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底,报纸上终于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
消息一出来,举国上下都沸腾了。
那些下乡的知青仿佛看到了救命稻草一般,努力复习,想要上岸。
一时之间,全国各地的书店,所有高考相关的书籍销售一空。
就连一些已经上了工农兵大学的人,也蠢蠢欲动。
毕竟他们那种推荐资格上的大学,含金量与高考上大学的可不一样。
尤其是刚入学不久的大一新生,想到不久之后,将要与高考新生成为对比,那些不想输在起跑线上,不想将来在大学里低人一等的工农兵大学学生,也有不少动了重新参加高考考大学的心思。
各地的知青在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后,就开始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地复习起来。
那不眠不休的干劲可比从前下地干活强多了。
大河村也不例外。
苏丰年看知青们一心高考,无心干活,一上工就打瞌睡,还有人不小心把锄头挥到别人脚上的。
想着这时候也早过了农忙,村里其他人也能忙得过来,干脆取消了那些想参加高考人的每日上工,给他们时间好好复习。
知青们不用再上工,更是往死里读。
知青点里,电灯一亮就是整夜不停。
“瞧瞧你那刻苦劲儿!古时候,头悬梁、锥刺股的秀才,进京赶考都没你这么拼!”
“哪比得上你呀!一个小时点头上百回都不休息!”
大家一个比一个卷,偶尔还互相揶揄打趣,让这枯燥乏味的生活多了一些色彩。
当然,有努力刻苦的,也有咸鱼摆烂的。
“你怎么不看书啊?是胸有成竹吗?”
“算了吧,就我那脑子,比猪也没聪明多少,我能安安稳稳混个高中毕业就很好了。上大学?我可不敢想!还不如找个工作,进厂拧螺丝来得实在!”
当然,如此通透且不求进取的还是极少数,大多数人,哪怕知道自己能力有限,还是会竭尽全力去争取一个万分之一的可能。
不撞南墙不回头。
不经历高考失败,他们总觉得自己还有无限潜力。
村里那些正在上高中的,更是卷生卷死。
不管是高二还是高三,都打算拼一把。
运气好买到复习资料的,挑灯夜读,运气不好,没买到复习资料的,求亲戚告老师的四处去借,借来就抄,边抄边记。
若是能一举考上大学,他们自此就能摆脱泥腿子的称呼,飞上枝头变凤凰了。
大概是受了苏月的影响,大河村里的人都觉得读书比工作更有用,想要赚大钱,就得多读书,读书破万卷,才能活学活用。
故而,这样能改变命运的机会,村里人没有人不珍惜的。
高考前三天。
苏月一如既往地轻松惬意,仿佛胜券在握。
何夕则是忧心忡忡,满脸都写着“我得了高考恐惧症”。
吴春娇则是介于两人中间,面上看起来没啥事,心里暗自紧张。
相比起来,刘耀宗和叶磊两人压根不担心自己考不考得上,他们两个就是纯纯陪考的。
就算考不上燕京大学,随便考个在燕京的大学,他们还是有信心的。
毕竟他们跟着何夕和吴春娇她们一起复习了这么久,多少也有些耳濡目染的。
他们反而担心的是,去了燕京以后,大河村这边的制药厂和县城的黑市之后要怎么办。
为了缓解何夕和吴春娇她们两个紧张焦虑的心情,让大家以最好的状态迎接高考,苏月特意从姐不是传说是神话那里交易了几张好运符,人手一张,保证大家高考都能顺顺利利,好运连连。
苏月自己则是啥都不担心,云沐熙那脑子比她还好使,完全不用担心。
云父云母和他舅也在一个多月前平反回燕京去了。
隔壁小溪村牛棚的章老,前几天也被平反了,牛棚里的老人已经走得七七八八,所剩无几了。
至于大河村这边的产业,她打算逐渐放手给她大伯和二姨两家。
等她考上燕京大学,就要带着全家一起去燕京。
有能力的人,在哪里都能重新开始,等他们到了燕京,更广阔的天地,必然能闯出一番新事业。
苏月也早就在高考消息出来的第一时间与苏家人沟通过。
全家上下,从老到小,每个人都支持她的决定,甚至对于去燕京的事情跃跃欲试。
尤其是苏老头和苏老太老两口,已经开始培养接班人,接手他们现在的工作。
自从知道苏月的想法后,二老一天到晚笑嘻嘻的,逢人就说自己闺女准备带自己去燕京了。
苏月得知后,有些哭笑不得。
她本以为老两口应该是最难说服的,怕他们放不下大河村里的一切,以及大伯和二姨家。
没想到她才说了打算考燕京大学,全家都说要陪她去燕京,几个小侄子更是高兴得手舞足蹈,天天跟小伙伴炫耀自己快要去燕京上学了。
哥哥嫂嫂们也都极力赞成,风风火火地筹备起去燕京的事宜,好像她已经收到了燕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般。
面对苏家人对自己的无条件信任与宠爱,苏月万分庆幸,自己得到了这个穿越重生的机会,庆幸自己遇到了这么一家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