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公元1083年。
就在大宋朝,神宗皇帝生命进入最后时期时,这个时候已经成功升级为大宋朝最高宰执官员之一的王宽也开始对苏轼进行最剧烈打压。
因为在这个年头,王安石刚刚已死,为此作为王安石的女婿以及大宋朝改革派目前态度最刚硬扛鼎人物,王宽虽然对于苏轼这个人在文学和诗歌上的造诣相当佩服,但却依旧还是必须要对他进行打压,用以彻底断绝掉那些反对改革派的心。
于是这一年,一直认为苏轼所提出的改革方案不切实际甚至有些荒谬的王宽,不仅再认为苏轼是个只知道说些空话不懂得实际操作的文人,同时也彻底将苏轼当成了自己政敌。
于是他开始在官场上对付苏轼,试图让他的改革方案流产,他利用自己在官场上的地位和人脉,通过种种手段,让苏轼的意见不被采纳。
而且王宽对于苏轼的评价并不高,认为苏轼只是一个学识丰富的文人,没有实际的行政经验,不适合领导国家的改革,还指责苏轼过于理想化,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和政策的实施难度。
就这样。
因为王宽不断地批评苏轼的改革方案,认为它不切实际,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和负面影响,认为只有通过保守的政策和稳健的改革可以保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所以尽管苏轼一直努力争取其余另类改革机会,但他的方案最终没有得到实施,而王宽的观点却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由此彻底成为了主流意见。
并且在此过程中,王宽在官场上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他的声望和名气也随之提升,成为了朝廷内顶级重要大人物。
总之,作为一位保守派的官员,苏轼的方案始终是被王宽反对的,并且王宽还通过自己的手段和影响力阻止苏轼,让他相信只有改革才能带来真正的变革,而苏轼的方案则只会引发更多的不稳定因素。
而在王宽的努力下,大宋朝朝廷也随即颁布诏令曰:
学校崇则德义着,德义着则风俗淳。故教养人材,为治世之急务。除京师置外学,待其岁考升之太学,已尝面谕外,余并依所陈。
于是此后王宽所提出诸多政策意见都得到贯彻落实,即便当时朝廷里的反对声音也不少,都没有撼动生命末年的宋神宗彻底改革决心。
于是这一年十月,苏轼对此情况再度奏请道:
“学生苏轼等十有六人授官,余免省试、免文解,恩赐有差,这是我皇宋第一次大规模之上舍释褐,以后上舍释褐大致保持在十几名的规模,希望皇帝陛下可以放松龙颜!”
而对此事,王宽一直心怀不满,他不认同苏轼提出的多项改革建议,认为这些方案不实际无法执行,且还有潜在的风险会引起社会动荡。
但苏轼在朝中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也得到了一部分保守派官员支持,所以王宽意识到,苏轼的存在可能会对自己意见产生影响,而且也可能对国家的政策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王宽决定果断采取行动,制止苏轼影响,于是他开始在朝中发动攻击苏轼活动,同时利用自己在官场上的影响力和人脉向皇帝宋神宗汇报苏轼不良行为,包括与异见者联手反对帝皇决策和中伤朝臣等事情。
同时,王宽还积极发动舆论攻击苏轼,让苏轼深陷尴尬境地,并且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不断指使手下刁难苏轼,寻找他错处,从而让他一步步失去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以便让苏轼无法再向皇帝汇报自己的意见,从而彻底扼杀了苏轼在朝中影响力。
所以在王宽这诸多连环手段下,最终苏轼还是遭到了贬官流放命运,他被流放到峡江,在那里过着贫困生活。而王宽则朝中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而这场事件迅速成为了当时的一个重要政治事件,被称为“乌台诗案”,这件事情展示了官场上的黑暗面,以及权力的滥用,同时也彻底向天下官员与世人展示了王宽之果决政治决心。
不过王宽利用权力和手段将苏轼一举大落成为了官场上赢家这件事,对待苏轼的手段确实残忍,但也由此而达到了全部目标。
于是当时的《文献通考》载:诏将来大比,更参用科举取士一次,辟雍、太学其亟以此意谕达远士,使即闻之,石文苏轼冤枉,但其实其之阴损尤胜贾谊也!”
而对此事宋神宗也特意下诏曰:“以学校三舍升贡次第着为令,编通用令,删之首,诸士自县学教养,升之州学,所以苏轼不冤枉,且州学教养分为三舍,自外舍升为内舍,自内舍升为上舍,自上舍贡之辟雍,自辟雍登太学,俟殿试命以官,自当是苏轼之密也!”
而这是一则总结性的诏旨,意味着苏轼政治生涯彻底结束,也标志着王宽获得了彻底胜利。
当然对于王宽这般手段行为,苏轼是并不会屈服的,即便是王宽手段让苏轼遭到了贬官流放命运,而苏轼则被流放到峡江,开始了自己漫长而孤独的流放生涯。
但其即使是在这个艰难的环境中,即使始终面临着巨大压力和困难,但苏轼却依旧并没有被打败,相反还在流放的岁月中写下了许多优美诗句,并对王宽进行嘲弄与反抗。
在这些诗作中,苏轼既抒发了对故乡、亲人与爱情眷恋之情,也写下了大量诗歌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与感慨,例如《题西林壁》中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泊船瓜洲》中的“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此外,苏轼还在诗歌中对王宽进行了讽刺和嘲笑。在《三衢道中》中,他似乎回应了王宽的指责和攻击,写道:“童扶得醉,无情最是台城柳。”这句话似乎对王宽有了明确的批评意义,暗示王宽对他的行为是不公平和无情的。
并且在苏轼写的另一首着名诗作《赤壁夜泊》中,他表达了对自己处境的深深感慨,同时也对王宽进行了嘲笑。在这首诗中,他用船只停泊在夜晚的寂静河面来寓意自己孤寂心境,而对于王宽的迫害,他则用“桂林”代替,含蓄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与反抗。
同时在这段流放岁月中,苏轼诗歌不仅描述了他身处的环境和个人的感受,同时也传达了他对于政治、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和反思,所以他的诗歌激励了后世无数读者,成为了华夏文学史上一段瑰丽篇章。
总之,苏轼在流放的岁月中虽然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困难,但他仍然坚持写作,发掘了自己的创作潜力,写出了许多着名的诗歌,不过他诗作却还是坚强表达了对自然、人情和社会的感悟,也在隐晦之中对王宽进行了嘲笑和反抗。
对于此事,即便是新登位的哲宗皇帝的徽宗也禁不住自我吹嘘洋洋自得,觉得自己要将苏轼给从流放生涯中给撤回来。
同时这位哲宗皇帝还就此创造了三舍法,三舍法本于“乡举里选”之宗旨,哲宗皇帝“罢废科举”之最终目的,辟雍之规模和经费,文章皆一一予以交代。至于“曾不逾岁,咸以行实闻于朝廷”,应该是独裁体制下臣僚报喜不报忧、编造谎言哄骗帝王所导致。三舍法是徽宗的一件“皇帝新装”。
而哲宗皇帝如此努力,也导致大宋天下见以三舍法升补的考生急剧增加,大观三年正月,诏旨云:“今庠序之教兴,科举之制罢,试之贡院,逮七千人,所以从此以后三舍法贡举者此年已有“七千人”,当然是一个惊人数字。
并且作为宋哲宗皇帝又特意提高三舍出身贡士地位,是年三月殿试录取前,下诏云:“贡士兴于乡,而科举较一日之艺,则贡士当冠科举。比览贡士已试程文,未足以魁多士。可令详定所以贡院所奏中选试卷,与廷试人卷参较,取最优者一名为殿试之首。若所取非贡士,则贡士次之。”
对此,这是提前将状元指定给三舍出身者,如果实在难以服众,则退而求其次,榜眼必须是三舍出身者。
在这种情况下,王宽实在是对此忍不住提出批评曰:
陛下修崇学校,迥绝前古。虑士有三年之淹,而岁为之贡,可谓尽善尽美。士生斯时,实为千载之遇。宜失职非所患者。然学校养士,天下州郡士人之多者,有至三五千人,预教养者惟四之一。岁之入贡多不过三四十人,少止三五人,补阙以备数者,如留贡余三二分,暂存科举,以待学外之士。
所以在王宽的强势干涉下,宋哲宗皇帝这番举动最终还是被强势阻止下来了,没有对大宋天下安危造成巨大祸患!而这也是王宽的极大功劳之一!
当然王宽肯定是无法彻底阻止这位宋哲宗皇帝具体执政方案的,于是在这位宋哲宗皇帝在位期间,大宋朝廷内外形势严峻,民不聊生,百姓们生计受到了严重威胁。
即便是对于这些事情身为大宋宰辅的王宽深知天下百姓遭受的难,并意识到皇帝过度急躁可能会加剧这种情况,因此采取了行动,劝说皇帝不要太过急迫,以避免伤害天下百姓。
对此王宽首先还与皇帝进行了一次私人会晤,向皇帝陈述了政局复杂性,着重强调了民生问题重要性,向皇帝解释说如果大宋朝廷官方行事过于急躁可能会导致天下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所以请求皇帝不要过于着急,同时向他推荐了一些合适措施以缓解局势。
并且在此以后王宽又特意召开了一次会议,邀请了一些重要官员和学者参加,向与会者详细介绍了自己观点,并和大家共同商讨了解决当前问题的最佳措施,在这次会议上,王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比如稳定物价、加强民生保障等,这些建议都得到了与会者的认可。
可是奈何宋哲宗皇帝实在是太过没用了,因此即便是在胡乱折腾了好几年后,为了不让整个大宋,天下就此一招丧失他终究还是接受了王宽建议并开始采取行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但是这些内容不仅没有改变大宋天下兼百姓的具体生活条件,增加农民的产出,降低物价,维护社会稳定,甚至还让天下局势变得更加混乱了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最终还是往王舍生,而出又足足用好些年功夫才最终在公元1091年,作出了“以和为贵”、藏富于民的巨大指导方针,并且以此还让天下间的科举制度由此重新恢复到“元丰旧制”,将无数相关学官都废除。
而如此一来,在科举选官方面,新旧两党众多重要人物难得观点一致创造出了一种且指明行为品德的八项具体内容和反向行为,又确定了选拔升补和处罚的标准和细节,看起来似乎有可操作性。
但是在人治独裁社会,普遍由长官或上级来确定某人之品德,一定是荒谬绝伦的,所以这些事情终究还是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后人因此有如下总结:自元佑仿古,创立经明行修科,主德行而略艺文,间取礼部试黜之士附置恩科,八行科立,专以八行全偏为三舍高下,不间内外,皆不试而补,两科相望几数十年,乃无一人卓然能自着见,与名格相应者。而八行又有甚弊,故宁使之占额不贡。以是知略实艺而追古制,其难盖如此也,如此当真是无用也!
而王宽这位大宋朝新宰辅也被由此而被大宋百姓称之为大宋擎天白玉柱,跨海紫金梁!堪称功德无量!
当然如此一来,作为皇帝的宋哲宗,却是由此整个人被天下百姓所极度看不起,被认为是一位超级废物无能帝王!
若非是有着王欢的力保外,大概率他将会成为大宋朝第一位被百姓臣子所公然废掉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