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另外在后世张居正当权那些年里。
据王宽所知,张居正首先做的就是整饬吏治,实行考成法。
考成法就是官员考核制度,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由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这一考核制度不拘出身和资历,只看政绩,裁撤了一大批不称职的官员,也提拔了一批能臣干吏。同时,这一制度也让各级官员不敢懈怠,兢兢业业的督责税粮,国库日益充裕。
同时张居正所进行改革的,最主要的还有一条鞭法。
最初之时,张居正在全国陆续展开清丈土地,重绘鱼鳞图册,田地比隆庆时期多出了两百多万倾,打击了贵族、地主隐田漏税的状况,赋税收入大大增加。
然而张居正对此却是更加明白,这改变不了问题,还要进一步改革赋税制度,于是他雷厉风行地推动在全国实行一条鞭法。
所谓的条鞭法,简化来说,一是重新丈量土地,二是徭役、税收合一征收,三是简化征收流程,地方官吏直接负责征收,且实物缴纳改为折银缴纳。这一改革让国库日渐充盈,一举扭转了大明的财政危机。
同时还有在军事之上,张居正任用了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守边关,又在边疆又实行互市政策,既增加了国库的收入又保持了边疆稳定正常,嘉靖之时常年犯边的俺答长久没有进犯。
于是也正是张居正的十年改革,为大明王朝延续了五十年国祚,因此个人行事张居正纵然有所瑕疵,但却依然不影响他是一代名相。
常记先生柄政时,城狐社鼠尽摧之,书生自有屠龙剑,儒者从来作帝师。寂寞王侯多怨恨,萧条国事赖扶持。昭昭史迹留嗟叹,社稷安时宰相危!
这正是明朝名臣海瑞对张居正给出的评价。
而工于谋国,拙于谋身,同样也是在说张居正。
当然,这么说是对的,也是不对的,因为张居正要改革,必然就会触动太多人利益,因此其无论如何都是谋国谋身不能两全。
毕竟历来改革哪个不是一样,商鞅、吴起、王安石,谁不是得罪了一大批人。
这正如张居正自己所说得失毁誉关头若打不破,天下事无一可为者,只有拥有虽千万人吾往矣,毅然以一身担当天下安危,就算得罪所有人又如何,知我罪我在所不计的绝对勇气与胆识,才能做好真正的改革大事!
因此,张居正去世后,很快遭到了清算,各种奏折都是弹劾张居正的,罗织了各种罪状。
王世贞在《嘉靖以来首辅传》说张居正乘坐一个由32个人抬的轿子回家归葬,里面有童子伺候,焦竑也是如此说,这两个人都是明朝之人,不过两个人都与张居正有怨隙,王世贞就是被张居正给罢官的。王世贞还说张居正“性整洁,好鲜丽,日必易一衣,冰纨霞绮,尚方所不逮”;也有人说张居正晚年蓄养了很多姬妾,戚继光就每年给他进献海狗肾;也有人说张居正一顿饭吃上百道菜,还觉得没有下筷子的地方。总之,真真假假,极尽诋毁。
而张居正真的是个奢华不已,表里不一的贪官吗?在张居正去世两年后,万历下令抄了张家老宅,《神宗实录》里面记载:
江陵原住宅内,金二千四百余两,银十万七千七百余两,金器三千七百一十余两,金首饰九百余两,银器五千二百余两,银首饰一万余两,玉带一十六条,蟒衣、绸缎、纱罗、珍珠、玛瑙、宝石、玳瑁尚未清点。
从这笔钱财来看,张居正确实有不少的财产。只是这些相比严嵩抄家之时仅白银200多万两少多了,而且张居正的财产大多都是赏赐的,只在万历时期他接受赏赐200多次。
因此纵然张居正有道德瑕疵,他也是一代名相。
所以万历虽然清算了张居正,差点将他开棺戮尸,但并《明神宗实录》中给了张居正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价“十年海内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到了崇祯年间,他换了几十个大学士,但最恨的就是没有张居正这样的名相,心力交瘁的崇祯帝感慨道“思陵之季,抚髀思江陵,而后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之相一也!”纵使得到平庸的宰相数百人,也不如张居正这样一个救时之相。只是,世间再无张居正。
这里就像是后世的鲁迅先生说的有句话一般,那就是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而再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张居正有道德瑕疵,但他依然是一个救世名相,绝不容外人轻易诋毁!
当然一代名臣张居正,其为大明的江山鞠躬尽瘁,自打进入裕王府就为大明江山费尽了心力。
隆庆六年,明穆宗驾崩前,特意将高拱、张居正作为顾命大臣,共同辅佐年仅十岁的后来万历皇帝朱翊钧。
于是张居正与万历帝的关系亦君亦师,不过长期的“压迫”也让万历对张居正的态度开始转向厌恶,张居正死后,针对他的一场清算也就成为了必然。
毕竟封建王朝自古都是皇权压制臣权的过程,随着万历皇帝一天天长大,他对于这种权力上的变化必然更加敏感。
可张居正却是一门心思推动改革,只想着如何尽快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革除弊端振兴大明,没有顾及到万历皇帝的感受,都说群为臣纲,臣权在明朝也不过是皇权的簇拥,更何况还是不屑于党争的张居正。
因此虽然明穆宗时期,张居正就一直担任朱翊钧的老师,众人都明白这是在位大明培养后世之君,只是没想到这一天会来得这么快,隆庆六年,明穆宗驾崩,朝局由高拱、张居正等顾命大臣掌控。
而李太后很信任张居正,再加上有内宫司礼监秉笔大太监冯保的支持,大明朝内阁首辅的位置,由高拱换成了张居正。
朱翊钧即位时年仅十岁,并不能亲政,朝政只能委托给以张居正为首的内阁来处置,不过当时的明朝却空前的团结,内廷有冯保负责,外廷有张居正配合,大明朝的政令反而比嘉靖时期要通畅的多。
李太后对于万历皇帝的教导很严厉,而张居正也是对他悉心教导,想要把他培养成一位贤明的君主。
不过母亲管教儿子天经地义,但你张居正不过是一个外臣,而朱翊钧已是九五之尊,长期严加管教,让万历对张居正逐渐产生了逆反心理,但却并没有表露出来。
于是随着万历皇帝逐渐长大后对张居正的不满愈发加深,因此最开始时虽然是朝廷正在推行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此时又正是用人之际,所以万历并没有对张居正进行清算。
不过皇权与臣权之间的争斗却是注定不会停止的。
当然,能够做到内阁首辅的位置上,张居正一生也并非没有污点,他教导万历帝要克勤克俭,而自己在出行中十分讲究排场,这也引发了朝堂的诸多不满。
不过张居正改革确实让大明王朝焕然一新,经济、吏治、军事上都展现出生机,大家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人反对他。
一直等到后来张居正沉浮官海三十多年,取得了最辉煌成就后,他死后却是遭受到了残酷政治清算,险些被开棺鞭尸,而这一切幕后主使,正是他学生万历皇帝。
如果要总结万历帝清算张居正的具体原因,那么功高震主无疑是排在第一位的,从他十岁登基开始,张居正就在朝中说一不二,而且提拔了很多自己的门生故吏。
这对热衷于权力制衡的明朝皇帝们来说,完全是大忌,皇权权威不容侵犯。另外,张居正强势推行改革也得罪了很多人。
传统的士族门阀,藩王郡主,各派系的官僚小吏,凡是自身利益受到侵犯的人,无不恨透了张居正,待到张居正一死,这帮牛鬼蛇神便开始不遗余力地诋毁这位为大明朝鞠躬尽瘁的一代名臣。
对于万历来说,像雪片一样飞来的弹劾奏章正应了自己的心思,清算张居正也是历史的必然。
于是其后,张居正的儿子张敬修不堪其辱选择了自尽,整个张府也被抄没,就连张居正的尸首险些都被掀出来鞭尸,可见万历对张居正有多么敌视。
明朝一代名臣张居正,强行为大明朝续命,从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做出了革新,而自明穆宗时期开始,他还负责担任世子朱翊钧的老师,负责教诲这位未来的皇帝,不过长期的严加管教,反而让万历皇帝产生了逆反心理,毕竟封建王朝内部讲究的还是皇权至上,张居正死后被清算都算是好的了。
当然,还有一点原因导致张居正死后墙倒众人推,那就是他所推行的“一条鞭法”,触及了太多人的利益,虽然把朝廷拉回了正轨,提升了财政收入,不过这么多人的切身利益都被张居正的改革给收回了,这帮人平常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张居正死后,自然也是这帮人发挥的时刻。
然而对于王宽而言,他对张居正的看法却是分裂的。
一方面王宽对于张居正的能力很是赞扬,因为张居正能力有目共睹,说他是“明朝第一首辅”,明中兴首功丝毫不为过,毕竟他对于明朝这个政治组织做出了极大贡献,让明朝国祚得以更好延续统治。
可与此同时,为了做出这个巨大贡献,张居正这一位“挽明帝国狂澜于既倒,扶明帝国王朝社稷于将倾”的变法大能臣,其最终结果却是因为“变法”的成功,而导致其不仅死后差点被万历皇帝给开棺鞭尸,同时更是落得了个死伤无数之悲惨结局!
而这一切的缘由,都是因为明朝的国策以及他学生万历皇帝心胸狭小缘故。
首先明开朝之时,是有宰相的,但自从“胡惟庸”案犯后,朱元璋自此就不再设宰相。
于是在如此以后,宰相这种历代文官之首,皇帝副官职务就此不再拥有存在。
毕竟传统上,宰相在某种意义上本身就是一个庞大帝国实际行政长官,而整个国家的管理,则要隶属于庞大文官集团,即使是名义上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本人其实也很难和整个文官集团作对。
不过明制是有毛病的,朱元璋说到底还是一个土包子,他虽说自己兢兢业业要治理好国家,但是对于明帝国这么一个拥有极其庞大区域和人口的庞大国家,他依照着管理一个村庄经验来治理,尤其是来制定政治制度是必定要出问题。
因此明朝时的皇帝秘书处——内阁,因为在朱元璋时,朱元璋身体比较健壮,精力好,所以他取消掉宰相自己亲力亲为倒也撑得下去。
而因为朱棣也是靠武力一步步打下的天下,所以也可以把权力抓住自己手里。
但是后来,因为继任的那些明皇帝太年过轻,事事需要咨询大学士,于是很快内阁权力就变得不断扩大。
而如此一来,等到后来的张居正时期,即使他名义上只是内阁大学士并非宰相,但他依旧可以领导明帝国朝廷诸臣。
所以当时明帝国诸多朝臣对此表示反对,说张居正其不该弄权专政,他只能说“所处者危地,所理者皇上之事,所代者皇上之言”,只有请辞一条路。
毕竟历朝历代以来,无论如何都只有皇帝才拥有最高权力,而张居正作为一位大臣如此专横形式是不配的,也是不符合礼法的,即便是张居正本身是有着极大能力也不行。
这里套用一句假大空的话来说,那就是张居正的悲剧是历史悲剧,是时代悲剧,凭他一个人很难阻挡历史车轮滚滚前进。
因此不管张居正的的私生活是否真不太检点,是否真有僭越嫌疑,在他如此专横掌权时,他就注定了结果会是要倒霉的。
关于这一点,作为一个后世穿越者的王宽看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