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后的第一个早朝,萧琮非常明显的心情不错。
为了图个好彩头,小苟子和林公公一大早就带着十来个小太监候在宫门口,给上朝的官员发红封。
银子不多,就放了六个铜板。
但因着是陛下和圣人赏赐,这御赐的六个铜板拿回家之后,基本都是要供奉进宗祠的。
也因着这份喜庆,让那些节假日之后不想上朝而容色憔悴的官员,瞬间容光焕发,来了精气神。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圣人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威严出声,萧琮今日的威严较之过往,尤为锋利。
像晏淮这样伺候过两朝君王之人,立即就察觉到了萧琮今日之不同。
像是锻造良久的宝剑,总算得见天日,一展锋芒。
“博安二年也快过去一半了,该做的各项准备也做好了。”
“今日我们君臣就敞开门一起聊聊,大家今年要为百姓和大瑾皇朝做出些什么实绩。”
在萧琮说话的间隙,原本空旷的朝堂被太监陆陆续续搬上的桌子板凳填满,茶水续上。
今日这朝,必然下得不早。
“启奏陛下,今年臣核心要做的就是充盈国库。”
宿斗见众人没有动作,便率先将建邦交,纳商税的计划说明,给众臣开个头。
“如今需要晏相主管的鸿胪寺帮忙打通列国邦交,也需要工部这边精进车马船舶等交通工具,给商户提供便利。”
“这车马船舶的精进,不仅能给商户提供便利,也能以此赚取银子,更能扬我大瑾国威。”
“陛下。”晏淮拒绝的话刚要说出口,便被王博的话挡住。
“陛下,宿斗大人此举勇于争先,且上半年与南疆和辽东通商之后,效果也的确不错。”
“如今清粥小菜尝了,咱跟着宿斗大人吃吃肉,您觉得如何?”王博这话说的通俗,甚至带着少见的笑。
他今日的目的,就是要将想法,变成约定。
约定达不成,自有吏部来考核。
如此循环替换之下,大瑾皇朝的官员队伍就能迅速提高执行力。
“孤也觉得宿斗爱卿这法子不错,若做的好,这国库三到五年,便能充盈。”
萧琮也笑着开口,话语里都是对宿斗敢为人先想法的绝对肯定。
他大瑾皇朝的臣子,就当如宿斗这般,敢想敢干。
“刚刚晏相是想说什么吗?工部和鸿胪寺这边能配合吗?”
去年撤了三个尚书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大半年,但那件事情对百官的威慑,从未减轻。
鸿胪寺就算做不到,也连忙下跪应允。
而工部尚书就一个研究房屋建筑之人,上半年在农业这一块的突破尝试,也全被证明了不合适。
唯一成功的水车,还是手下的女侍郎背着他研发出来的。
一个连农业都搞不定的工部尚书,如今还要搞船舶交通,这简直就是想逼死他。
“陛下,斗大人所提臣也觉得甚好。”
“不过臣能力却有不足,臣愿意退居二线,让有能者居之。”
工部尚书想的是能拖一时,是一时。
他若居于二线,首先便是不用担责,但工部的主子依然是他。
简直就是一举多得。
“陛下,圣人,宿井完成任务归朝,臣觉得她最是适合顶上工部尚书这个位置。”
位置既然空了出来,李珍连忙从桌前起身,弯腰拱手。
光宿井这个名字,就让满朝文武不敢多言。
这“宿”姓之人,都是跟着陛下打江山之人。
个个有功劳,有本事,有手腕,现如今谁都不敢多说一个不字。
因着尚且未曾得到任命,宿井今日所穿着,与昨日并无区别。
并未刻意掩盖的性别,让满朝文武的眉头皱起,大殿之中频繁传来小声的议论。
这女子自古以来便是主内,这大瑾皇朝陛下和圣人明明皆是男子,可女子竟然破了千古惯例,迎来了前所未有机会。
如男子一般参政议政。
“臣宿井,参见陛下,参加圣人,万岁万岁万万岁。”
铿锵与干练是宿井给这朝堂之内文武百官的第一感觉,但再优秀,也是个女人。
是女人,就该待在家里生儿育女,操劳后宅。
是女人,他们就不能轻易让她成为工部尚书。
“平身。”
“宿井,刚刚李相举荐你为工部尚书,你可能担当得起工部尚书之重担。”
萧琮给宿井提前便下达了命令,车马船舶等利于国计民生之工艺,自然是宿井当担负之责。
但重点依然是农业,而农业不仅是农业工具的优化。
如何治理好黄河这条悬河,才是重中之重。
“宿井自当不辱使命。”宿井自然知晓这一句话,不足以堵住众臣的悠悠之口。
“臣于今年年底之前将交出两款农田灌溉工具。”
“三年之内找出黄河流域治理之法,十年之内,必然还沿岸百姓一条清澈的黄河。”
“若不成,宿井主动辞官。”双膝跪地,立下军令状的宿井,在等待着满朝臣子的审阅。
“众臣,有何意见?”萧琮的目光扫视着眼前的文武百官。
“井大人所提之事利国利民,功在千秋,我吏部必然为工部输送最精良的官员,助井大人成此大事。”
赵鸣乐主动站起来表态,满朝文武心中那点因性别而产生的非议,暂时压了下来。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三年能找出治理黄河之策,无异于天方夜谭,他们等着看这女尚书的笑话。
“晏相呢?我们与列国的邦交,还是得你来牵头。”依然没有忘记宿斗所言,萧琮的话题再次落到晏淮身上。
“陛下,此事做起来颇难,别说言语不通,这路途遥远,不确定的事情过多,老臣不敢保证。”
如今这满朝文武如晏淮这般不断推诿的官员越来越少,但晏淮并不觉得此事有何不妥?
不动他,萧琮便是不敢动,不能动。
“史官,记。”王博侧头看向坐在右下首的史官。
“记录之后让晏相、斗大人以及需要协助的两位大人签字按戳,确认这是他所言。”
“臣遵旨。”没有人知道王博要做什么,自然也没有人敢在朝堂之上直接质疑王博。
相关官员只能默默低头签字按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