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轻轻咳嗽了一声,打断天子的思索。他笑着说道,“陛下所言甚是。内阁今天先后收到三份奏报,都是有关济世医院的,并没有提及张松龄。”
然后一五一十把那三份奏折向天子做了汇报。
其他两位阁老也点点头,显然看在皇帝的面子上就算了。天子松了一口气,没有公开奏折就好,也省的头疼,这个时候倒是有些后悔把内阁召来商议了,反倒有点小题大作了。
想到这里,他对汪直能够体会他的心意,更是多了一番欣赏。
与大臣们对汪直的恶劣观感不同,天子这种特殊的生物具有特殊的喜怒哀乐,他反而很喜欢汪直这样的太监。
汪直曾经是天子很短暂的玩伴,但是身处深宫,大家都是政治动物,这些儿时的感情并不值得一提。
成化时期,汪直那个西厂闹得朝中上下鸡飞狗跳,弹劾声不断,几乎是人人喊打。但是在天子看来却是为了巩固皇权,不顾个人安危,可见其忠。
此后,汪直又监军九边,立功不断,可见其能。
汪直又不收贿赂,善于推荐使用贤臣,可见其贤。
这样贤能忠诚的太监哪个天子不喜欢?就是先皇,虽然把他贬到南京,但是更多的也是保护他。就在先皇驾崩前,曾经告诉他,万一国家有事,汪直王越可用。
所以天子一登基,就让王越回乡,恢复了他的待遇,又悄悄地恢复了汪直的御马监太监的内职。
虽然汪直也有缺点,做事直接粗暴,这与天子的『性』格不合。没想到汪直现如今都懂得委婉行事了,是不是可以考虑让他出来视事了?
想到这里,天子就说道,“汪直处理得当,该赏。”
听到这里,刘健终于忍不住了的,你为了自家老丈人,我们可以忍耐,你还想要用汪直,那就绝不能忍耐了。
刘健就起身行礼,说道,“汪直行事孟浪,随意扣押大臣,又致多人伤亡,该当重罚才是,岂能再赏?再者,朝中皆知,汪直现为南京皇宫奉御,何时又成了御马监太监,臣等竟一无所知,甚是不解。”
天子听完,脸『色』一阵发红,他恢复汪直的待遇并没有与内阁商议,就发了中旨。明朝只有经过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用印才算是正儿八经能被大臣们接受的圣旨。因此怀恩出来解释,“汪直是内臣,赏罚皆出司礼监,故内阁不知。”
刘健回道,“天子无私事,既设内阁,何事不可预?”,你当皇帝的就应该没有私事,既然成立内阁处理国家大事,应该所有事情都要参与的,何况是汪直复职这样的大事。
怀恩无奈,只得叩首请罪。刘吉就开始打圆场了,“既然圣旨已发,臣等也无话可说。汪直行事多不遵法度,臣等为江山社稷,不得不忧。”
徐溥点点头,“汪直行事偏激,不可随便任用,陛下英明,不可不虑。”
天子这个时候也需要表态了,“汪直复职一事,朕思虑稍有不足,不是大伴的过错。”
既然皇帝都认错了,内阁也不好再『逼』迫,只能就此作罢,圣旨已经发了,总不能收回吧。但是天子的态度有了,汪直近期也就别想再兴风作浪了,内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天子不想再继续汪直这个话题,他觉得有点受伤,就转移话题,“那汪直等人奏报的庐州之事,内阁有何意见?”
刘吉已经有底稿了,就回道,“庐州一事皆源于济世医院医闹官司,臣以为当遣得力官员重审此案。”
徐溥回道,“黄岐等人种痘有功,决不可以等闲视之,使功臣蒙冤。”
刘健也说,“事涉太监,御史和地方官员,错综复杂,当慎择大臣。应天府尹杨守随久在南直隶为官,又刚正不阿,可使之查明真相。”
天子点点头,“杨守随是杨先生之弟,朕久有耳闻,可为主审。”杨守随是天子的老师时任吏部侍郎杨守陈的弟弟,天子的想法可以让杨守陈代为传达,所以天子觉得这个人选不错。
不过仅仅一个杨守随,天子觉得还不够,又转向怀恩,“汪直是内臣,内廷也当派人审理。”
怀恩说实话,不是很喜欢汪直,不过汪直能够主动服软,这件事情他也处理的不错。而且他用过神『药』,知道效果很好,就对张监生的建议更有信心了,这一次也应该派一个得力的人去见一见张监生。
所以怀恩想了想,就说道,“汪直非同一般,非司礼监太监不可,萧敬可往。”
天子点点头,对着萧敬说道,“那就有劳萧伴伴了。”
萧敬连忙施礼道,“奴婢为国效力,何谈有劳。”
刘吉一看,好家伙,派萧敬过去,恐怕官司是假,意在黄连素是真,那内阁这边也应该派得力的人过去,但是派出的官员又要贴心,需要好好想一想。
还没等刘吉想好,徐溥倒是抢先开了口,“侍讲学士李东阳机敏过人,可参与审理。”这又是一个奇葩的建议。李东阳是翰林,给天子草拟下奏折什么的才是他本职工作,啥时候干过审判的活?
这却是徐溥有意为之,他在培养人才。自从上次李东阳给他出了主意,解决了他和刘吉关于李永宁的争论,他就对这个人开始关注起来,越发觉得这个人人才难得。此次庐州府的官司实际上道理很清楚,但是牵涉的人却比较多。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却又不容易犯错,正好可以让他练练手。
要在内阁立足,仅仅是文章写得好是不行的,必须会处理国家大事。他和刘健为什么会被刘吉压制,跟他们一直没有机会处理实务有关,上下不放心呀,要有一个老臣领着。刘吉『奸』佞,朝野皆知,却无论如何也弹劾不倒,不是没有原因的。
刘吉对于这个人选很是意外,但是想了想,却没有反对。到了他们这个层次,一举一动都有一定的意义。他也看出了徐溥的想法,李东阳同样也被刘吉看好。既然看好他,当然也不愿意反对了。
首辅,次辅意见一致,刘健也没说什么。最后君臣议论的结果就是杨守随主审,萧敬,李东阳陪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