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李芝的脾气很好,说话的时候语速缓慢,听起来很温柔,但同时在上课的时候,也能压住课堂上的学生。
每节课的内容设计也很合理。
因此提早转正了,现在每天就是学校和知青点两头跑。
知青点一共只有四个人,李芝和另外三个仍旧处于一个磨合的状态,但是并没有什么矛盾出现。
四个人晚上休息的时候,还会绕着村里的大小道路散步。
李芝从最开始的惶惶不安,到后来的平静,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变化却很大。
“王秀同志,当时要不是你,我都不知道自己能去哪里。”
李芝当时逃跑的时候匆匆忙忙,只想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根本没有关注自己当时的外表看起来有多么可怜。
这些事情李芝也是冷静下来逐渐回想的。
“我当时的样子,说是沿街乞讨多年的乞丐都有人相信,您还愿意给我一个做卷子的机会,将我推荐给大队长。”
李芝现在身上穿着的衣服依旧打着补丁,但是脸色却好了很多。
“李家村的生活比骆庄要好一百倍,一千倍,人都不一样。”
骆庄那边的人完全不欢迎知青的到来,每次看到知青都有一种不可说的仇恨目光。
有些人甚至在路过知青院的时候都要吐口痰,跺两脚,才甘心。
但是李家窜却完全没有这种情况,每个人都很好说话。
村里的人对知青都很尊重。
李芝来的时候没有一件衣服和铺盖,都是村里人和知青凑起来的。
李芝现在身上这件打着补丁的衣服,就是从缝纫室那里拿过来的,说这是给老师的额外准备。
但李芝问过李成祥,他平常并没有这种待遇。
李芝正式上岗之后,还特意给自己的父母写了一封信,向父母表明自己现在过得很好。
知青点的人知道她写信寄回去,还专门给她准备了菜干。
说是这里的特产,将特产一起寄回去,家里人才会更放心。
“你不用感谢我,你最应该感谢的是你自己。”
“面试的机会是你自己争取来的,村里人这么友善地对你,是因为你也很友善,大家都是相互的。”
王秀将李芝送走之后,突然来了灵感,再次提笔写了文章的大纲。
又过了半个月,天气逐渐暖和起来,厚重的衣服一点点变薄。
齐家再次来人了,仍旧是一大家子出动,连王芬都赶过来了。
齐家孙子看到自己爹和爷爷过来之后,抱着两人的双腿不松手。
不管齐父和齐建华说什么,他只有一个诉求,他不要下乡了,他要回城。
“爷爷,爷爷,你让我回去吧,我保证我回城之后老老实实听话。”
“不管你让我做什么我都同意,爷爷你就让我回城吧。”
“再呆在这里我就死了爷爷,我可是你唯一的孙子,你孙子都要死了,你都不心疼吗?”
齐父看着孙子不管场合哭嚎的模样,又看看周围看热闹的人群,忍不住闭上了眼睛。
他要面子要了一辈子了,没想到老了之后,竟然在孙子这里丢了面子。
他大声呵斥让孙子安静,让孙子坐起来。
但是什么用都没有,孙子好似完全听不见他说话,只会闭着眼睛哭嚎。
齐家人来接自己孙子也是等在大队长家里的。
只不过没有进屋,就在院子里,大队长的大门开着,院墙也很低矮,正好能露出一个人头。
再加上又是下工的时间,哭喊的声音可以说是将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过来。
听着小孩一句句抱怨自己从来没吃饱过,说自己只吃水煮菜,连馒头都没有,肉更是没有见过。
大队长的脸色也逐渐黑了下来。
大队长媳妇则更加直接,咣当一声将大门关住,驱赶了周围趴在墙头上看热闹的人。
一时之间只剩下哭喊声。
最后还是齐建华受不了了,又不舍得打儿子,顺手抓过一边正在晒着蔬菜干的的小架子,摔到地上,发出巨大的声音,才终于压过了哭嚎声。
“我数到三,给我起来。”齐建华的脸色阴沉下来,盯着自己的孩子。
齐母虽然心疼,但是又不敢拦着,场面终于安静下来。
“大队长不好意思,这东西,我们会赔偿的。”
“我们先去屋子里吧。”
齐建华和大队长说话的时候,又是一副好面孔。
但是经过刚刚的巨大声响,在场的所有人可以说都被吓住了。
大队长将齐家一家人请进了客厅里,自己也跟着走进去。
但剩下的人却去了另一个房间。
“这,你不进去啊?”大队长媳妇看了看跟王秀站在一起的王芬,有些惊讶。
王芬却摇了摇头。
这属于齐家的家务事,她才不准备进去掺和,省得一会儿吵起来,最后发火朝自己来了。
大队长媳妇看看王秀又看看王芬,将之前准备吐槽的话咽下去,开始问起王芬城里的生活。
看客厅那边一时半会儿结束不了,大队长媳妇还带着王芬去刚刚种下的枣树林看了看。
“这会儿还看不出什么,但等到结果的时候,肯定很好看。”
“现在已经很好看了。”王芬和王秀站在一起,对着王秀竖起大拇指。
她记得李家村种枣树,还是她妹妹提出来的建议。
大队长媳妇或许是看出姐妹两人有话要说,找了个借口离开,王秀也带着王芬回了自己家里。
“我这边听到个消息,不知道对你是好是坏。”王芬提前打了预防针,“我好像听到李老四的消息了。”
“今年你们还在找他吗?”
王秀听到李老四的名字,下意识挑起眉头。
过完年之后一直都太忙了,如果不是王芬说起李老四,王秀差点都要忘记李成祥也是有弟弟的人了。
“姐,你见到了?”王秀连忙追问。
她虽然不想见到李老四这个人。
但是知道李老四的行踪对我昂秀来说是一种有利的情况。
王芬摇头,“听同事说得,她在公交车上当售票员的时候听到别人的抱怨。”
“最开始那两个人说起自己村来了个流浪汉。”
流浪汉看起来有点疯疯癫癫的,整天什么事情都不干,在村里找了个老房子住下来。
村里村支书不想要这种来历不明的人,就想着将人赶出去。
但是白天将流浪汉赶出去,晚上流浪汉就会偷偷跑回去,村里人实在是没办法只能当做没有这个人,希望这个流浪汉有一天能再次离开。
流浪汉平常就缩在房间里,什么都不干。
和村里人碰面极少,很少能想起这个人的存在。
直到大队长清点粮仓的时候,才觉得粮食数量对不上,最后怀疑到了流浪汉的身上。
从流浪汉暂时居住的房间里搜刮出了不少吃的,甚至还有一张过期的油票,但是流浪汉却已经跑的没影儿了。
村里人合伙将流浪汉的样子回忆了一下,拿去了公安局报案。
“我同事那里得到了一张,我照着描了一遍,你看看。”
“我没见过李老四,只是觉得可能是,那个流浪汉有时候会和村里的小孩说说话,说起过自己姓李,但是更多的消息谁也不知道了。”
这张画像并不是画家画出来的,而且是经过传播的,王秀从画像上看不出什么。
只能和王芬说,让王芬多打听点消息。
流浪汉的姓氏虽然能够对得上,但是疯癫这点却有点对不上。
李老四跑的时候,精神状态还是很良好的。
不过毕竟过去了很久,一切都说不准。
“我帮你打听着一点,你平常也上点心。”
“我觉得你这个兄弟没有介绍信,应该是跑不远的。”王芬不放心地叮嘱了一声,在王秀家里吃过饭后,又赶紧到了大队长家里。
而大队长家里闹剧也确实进入了尾声。
齐父最后一遍警告,“这次回家,是你哭着喊着要回的,回家之后不管是安排你进工厂还是去学校,你都没有反驳的余地。”
“还有之前你闹着要下乡,我把户口给你转过来了,现在你又闹着要回去,我还要给你找人将户口调动回去。”
“这笔钱肯定是要记在你身上的。”
“而且你不能今天就回去,你的户籍还在这里,等我办好你的户口调动,再次来接你的时候,你再跟我回去。”
齐父可以说是对自己的孙子苦口婆心,方方面面都想到了。
小孩刚刚哭喊的时间太长,声音太大,此时的嗓子已经有点哑了。
不管齐父说什么,都乖乖点头,保证自己一定会做到。
齐母在一边看着,眼眶又一次红了。
听到齐父不准备将孙子带回去之后,整个人都急了,但是她的着急在齐父眼中没有任何用。
齐父今天来之前,已经和齐建华商量好了。
如果这么轻松就让孩子从村里回到城里,以后再折腾闹脾气的时候说不定都要离家出走了。
所以必须一次打趴下,给人希望,但是又要等待。
“爷爷,我一定好好表现,你一定要记得把我接回家啊。”
齐母最终又抱着孙子哭了一场,才不舍地离开。
齐父离开前,专程扭头看了王秀一眼。
王秀明白,这是齐父在催促自己早做决定。
其实决定王秀早就做好了,她不会去农机厂工作,而是准备将工作卖出去。
只不过卖给谁,王秀暂时还没有决定。
齐家人的到来除了让人看了一场哭戏之外,掀不起丝毫波澜。
村里人的重点都在种树和田地上,大家都希望一年比一年好过。
所以每个人都干活十分卖力。
王秀不用特意躲避齐家的孩子,也不再每天房门紧闭,正常投入劳动中。
农忙来临的时候,王秀已经在报纸上发表了好几篇文章。
其中有一个报社还特意写信过来询问,王秀可不可以去报社坐班当编辑,这个机会虽然难得,但王秀最终还是选择了拒绝。
她对现在自己的生活很满足。
在六零和现代之中来回穿越。
王秀这段时间其实还再次悄悄做起了代购。
之前王秀在村里卖过成品布,很受欢迎。
现在村里的人更富裕了,在买东西上面也更加舍得花钱,便时不时拖王秀买个东西。
比如暖瓶茶缸或者是枕巾之类的。
王秀不多买,但是只要答应下来,基本上都能买到。
农忙的时候,学校也放假了,李成祥同样下地干活。
而为了激励大家,农忙过后,大队长便开了一次全村大会,统计每个人的工分开始分粮食分钱。
这一点确实让人觉得振奋,看到钱和粮食之后,也不觉得自己疲惫了,反而觉得自己还能再继续做下去。
王秀也将家里剩下的陈粮卖出去,换成了新粮。
家里可以说是焕然一新。
但王秀并没有完全休息,她还在继续学习。
学习植物相关的习性。
毕竟枣树种了那么多,如果后期枣树生病的恶化,很容易成片造成损失,还是需要提早预防的。
“你的意思是开个班进行教学?”大队长听到王秀的提议,觉得又高兴又头痛。
高兴的是王秀考虑确实很全面,但同时也觉得头痛无比,因为又要解决新的问题。
“那我去找知青商量这个事情,他们是农学院毕业的,这种肯定要比我们精通很多。”
“就是不知道到时候上课的人多不多。”大队长心中忧虑的问题并不少。
之前想要晚上开课上扫盲班。
最开始的时候来上课的人确实很积极。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来上课的人越来越少,最终一个都没了。
夜间的扫盲课堂也不再开始。
“本来就不需要每个人都会,有兴趣的去学就可以了。”
“我这边也找人问了资料,也是相关的知识,到时候知青去上课的时候,可以带着我的资料去。”
大队长将王秀的资料收下了,脸上再次扬起热切的笑容。
“咱们村能发展真是多亏了你啊!”
王秀对这句话并没有什么感觉,同大队长随意寒暄两句,很快就离开了村委。
王秀其实也统计过自己的时间,她现在基本上每天都在写稿子,两份稿子,一份投给报社,一份在网上发表。
大家看着她虽然很闲,但是就王秀本来来说,还是很忙碌的。
而真正忙碌起来后,王秀也就不太记得其它事情了。
而炎热的夏天过去,时间再次来到金秋十月,地里的庄稼成熟时,好几个月之前,大队长说过的要来他们村劳动的人,终于姗姗来迟。
一行一共五个人,有一对是夫妻,剩下三个则是三个老头,看年纪怎么也要六十岁以上了。
这些人是村里开着拖拉机从县里拉回来的。
因为这些人来的时间推迟,所以村里已经准备好了房子居住,不用暂住到李家。
而晚上大队长便因为这个事情再次开了一场全村大会。
这两年大队长经常开大会,村里人大都已经习惯了。
每次开大会的时候,就带着自己的小板凳还有没做完的手工活,三三两两做到一起。
而且现在的天气还不是太冷,刚吃完饭,出来走走,对身体健康也有好处,
而大队长这次开会并不需要大家举手表决什么,这次主要是和村民讲一讲这些人过来到底做什么,还有为什么这么晚才来。
大队长第一次开会说起这些下放的人的时候,好像还在年初,当初村民们为这些人的住处都快要起争执了。
但是这些人来的太晚,村民们最开始挣得那一口气,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消散了。
因此大家虽然还是对这些人很有好奇心,但也没有那么期待了。
而这五个人之所以来的这么晚,是因为通知下达后,这五个人在半路上被转去了农场。
在农场几个月后,又因为各种原因转了回来。
那一对夫妻是从始终就一直在一起的,从大城市里被下放到农场,然后辗转来到李家村,夫妻两人一直都没有分开。
而剩下三个人,除了有一个最开始就是单身下放外,另外两个人本来也是有妻子的。
但是最终却在农场去世了。
农场的劳动强度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从城市里受人尊敬的知识分子,到掰成农场里的下放者。
不说两者之间劳动的区别,就是这个高度落差,就足以让人气闷。
本来路上就一路颠簸,因此到农场几个月的时间,就接连去世了两个人。
也正是因为两个人接连去世,几个人一直向上反应。
最终将几个人从农场调了出来,按照最原始的计划,将人重新拉到了李家村。
“那这几个人能来干啥?能像知青一样教我们种地吗?”大队长的话音不过是刚刚落下,人群中便出现了新的问题。
“这五个人,有两个是英文老师,有一个是俄语老师,以前在国外留学过。”
“回国之后,仍旧对国外念念不忘,这么多年一直通信不断,想念资本主义,从思想上就错了,所以才会被下放改造。”
“另外两个一个是大商人,一个也是思想不正确,在报纸上说了很多不正确的话。”
“这五个人里没有像知青那样专业学习农业的,教不了你们农业知识。”
“而且领导已经将这几个人的任务安排好了,为了让这些人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所以需要干最累最脏的活儿,所以以后我们村挑粪养牛这个工作,以后就正式交给这几个人了。”
大队长的话音落下,下面讨论的声音更大了。
乱七八糟说什么的都有。
有些是惋惜知识分子竟然也要做挑粪工,也有议论觉得牛也是村里的重要资产,这几个人从来没有见过牛,别到时候将牛养死了。
“秀儿,你觉得这到底是啥情况,大队长说那几个人都是大学老师呢。”
“大学老师还能犯错?还犯错这么严重?”李大嫂抱着自己的闺女,低声询问王秀。
“这要是大学里这么多坏人,那以后孩子上学,万一被教坏了怎么办?”
李大嫂生完这一胎女儿之后,一直没有再怀孕,现在女儿虽然还没有上学,但李大嫂最关注的就是上学的事情。
“大嫂,你别担心,知识没有对错,有对错的是人。”
“而且我听说现在大学已经停课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开。”
“再说等侄女儿上大学怎么也要二十年,二十年后的事情谁也说不准。”
李大嫂听到王秀的安慰,勉强静下心来,低头去看正在玩玩具的女儿。
王秀的心思却已经不在大队长的讲话上了。
她虽然并没有见到五个人的具体模样,但或许是固有的印象,她觉得能来寻下放的应该不是什么坏人。
这些人是时代变革下的产物,并不是他们本身有问题。
大队长将几个人的来历简单讲了讲很快就散会了。
拿着小板凳回家的路上,李成祥却很有感触。
“这要是早来几个月,村里人的态度说不定会不一样。”
早几个月的时候,学校正是缺老师的时候,别管这些人在大学里是教什么科目的。
但是既然是老师,那么肯定就能在学校里教学生。
但是这几个人晚来了几个月,学校里虽然也就来了李芝一个老师。
但是也确实够用了,那么这些知识分子就没有那么珍惜了。
“我们村里的人,大部分还是和善的,虽说有些可惜,但至少没有人会去主动为难。”
王秀琢磨着找个时间去看一看几个人,尤其是两个英文老师,王秀很好奇。
她早先在网上报了外教课,但是课程现在已经结束了。
已经有一段时间不曾练习英语了,也不知道退步了没有。
不过在见这几个人之前,王秀还是决定先看一看大队长的态度。
如果大队长虽然不赞同,但是不阻止,王秀觉得自己就可以频繁接触一下。
但如果大队长的态度很坚决,王秀觉得自己还是在观察观察再说。
而等第二天王秀去村委办公室的时候,发现大队长正对着一个从来没有见过中年男子说些什么。
“这是来我们村的知青王正同志。”
王秀有些好奇地打量了一眼,不管是他们村,还是周围几个村子,来下乡的知青大都是年轻人。
小的十几岁,最大的基本上也不会超过二十五岁。
但是面前这个人看着怎么也都要三十岁了,按理说这个年纪,就算是城里人也应该安家立业了,竟然会跑过来做知青。
看着就让人稀奇。
王正不知道王秀心里的嘀咕,礼貌地同王秀打招呼。
大队长满意地点头,看向王秀,“你先帮我把这位王知青带到知青点去,我这边还有点事情要处理,走不开。”
王秀没有拒绝,带着对方从村委办公室离开。
王正是个很健谈的人,去知青点的路上一直在询问王秀问题。
但是问题的重点却落在了昨天刚刚过来的几个下放的人身上。
王秀连几个人见都没见过,自然回答不出什么。
只好带着王正越走越快。
路上还正好遇到出门溜达的何老太太。
老太太的头发一丝不苟地竖着,手上拿着的拐杖也干干净净。
虽然是出来遛弯的,但是走出了出来巡视土地的架势。
王秀简单和老太太介绍了一下王正,两拨人很快擦身而过。
王秀一心想要摆脱王正不断询问的问题,没有心思关注其他。
自然也就错过了老太太在看到王正之后,眼睛里的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