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清晨的时候,王宽已经站在了宋军大营最高处。
他目光远望,眼底深处透露着一股坚定的决心,宋军的旗帜在他身边不断地翻飞着,发出震耳欲聋的噼啪声,这是他又一次要进攻西夏军的信号!
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受着晨风轻轻拂面这些晨风并不像平常那样温和,而是带着火灾后的烟雾味道,让人感到有些不安,不过这些不安只是暂时的。
王宽知道,无论如何,他都需要全力以赴地保护自己身后宋之国土。
于是他再次一挥手,只命令身旁早已等候在一旁的将士们开始向城下进攻。
首先出现的是数百名弓箭手,他们把弓弦拉得紧紧的,瞄准着城外西夏军,箭矢在空中划过一道道优美弧线落在敌军的阵地上。
紧接着,各种宋军后备队也开始向前移动,他们手持各种冷兵器,如刀、枪、剑等等,迅速地突破敌人的阵地,冲向城墙。
王宽一边指挥战斗,一边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断地注视着交战双方,以便及时应对任何不测。
而他周围将士们看到自家主将如此冷静,也随之保持了镇定,战斗力明显增强了,宋军的旗帜如同一面熠熠生辉的明星照亮了整个战场。
从城头上看去,宋军的战旗遍布整个营地,看上去是那样的气势磅礴,仿佛一支不可战胜的军队。而那些西夏军,则在强大的攻击力下,节节败退。
然而盘踞在宋军州城城门前的还有着西夏军几十辆硕大投石车,它们的存在让这座宋军城池面临着极大威胁。
时不时地,这些投石车便会开始猛烈地投掷裹着碎石的绳袋,声势浩大,让人不寒而栗。
这些细长的绳袋重重地撞击在地面上,袋中碎石四散开来,形成了弹雨飞溅景象。
不幸的是,这样攻击并不仅仅是针对城墙和城门,还会波及到人和马。
当这些绳袋落在地面附近时,就会像一颗炸弹一样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破坏力,将附近的宋军士兵和马匹一同瞬间打成重伤。
而西夏骑兵也就是利用这种攻击方式来摧毁城池和击溃宋军士气。
他们不断地发动攻击,让宋军士兵们吃尽了霹雳炮的苦头,同时运用独特战术一点点地削弱着宋军力量,直到最终妄图攻破城池。
然而宋军并不是束手无策,他们显然也并不打算坐以待毙,因此他们采取了各种方法来应对西夏骑兵攻击。
他们先是利用城墙和城门上的木板来掩护士兵和马匹,尽可能地避免被绳袋和碎石砸中。
此外,宋军还采用了一些由自身主将王宽所发明的高科技武器来对抗西夏骑兵,其中最为着名的就是霹雳炮,这是一种类似于火的武器,可以迅速地将弹头发射出去,形成强大爆炸力。
宋军士兵们依靠着这些强大的武器,很快不仅成功地击退了西夏骑兵的进攻,保护了城池安全,而且还将西夏骑兵给打得结节后退。
不过总的来说,西夏骑兵的攻击方式虽然十分独特,但是宋军士兵们并没有被吓倒,他们运用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战术,成功地抵御了这场攻击,并最终守住了自己的城池。
当宋军守城士兵忍住不去射击已经出现在城下的西夏军时,后者的攻击态势越来越强势。
他们不断趋近城墙,逐渐聚集越来越多的兵力,并且开始妄图用长梯攀爬城墙,发起强力攻城。
而看着西夏军不断靠近城墙,宋军守军不禁感到心惊。毕竟,这些敌人可是天下闻名的勇士,军事实力绝对不容小觑。如果他们攻下这座城池,那么对宋军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和威胁。
然而宋军守军并没有手忙脚乱,相反还保持着冷静。
他们精心布置了城墙上的防御设施和陷阱,让西夏军的攻势不断受挫。此外,他们也十分擅长使用弩箭和大型投石器等武器,能够在不伤及自己人的情况下有效地打击敌军。
不过尽管如此,宋军守军也清楚西夏军攻势是越来越强烈的,虽然城墙上的宋军士兵不断地换班轮流防守,但他们的精力和体力始终是有限的,而且西夏军兵力绝对不会减少,他们不停地派遣新的士兵前来增援,这让宋军守军感到愈发棘手。
所幸最关键的时刻到了。
当宋军守军看到一架架长梯搭上城墙时,他们知道局势已经非常危险。一旦西夏军攻破城墙,那将意味着战争的失败和宋军的陨落。
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宋军守军展现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他们发现,虽然长梯可以让西夏军攀爬城墙,但是这些梯子并不是万能的。因为城墙上的守军已经开始使用石块和热油等物品,不断向下泼洒,让攀爬长梯的西夏士兵不断受伤和死亡。
此外,宋军守军也采用了一些巧妙的策略,比如在城墙上设置某些机关陷阱,让西夏士兵不断陷入困境。同时,他们也在城墙上设置密密麻麻的箭楼,能够让守军有效地射击远程目标,防止敌人夺取城墙。
经过长达几个小时的激战,西夏军的攻势终于被击退了。他们不得不放弃攻城的企图,只能在城下躲避宋军的攻击,并开始进行撤退。
而宋军守军则获得了战争的胜利,成功守住了自己的城池,为国家的安宁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军士兵在攻城战中发挥了强大的反击能力,他们像海浪一样冲击着每寸城墙。他们手中握着五千张神臂弓,每个士兵都配备了七八张弩,这个数量对于敌人来说简直是压倒性的。他们射出的箭矢密如急雨,瞬间将整个战场覆盖。这种战术曾经是韩冈在军器库中杀人起家的手段,如今在战场上得到了更为强大的体现。
这支宋军的攻势犹如冰雹一般,每一个箭矢都如同雷霆一样洗过城下。在短短的时间内,数千箭矢集中爆发,令人目瞪口呆。
这种攻击对于敌人来说几乎是无法承受的,转瞬间便是死伤一片。在这样的攻击下,西夏士兵的抵抗力几乎为零。他们试图回击,但弓箭很快用尽,也无法与宋军的疯狂攻势相比。
然而,在这场攻城战中宋军也遭受了不小的伤亡。每个士兵都在尽力保护自己,但是敌人的攻击还是达到了致命的程度。很多人已经倒下,他们再也无法站起来。尽管如此,宋军士气始终高昂,他们决心将敌人赶出这座城市。
在战场上,每一次攻击都是重要的。宋军士兵无论是攀登城墙,还是与敌人进行格斗,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他们不畏惧敌人的攻击,勇往直前。在攻击中,他们始终保持警惕,以防止敌人突袭。他们以队伍的形式攻击城墙,使敌人难以抵御。
在战斗的过程中,宋军士兵也不断获得经验。他们发现,使用神臂弓的同时,还可以结合其他兵器进行攻击,效果更佳。他们使用箭矢射穿城墙,为士兵攀登提供了便利。他们还使用长矛和刀剑与敌人进行格斗,这些也都是在战场上积累的经验。
在攻城战中,宋军士兵的表现非常出色。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利用了各种战术进行攻击。他们的勇气和决心是无可置疑的。
在这场战斗中,宋军士兵展现出了强大的反击能力,他们的攻击让敌人无法承受。他们的成功是因为他们的坚定信念和出色的战斗技巧。
于是很快西夏士兵们的阵地被攻占,全员覆没,完败!
在这场战斗中,宋军士兵的英勇表现让人们肃然起敬,而王宽的指挥能力也获得了各方好评。
宋军军队在王宽带领下,打出了一支高效、团结、顽强的战斗队伍,成为了战争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而尽管战斗已经结束,但王宽却感到自己已经站在一场大火的残骸中。晨风依然吹拂着他的面颊,带着一股焦臭味道,让人不禁想起战斗的残酷和死亡的气息。虽然他没有亲眼见到战死的同袍,但他知道,这场战斗不会是最后一场。
宋军的战旗依然在城头高高飘扬,它们象征着自由、平等和公正,是所有士兵的信仰。
王宽深知,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们需要一路无惧地向前,为自己的信仰而战!
………
而且就是在这一场胜利后,王宽也要前往宋都东京受封了。
于是这一年,距离登顶大宋最高宰执之位,王宽又进了一步。
而关于宋朝的宰执一官。
当年《汉书》曾曰:“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丞相,也称为相,相邦,乃是百官之长,封建王朝之中代表至高无上的君王的最得力助手,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重要角色。
丞相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秦国秦惠王在公元前334年设置相邦,而到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大帝国之后,继续保留了这个职位,并且权力日隆。
相信大家应该都听过“封将拜相”这句话,其实这体现的乃是封建王朝一文一武最巅峰两个职位的荣耀。
所谓的封将,这里面的“将”指的并非是普通将领,而是统领全国兵马的大将军,就算是君主要册封都要进行极为庄重的仪式以示尊敬——“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而“拜相”也是一个道理,早期的丞相和皇帝甚至有着平起平坐的地位,君王和丞相相见之后,丞相要向君王拱手施礼,然后君王也必须拱手回礼才行——此谓之拜相,绝不是大家影视作品里面常见到的丞相进入金殿之后,远远的就对着高高在上的君王开始三跪九拜的情景。
由此我们可见宰相的地位之高和权力之大。
许多“君弱臣强”的时代丞相甚至反客为主,帝王都要看丞相的脸色——比如大家印象非常深刻的董卓,曹操,甚至哪怕是古代士大夫们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偶像蜀相诸葛亮,当时的蜀国皇帝后主刘禅见到他也是敬畏有加,一口一个“相父”,绝对的言听计从,不敢有丝毫忤逆。
那么,什么时候丞相开始走下权力神坛的呢?大家莫急,我们先来讲一个小故事。
这里要说的是宋太祖撤椅子。
相信大家都知道宋朝上承五代十国,然后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后周皇室之中取得皇权之后,并陆续的征服了其余的地方割据势力,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北宋王朝”。
但是一方面宋太祖为人宽厚仁慈,另一方面也不愿意大幅度的扰乱原有的官员体制,所以基本上把旧有官员都保留了下来。
当时宋太祖赵匡胤的手下宰相就是范质、魏仁浦、王溥几位前朝文臣,所以按照那时候的规矩,丞相和皇帝都是“坐而论事”,几乎是平起平坐。
但是赵匡胤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明白要加强皇权,将权力集中到中央的话,这个丞相是必须要动一动的,否则皇帝又如何让百官敬畏?
因此在北宋乾德二年,即公元964年的一天,范质等几位宰相又施施然上朝,按照惯例在太祖面前一坐,一边喝茶一边上奏折,想要继续和以前一样大家“平等而友好的交流”。
但是赵匡胤见此却是突然说道,朕眼睛不太好,麻烦几位爱卿把奏折拿过来吧——“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
范质等人不虞有他,真的就拿着奏折上前递给了太祖,可等他们回来一看傻眼了,自己的椅子呢?椅子怎么没了?
椅子当然不会自己跑,显然是赵匡胤派人悄悄撤掉的,而且从此之后再也没有拿回来。
所以从此以后,宋朝宰相就再也没法和皇帝“坐而论道”了,只能老老实实的在台阶下站着,后面更是进一步变成要跪在下面——这也就是我们在影视剧里面比较熟悉的画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