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射!”
这个简短的口令,伴随着王宽的命令,将整个战场推向了另一个高潮。城头上的弓手们听从着这个命令,调动着鼓点,向着城下的西夏军队发起了一轮连续的攒射。
宋军神臂弓的弓弦被拉得紧紧的,如同一条强韧的钢索,箭簇破空而出,带起一道道呼啸之声。箭雨犹如暴雨般,倾泻而下,将城下的战场瞬间覆盖在一片黑暗之中。
但是这黑暗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就被一片火光所替代。
城下的西夏军队得知了宋军攻势猛烈,迅速准备起来,他们用盾牌和盔甲来抵挡宋军的箭雨。
而在这之后,他们立刻策马冲向宋军的军阵,就如同一条条鲨鱼般,在沙滩上狂奔,但是他们还没有跑多远,就被一连串的箭雨从城头上给射了下来。
这一次的攻击让城下的西夏军队的进攻停了下来。
他们跟宋军的距离还没有拉开太远,就已经被箭簇击倒了一大批士兵。但是他们并没有退缩,反而变得更加凶猛。
他们重新排好了队形,用盾牌和士兵的身体遮挡住箭簇,再次向着宋军的军阵呼啸而去。这一次的冲锋,似乎更加猛烈,一路上宋军的战线不断后退,好像一只受惊的兔子。但是当西夏军队接近宋军的时候,一道无形的墙壁横亘在了他们面前。
这道墙壁不是别的,正是来自宋军神臂弓的集体攒射。
于是无数弩矢如同流星雨般,串联成了无数条带着恐怖杀伤力的线条。城下的西夏军队纷纷倒下,他们四处乱窜,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这时他们遇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他们的前方有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这道天堑不是别的,正是神臂弓攒射造成的。
城下的西夏士兵或者跑回来换血,或者直接倒下不起。宋军的将士们在城头上一次次地用箭簇猛击西夏军队,而西夏军队却无法有效地还击,在火光中,他们变成了一团团火炬,显得非常的惨烈和悲壮。
“射!”这个口令跟伴随着城头上军士们的弓弩声,在死亡的肆虐中反复响起。在箭簇的攒射下,城下的西夏军队无法前进,也无法后退他们只能躲在自己的盾牌后面。
这是一场异常激烈的战斗。
西夏军官们趁着夜色渐浓,偷袭了宋军营地,但宋军很快做出了反应,并展开了反击,两军在漆黑的夜色中激战了起来,战场上充满了杀伤力十足的箭雨和剑戟的挥舞声。
在这片紧张的战场上,一名西夏军官突然看到了一队宋军骑兵正由远处飞驰而来,他立刻察觉到这是一次意图反击的冲锋,于是他马上下令麾下士兵做好准备,以应对这次攻击。
然而他命令还没有传达到每个人耳中时,宋军的骑兵队已经来到了眼前。西夏军官们赶紧呵斥起来,希望能够让自己的士兵快速做出反应,但可惜这些骑兵并没有听从他们的命令,而是动作迟缓,没有快速地冲向敌军。
结果这些冲锋骑士在躲过一波箭雨后,还没有冲到敌军阵前,就迎来了第二波洗礼。
这次,箭雨的密度更大,威力更强,使得这些骑兵们不得不匆忙躲避,没有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战斗技能。
此外这些冲锋骑士胯下战马也在这些西夏军官们的呵斥下,突然前蹄一软,差点就把骑手给摔下马来。
而这时,西夏军官们才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他们立刻改变了策略,集中火力攻击这些骑兵,并开始用刀剑和枪矛在地面上战斗,于是整个战场上很快充满了混杂的战斗声和马蹄声。
西夏军官们拿着利器,奋勇战斗,而宋军骑兵则在箭雨和敌人的攻击中苦苦支撑着。经过一番鏖战,宋军骑兵终于攻破了西夏军阵地,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斗充分展示了军队的战斗力和指挥水平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良好的指挥和战术,即使是实力强大的军队也难以在战场上取得胜利,而正确的指挥和优秀的战术则可以使战斗士气高涨,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胜利的概率。
而这场战役对于宋军来说可谓是至关重要的一战。
在宋军最高指挥王宽率领下,得预防下充足军饷以及军粮的宋军士兵们语气无比高昂的,以稳重步伐和咆哮弦鸣瞬间吸引了西夏骑兵眼球。
在这一刻,宋军的每一个士兵都感受到了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力量,那是一种不忘初心,坚持到底的决心。
即使他们眼前敌人越来越近,并且对面西夏骑兵们也毫不示弱,他们骁勇善战,眼看就要与宋军发生激烈的战斗。
不过在王宽手中银枪指向天空一声令下后,数千名宋军依旧顿时便结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箭阵,箭阵严密有序,箭士们忠诚果断地守卫着阵地,整齐的步伐和有力的弦音在阵地中回响,让人感受到了他们的威严和决心。
而西夏军也见此再次发起了冲击,但是每一次冲击都被宋军箭阵所挡住。一波波的箭雨像是无尽的雨帘,密密麻麻地铺盖在西夏军面前。
不少西夏骑兵在箭雨的迎面而来时不幸倒下,死亡的瞬间他们的眼中仍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
在战斗中,宋军的每一个人都显得非常的勇敢,士兵们的血液仿佛是沸腾的火,他们迎着西夏军的冲击,毫不退缩,而箭阵更是让西夏军无可奈何。宋军的胜利得益于他们深厚的素质,每个士兵都具备了过硬的军事技能,他们能够紧密配合,团结一致,让敌人不得不心悸。
最终宋军强大的力量让西夏军感到无路可退,他们开始逃窜起来,尽管箭阵追击,但他们已经无法逃脱。这场战斗对于宋军来说是一场空前的胜利,而这一胜利也成为了宋军未来军事发展的基石。在未来的很多次战斗中,宋军也以同样的战斗精神和勇气给了他们胜利的力量。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让宋军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也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靠着这场胜利,宋军扩大了自己的版图,甚至开始威胁到周边国家的安全,让整个社会逐渐进入了一个以战争为主的时代。
而这一胜利也让西夏对于宋朝的观念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他们对于宋朝的力量开始有些表示畏惧与臣服起来。
不过这尚且只是开始,在这个公元1078年的时间段里,他们所不知道的事,在之后十余年中还有更多战争等待着他们,乃至于他们一直到最后还会被王宽所灭国。
………
一战胜利后,王宽也开始了反思,为何之前近百年宋军会一直打不过西夏军呢?
毕竟打不过辽国不丢人,打不过金国不丢人,打不过蒙古更不丢人,可偌大一个宋朝居然还打不过一个仅有区区弹丸之地的西夏国,这实在是丢人。
而以王宽在这个年代的认知来看。
才刚刚胜利完一战的王宽认为,宋朝最丢人就是坐视西夏崛起,因为这还是在北宋宋军尚堪一战的时候,实在可以说丢人丢到家了。
至于宋军为何始终干不掉西夏,从表面上看是宋军战斗力不强。
首先是从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宋太宗赵光义五路伐夏起,到大安七年公元1081年宋神宗五路伐夏为止,即便是中间还有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重要战役。
可宋夏战争历时近百年,西夏历经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李谅祚、李秉常等数位统治者,宋朝耗费无数国力,劳民伤财却始终无法灭掉西夏,反而被其坐大,不得不承认西夏的独立地位。
如此要是让北宋开国太祖赵匡胤看到自己死后,弟弟、侄子侄孙们这般怂样,他棺材板怕是都要按不住了。
表面上看,宋军战斗力不如西夏军,所以屡次被击败,但真是这样吗?
要知道,宋军的战斗力是阶梯式下降的,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手下的宋军无疑是战斗力最强的一代,是开国的百战精兵,到了真宗、仁宗朝,虽有下降,也没有到不堪一击的地步,而且北宋最精锐的就是西北边军,那是全国最能打的军队,为何打个小小西夏,会如此吃力。
其实这背后更多的原因,还是因为宋朝主兵文人实在是一点不知兵。
而文人主兵,被认为是宋朝积弱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文人主兵本身并不能说错,关键要看主兵文官有没有军事能力,是否有足够军事经验,有没有学习过军事理论,也就是说,主兵的文官有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在这点上,宋朝做得太差,比同是文官主兵明朝相差太远。
就拿无比悲壮的三川口之战来举例。
在北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李元昊举国入侵发动三川口之战,宋军应对失据,被称为铁壁的金明十八砦被攻破,守将守将都巡检李士彬被活捉,西夏军兵锋直指延州。
于是当时的环庆副都部署副总管刘平、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孙率军救援延州,在三川口与西夏军遭遇,经过苦战,勇将郭遵阵亡,宋军全军覆没。
而当时负责鄜延路军事行政的,是宋朝文臣范雍,他是名义上、事实上的边地军政一把手,所有军队都要听其节制。
可范雍却并不懂军事,李元昊入侵前,早有预谋,故意向范雍示弱,哄得范雍信以为真。
随后李元昊派出大批西夏奸细以投降的名义安插到金明寨中,范雍还相当高兴,认为是他的怀柔政策取得了效果,结果到了战争开始时,这些人在内部作乱,号称铁壁的金明寨就此失守。
于是得到金明寨失守的消息,范雍炸了,因为他驻守的延州城内此时只有不到一千人马,于是他下令辖区内所有能动的部队紧急增援延州。
所以刘平、石元孙带着兵来了,行军到了三川口附近,此处里延州城已经不远,由于行军太急,士兵需要休息,刘平的计划是在这里扎营过夜,第二天早上进城。结果又收到范雍急报,军情紧急,必须马上进城,而且为防止西夏人跟着大队人马乘机入城,要把军队化整为零,一批批开进延州城,刘平只好照办,先后放出50个小队,3000多人马,结果全被埋伏的西夏军吃掉。
而也正是因为这个文臣范雍的瞎指挥,严重打击了宋军士气和战斗力,他紧密默契地配合了李元昊,把宋军耍得团团转,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并且范雍还只是这其中诸多事件里的一个最普通代表而已,毕竟宋朝的军政命脉全部掌握在文官手里,要打仗必须用也只能用文官主兵。
但同时,文官却又纷纷都并不知兵,只能边打边摸索,没有军事经验的文官,在战略战术上当然不是狡黠成性的李继迁、李元昊的对手,即使手下军队再能打也架不住主帅的失误,所以一再遭遇失败。
另外这其中再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皇帝态度。
首先是对西夏问题,历代北宋皇帝都不够重视,早在李继迁还没有发迹时,如果赵光义坚决打击李氏,坚持强硬手段,很可能不会发生后面西夏问题,当时宋朝要灭掉李氏大概跟踩死一只蚂蚁差不多。
而等到李继迁崛起后,宋真宗不是坚决进剿,却一再忍让,甚至割让了夏、绥、银、宥、静等五州给他,事实上承认他的独立地位则更是形行事傻缺至极。
祸根就是在这两朝埋下的。
换句话说,就是因为历代北宋皇帝的不思进取,才能够导致西夏之坐大。
以至于等到后来李元昊正式称帝时,西夏已经尾大不掉,拥有了几十万兵力,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几十个人小混混了。
这时再想要灭掉西夏,宋朝必须要有举倾国之力,打一场长期战争的准备,所以这时候的宋朝仁宗皇帝同样没有这个决心。
那就只好任凭西夏发展了,只要不太过分,我大宋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所以这也正是宋朝一直击不败西夏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