
惜春执意不收贾兰的,说自己是贾兰的姑姑,怎能收晚辈的银子,退还给了贾兰。
贾兰也很无奈,明明自己还比惜春大半岁。
…………
第二日,早上收拾好行李,继续行军。
贾环有了令牌与马,脱离翰林院的队伍,去找了小胖子韩王。
下一站是密云水库附近,这是出京御道的重要节点,在密云方圆十里附近,有多达六处行宫,供皇帝北巡休息。
小胖子也是待不住,嫌队伍走太慢,带着众人策马先行。
午时过后,韩王府众人就来到密云城,当年还有城墙,这里是人口有三万多的县城。
密云城的“密云三烧”,在周边也是小有名气的。
烧饼、烧酒、烧肉,是高粱酒、吴家铺子烧饼、四海居的烧肉,闻名京城周边。
烧饼外酥里嫩、烧肉肥而不腻、烧酒醇厚甘冽。
韩王府的众人,在四海居一起品尝了当时的三烧,还有全鱼宴。
小胖子韩王吃的高兴,还让朱康带走两名厨子,买了足够多的食材,出城去行宫等候。
先行的内务府,已经在行宫准备了,只是康元帝没到,小胖子不能进行宫。
大伙在外面的小树林休息,等到申时过半,康元帝才到达行宫,知道小胖子进密云城,还带了四海居的厨子过来,佯装生气的骂了小胖子几句。
扰民,霸道,不顾名声,做事肆无忌惮。
小胖子只辩了一句:“父皇,我可是给足了银子,他们也愿意来。”就低头听训了。
康元帝训了两句,意思意思,也就停了。
作为皇子,陪皇帝出行,进城享受美食,记得带回来献给皇帝,这是小胖子的孝心。
当然,皇子不带回来,皇帝知道了,或许也不会生气。
既然都带来回来了,康元帝也就勉为其难的享受了。
小胖子韩王买了四海居足够多的食材,够煮五桌的宴席。
康元帝给了两席,一起随扈的后宫妃子还有公主,剩下的,与朝廷重臣一起用了。
用过晚饭,才开始商议今日的政事。
戴权派小太监去召集了随扈的群臣,包括了翰林院的文官,聚集到行宫的大殿。
昨日抄写的公文,分发给了诸位重臣。
前面是商议军需、军备,作为翰林院修撰,贾环与陈砚之是有主动发言权的,其他编修与检讨,一般不发言,除非皇上点你。
前面,贾环都沉默不语,重臣们讨论差不多了,皇上要求大家表态,贾环也以自己资历浅,不熟悉军务,不表态了。
陈砚之倒是更为积极,立场也很鲜明,楚王系获利的军务,陈砚之总能找到一些看似合理的理由,去反对。
(第二更,求用爱发电,大伙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