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使已经从公开的信息中,得知汉王后受到责罚,思过三月,在他的认知中,这是汉王冷落王后的开始,也是汉王即将对魏国动手的信号。
再加上汉齐谈判成功,齐使载着满车宝贝离开了长安;楚使在经过数轮谈判之后,也飞马回国报信,魏使心里已经开始发毛了。
就在魏使快要绷不住时,礼部侍郎江牟终于有时间了,传下话来,要接见魏使了。
江牟先是代表汉国,义正辞严地谴责了魏国组织联盟,进攻汉国的不义之行,表达了汉国的出离愤怒,将魏使吓得体若筛糠,谢罪不已。
江牟发泄够了,提出了汉国的谈判条件:
其一,割让鄢陵等十五城,粮草、布帛、金银、大漆等物若干,以示赔罪。
其二,当今魏国太子魏赫西入长安,以为人质。同时,汉国送还当年被俘的旧太子魏申回国。
其三,将六国伐汉的罪魁祸首公孙衍绑赴长安,交给汉国处理。
江牟狮子大开口,条件一个比一个苛刻,魏使一听一个不吱声,这么重大的事情,可不是他一个小小的使臣所能决定的。
此时的魏国,国土面积急剧缩小,再割让鄢陵等十五城,那么国都大梁将丧失战国纵深。在四战之地的中原,汉国骑兵一个冲锋就可以打到大梁城下。
要求魏嗣入长安为质,再将魏申送还回魏国,这都是为搞乱魏国埋下地雷。
你想想,旧太子要回来,新太子去出质,这两位王位继承人心里怎么想?
旧太子一定会野心重炽,而新太子也不甘示弱,这下子大梁就有好戏看喽!
至于将公孙衍绑赴长安,倒不是汉国鼠肚鸡肠,一定要杀掉此人泄愤。这也是汉王的一种手段,如果魏王照做了,其刻薄寡恩、昏聩无能的形象也算是确立了。
哪个臣子还敢为魏国效忠?天下士子更不敢轻易入魏!
这一波外交风云,说到底,除了基于“远交近攻”设想,齐国加以安抚之外,汉王对魏、对楚斗争的决心,一刻也没有放松过。
谈判的条件传回大梁,魏王?一个头两个大,这些条件一条比一条苛刻,汉国这哪里是谈判,分明是讹诈嘛!
魏王?立即命相国田需、将军魏错等人前来议事,共同商议如何应对汉国这些咄咄逼人的条件。
田需老于世故,他一眼就看出了汉国条件的凶险,但在目前条件下,面对强大的汉国,魏国完全没有与汉国讨价还价的资本,只能设法与之周旋。
一番思量之后,田需提出了自己的对策:
其一,目前魏国的城邑几乎都担负着拱卫大梁的重要职责,任一方向上割让城池,都可能出现防卫短板,成为汉国乘虚而入的缺口,故不可擅割一城一邑。
那么,怎么满足汉国的狮子大开口呢?田需建议,在征得汉国同意的情况下,对鲁国用兵,打下鲁国十五城,交给汉国。
以鲁国目前的军力,就是一个任人宰割的小可爱,魏国不取,楚、齐早晚也会取。
魏国若取鲁归己,那么楚、齐两国必然会出手干涉。魏国取了鲁国城池而转交给汉国,其实做到了祸水他引。楚、齐两国如果不满,请去同汉王理论!
这样一来,魏国既可以做到不损一城一池,又可以满足谈判条件。
魏王?听了,若有所思。将军魏错也认为此计可行,魏错没有本事与汉国对抗,但敲打鲁国那简直是手到擒来,小菜一碟!
其二,现太子魏嗣可以出质汉国,然前太子魏申则不必返回魏国。
魏王?一听就急了:“不行!绝对不行!太子国之储君,岂可擅离国都?!”护犊之情,溢于言表。
田需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大王若不能保全国家,国破城亡,于太子有何益处?”
魏王?勃然大怒:“田需,尔敢诅咒国家?”
田需道:“臣惶恐。我魏国历任太子,均以功恃尊。昔者武侯为太子,攻繁庞、下中山;大王为太子,战浊泽、退赵韩;而今太子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将来如何安定国家?”
魏王?不吭声了。
魏国确实有太子领兵的传统,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太子立下军功,可以统率群臣,镇抚国家。
魏武侯自不必说,魏?任太子的时候,确实也有辉煌一笔,在浊泽之战中逼退赵韩联军,坐稳了江山。
即使那个不成器的儿子魏申,也有敢于言战的勇气。若是没有汉国横插一杠,说不定早就把关中之地给吞了下来。
但当今太子魏嗣,确实没有军功。在经过了魏申被俘事件之后,魏王吓怕了,轻易不敢让太子领军,生怕再出个差错,于是魏嗣被保护得如同温室中的花朵。
田需继续劝谏:“大王尊太子之位,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不若令其有功于国。否则,大王千秋之后,太子何以自托于魏?”
魏王?长叹一声:“相国啊,太子入汉,岂有重回之日,寡人所托何人?”
田需道:“大王欲扶太子上位,出质汉国不失为上策。太子出质,显示魏国对汉魏关系之重视。且历来出质公子,多与所在国交好,被护送回国继位者,不在少数。”
“齐桓公居于莒,晋文公居于秦,归国继位,终成霸主。若有汉国支持,太子继位,则无恙矣!”
魏错此时在旁边闷声闷气地说了一句:“大王子嗣众多,何必有此忧虑?”
魏?确实生了不少儿子,一半个儿子到他国做质子,也不影响国君之位的传承,魏?只是觉得一国太子去当人质,太有点丢面子而已。
权衡再三,魏?不再多言,算是默认了。
第三条,汉国要求将公孙衍绑赴长安,魏王当然不愿意。诸侯都在礼贤下士,他却要将臣子绑赴敌国,如此一来,他昏君的名头,就算是坐实了。
但公孙衍此时确实被晾在一边,于国无用,该怎么处置才好呢?
田需给出了一个方案,绑赴就不必了,且说汉王求贤若渴,闻听公孙衍大名,日思夜想,武力相逼,要求公孙衍入汉一行。
然后再做做公孙衍的工作,挤出几点眼泪,请求他以国为重,为国赴难。
这样一来,魏国找到了应对汉国三大谈判条件的妥协方法,避免一时的刀兵之厄,为魏国争得一丝丝喘息之机。
公孙衍闻听消息之后,长叹不已,深知魏国已经烂透了,本着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原则,公孙衍主动要求入汉,前去搏一搏前程。
昨行之前,公孙衍上书魏王:“臣死,国生,且从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