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而且话说回来。
毕竟王宽觉得,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朝代,它的出现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且在宋朝时期,作为一个宋朝官员,王宽在当时自己做官的过程中也对于当时图书产业非常有兴趣。
毕竟在王宽眼里,书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信仰,它可以帮助人们获取知识,丰富生活且提高素质。
再有宋朝时期,这比起之前历朝历代来说图书产业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由于科举制度的存在,宋朝天下百姓对于读书需求非常强烈,同时与此相对应的是,宋朝印刷技术的成熟发展也促使图书产业逐步成熟。
而当时宋朝天下间的书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官方出版书籍,另一类是民间出版书籍。
这其中的官方出版书籍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官方所编纂正史和史传,另一类则是官方所编纂百科全书和词典等,这些书籍在当时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可以帮助天下读书士子获取知识,还可以帮助当时这些读书人足够了解朝廷国策。
当然与此同时,在大宋朝廷官方的书籍技术得到大幅度发展同时,宋朝民间出版书籍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这些书籍大多是由私人或商人出版的,内容涵盖了诗歌、小说、戏曲等多个领域。
毕竟在这个时期,各种私家小说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最为喜爱的阅读内容之一,这其中尤其又以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名着被广泛流传,为人们带来了无限乐趣。
所以当时王宽深深地认识到,这个时期的图书产业所带来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它不仅丰富了这会儿功夫宋朝天下百姓精神生活,还让图书产业、官学和私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并且那会儿功夫的宋朝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得到了发展,商品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使得大批封建农奴成为了自耕农、半自耕农和地主的佃农,客观上扩大了农民阶层的基础。
这个时期农民阶层开始逐渐形成,是一个非常重要历史事件,尤其是随着宋朝市场经济发展,商人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当时宋朝商人在社会地位方面并不受到重视,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开始逐渐提升。
宋朝商人可以通过商业贸易赚取大量的财富,使得他们在社会上变得更加有权有势,同时,越来越多宋朝商人子弟参加科举考试并进入仕途,这也反过来促进了官学和私学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宋朝社会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科举制度也得到了改进,这为社会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在宋朝时期,官员不仅要有高深的学问,还要有扎实实践经验,这种实践经验不仅是在官府工作中所得到的,还要通过商业贸易等社会活动中所得到的经验,这样的要求促进了宋朝商业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发展。
因此,在宋朝时期尽管科举制度中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东西依旧非常重要,这是为社会普遍性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尤其是等到北宋建立之后一百年,随着天下间印刷出版业爆发式增长,作为北宋官刻最重要的机构,宋真宗景德二年视察国子监询问书版数量,那一刻的祭酒邢昺报告说:
“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史正义皆具。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于是七十年后,苏轼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说:“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
显然,到北宋中期,印刷书籍在社会上已经比较普及,印刷普遍为普遍性开展教育提供了可能,且更加事宜登科进士第直接授官。
毕竟“学而优则仕”是儒家理想,在君主专制的农耕社会,做官不但社会地位高,经济收益也比较稳定,当时宋真宗赵恒御笔亲作《励学篇》传布天下。
为“学而优则仕”而读书,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这直接激励着社会读书、科举经久不衰的热情。
再有宋真宗是一个宋朝非常有才华的君主,他不仅名留青史,还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美诗词。
这其中劝学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激励人们要勤学苦读,不断追求更高的知识和智慧,诗内容非常精深,也很具感染力。
像当时天下间就有不少出身于普通农户家的士子,他们从小就非常热爱读书,所以他父母虽然不富有,但为了自己后代能够获得更好地位,他们依旧总是不遗余力地支持其学业,给他提供最好教育资源。
于是受这些父母教育影响,以及受到宋真宗这首劝学诗鼓励,当时宋朝天下竟有不少读书世子都培养了非常好学习习惯,每天都会起早贪黑地读书不断积累科举知识,不仅精通经书,还涉猎诗词歌赋,就妄图成为一名科举进士走马游街。
所以说宋真宗这首劝学是任宋朝无数百读书学子都在感到迷茫无助时深深地感到激励和鼓舞,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学业和未来,决定要为成为一名官员而努力奋斗,无论困难多大也要坚持不懈地追求。
另外宋朝对录取的进士是直接授官的,因而录取的进士多,官员人数也是随之增多。
于是从北宋太宗赵光义时期开始,每连宋朝录取进士数量都达几百人之众,宋朝将进士分为三级,并且皇帝定级存在随意性。
如北宋淳化二年,当时皇帝说:第一甲多放几人,言止则止,于是遂唱第一甲上意亦忽忽忘之,至300人方悟,是年榜三百五十多人人,而第一甲足足三百2,第二甲五十多人,丁谓仅有数人,王钦若第十一人,张士逊第二百六十人。
于是后丁谓、王、张皆为宰相,同时,在登科进士之外,有特奏名进士第和特赐名进士。
再有宋代三百年向来都爱采用“强干弱枝、重文轻武”制度,文化异常发达,于是十年寒窗苦,富贵险中求,为了能够飞黄腾达,莘莘学子含辛茹苦,考场上,当真是几人欢喜几人忧。
并且赵匡胤篡权夺位建立北宋后,采取重文轻武制度,赵匡胤表示:“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这其中的具体意思是说,自从五代以来地方割据军阀打来打去,这天下间的百姓实在是被祸害惨了,今天要采取重文轻武制度,选儒臣若干人治理天下,即便他们贪污受贿,危害也不及一个武臣作乱。
故而从此以后,文重轻武制度一直延续在两宋三百多年统治始终持续,即便是宋代教育事业十分发达,“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夜根本不能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
甚至是到北宋仁宗朝时期,宋朝全国各个机关单位大领导全都是文臣主导,包括军队,这就导致全国“抱籍缀辞”的社会文化风气,同时让宋朝军队完全失去了足够战斗力,以至于屡次在对外战争中不断被异族所击败。
话说当时赵匡胤在一次主持科举考试时,还出现了个难题。
那时候有考生王嗣宗与陈识齐在御前争状元,争得脸红脖子粗,各不相让,于是北宋太祖赵匡胤见此甚感为难,毕竟这两人文章写得都不错难分上下,而当时朝堂内左右诸多大臣也纷纷是意见也不统一,对这二人各有所支持。
因此在想了良久后,终于北宋太祖赵匡胤的武人本色使然发作,于是就此直接开口道:“要不你俩打一仗吧,谁赢了谁就是状元。”
所以众人大感惊诧,毕竟从没见过这么点状元的,而当时赵匡胤话音刚落,只见反应快的王嗣宗上去一巴掌把陈帽子打掉在地急忙跪在皇帝面前道:“臣胜之。,而赵匡胤也是龙颜大悦道:“行,你就是状元了。”
就此遂以王嗣宗为状元,陈识齐为榜眼,当然这两人从此以后也结下了巨大深仇,一直在官场上始终做对不断。
举荐,朝中官员觉得谁行,举荐给赵官家,皇帝也觉得行,便授予官职。
不过在北宋初年通过科举者终究还是那么多,当时还有不少人是通过举荐做官的,有真才实学是少数所以容易结党,因为譬如你举荐我儿子,我举荐你女婿等等。
所以到了后来,宋代皇帝对此特意有所规定每一位大臣所举荐人员不得超过五位,所以天下间从此以后做官的最快速途径以及最正确的途径依旧又变成科举考试。
就像是宋仁宗嘉祜年间,身负盛名的老苏带着自己刚刚弱冠之年的的长子苏轼、即将弱冠的次子苏辙进京参加科举考试,而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拿着老苏文章献于朝野,士大夫争先抢着看。
以后大家一致认为老苏乃不世出文学天才,宋仁宗直接下诏给老苏授官,这时刚刚结束的科举考试又传来令所有人震惊的消息,老苏两个儿子苏轼、苏辙皆考中进士,于是三苏从此以后直接名震京师,独步天下。
这有关于苏东坡这个人,他也曾担任主考官,比如他对自己的学生李鹿非常赏识,对他文章路数了如指掌。
殿试时,苏是主考官相中了一篇文章,风格与李极为相似,于是苏东坡对副考官黄庭坚说此人必是李鹿,所以苏东坡徇私舞弊照顾了下李鹿录取。
可发榜后苏东坡傻眼了,他看好的那份卷子是章持的,李反而落第,李母闻听此消息,痛哭失声,哀叹道:“苏学士当主考官,我儿子啥时候能考上?”
因为苏东坡是大文豪,对文章审核水平非常高,李临场发挥不佳,导致了悲剧,更悲剧的是李母因此自缢身亡,而后李鹿终生不第,这也是让苏轼苏东坡一辈子颇为遗憾愧疚之一件事。
另外说到底,当时的宋朝依然笼罩于新旧党争阴影之中,再有之后那个奇怪皇帝宋徽宗又自认天智过人喜欢改作。
于是等到宋朝后期,北宋末年科举制度由此被单独打下独特烙印,宋徽宗朝首先是完善、落实、推广三舍法,且欲以其取代三年一届之进士试,而三舍法遵循所谓的乡举里选原则,弊端丛生,最终被徽宗自己废除。
于是宋徽宗又企图将乡举里选原则更推进一层,推出“八行科”,欲以“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八种道德品行为荐举士人标准。士人为求八行荐举,或弄虚作假,或故为怪诞,乱象已萌。
此外,徽宗朝党争全面介入科举考试,改宏词科为词学兼茂科,禁止诗赋、史学,置道学,种种花样翻新,乃至别出心裁之荒诞,皆表现了徽宗好大喜功之习性。
而宋徽宗赵佶这个人,他于公元1100年登基,公元1126年退位,在位二十来年,他即位初为巩固权位,打出新旧调和的旗帜改元“建中靖国”,然很快就全面启用新党,且掀起北宋最后一场更为酷烈党争。
并且徽宗最爱“皇帝新装”,一直舍释褐者极少,元佑年间则备受攻击,哲宗亲政后亦无暇顾及,于是给徽宗朝喜欢改作的君臣留下相当空间。
在这些方面宋徽宗皇帝所干的这些愚蠢事情,那都是一般宋朝皇帝所绝对干不出来的,也是王宽所从来没有见过的!!!
并且关于后来建康之耻的愚蠢,这也的确是宋徽宗赵佶个傻帽所干出来的最大傻事,被王宽所特别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