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工耐心地为他讲解:“这个智能控制系统啊,主要是通过传感器来实时监测推土机的工作状态,像推土板的压力、发动机的负荷这些参数。传感器把数据传给控制系统,系统根据预设程序分析,要是发现推土板压力过大,就自动调节油门和推土板角度,保持最佳工作状态。”
小虎认真聆听,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李工,那这个系统能适应所有复杂工况吗?要是遇到特别极端的情况呢?”
李工思考片刻说:“大部分情况没问题,但极端工况可能还得人工辅助调整,毕竟技术也在不断完善。”
他还积极参加行业内的培训和交流活动,每次都认真聆听专家的讲解,与同行们热烈讨论,汲取各方经验。在一次交流会上,他结识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同行,两人相谈甚欢。
“王哥,您在这行干了这么久,肯定有不少宝贵经验,能不能给我讲讲?比如在不同地形作业时,设备的维护要点。”小虎虚心地请教。
王哥笑着说:“当然可以,就拿推土机的保养来说吧,在山地作业后,一定要检查履带的磨损情况,因为山地石头多,容易划伤履带。还有,空气滤清器也要勤换,山里灰尘大,不及时换会影响发动机性能。”
随着小虎在推土机领域的不断深入探索与发展,他逐渐成长为车间里的技术专家和骨干力量。
他,不仅能够熟练操作各种型号的推土机,不管是大型的重型推土机,还是小巧灵活的轻型推土机,在他手中都能发挥出最大效能;还能够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知识,对推土机进行日常维护、精心保养以及处理简单的故障维修。
他的技术和经验,得到了同事们由衷的认可和尊重,在他的努力下,车间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在偌大的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小虎每日穿梭其中,身影忙碌而坚定。完成机动车设备操作的学习任务后,他便一头扎进对车工、铣工等工种的探索中,仿佛一块海绵,拼命吸收着知识与技能。
这日,小虎来到车工车间。师傅们早已等候在一台泛着金属冷光的车床前,车床周身散发着冰冷的气息,仿佛在无声宣告它的精密与严苛。
王师傅拍了拍车床,神情严肃,语气中满是不容置疑:“小虎,这车床的精度要求极高,哪怕是极其细微的偏差,都会让整个零件报废,这可容不得半点马虎。一个小数点的误差,做出来的零件就可能装不上设备,那损失可就大了。”小虎用力地点点头,目不转睛地盯着师傅,眼睛一眨不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师傅开始操作,每一个动作都熟练而流畅,从刀具的精准更换,到手柄的稳定转动,小虎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轮到小虎上手时,他深吸一口气,双手微微颤抖着,缓缓转动操作杆,眼睛紧紧盯着正在加工的零件,大气都不敢出。“师傅,我这样对吗?进刀的速度会不会太快?”小虎声音带着一丝紧张,小声问道。
王师傅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的操作,点头说:“稳住,慢慢来,目前还行,继续保持。速度稍微降一点,感受一下刀具和零件接触的力度,别着急。”小虎紧绷着神经,小心翼翼地完成了这次操作,长舒了一口气。
真正的挑战,是从实际操作开始的。第一次启动铣床时,机器瞬间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大轰鸣声,那声音仿佛要冲破整个车间,小虎的心跳陡然加快,仿佛要跳出嗓子眼,双手也不自觉地微微颤抖起来。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小心翼翼地握住控制手柄,脑海里不断回想着之前学到的知识,尝试让刀具按照图纸要求进行切削。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由于对刀具的进给速度和切削深度掌握不准,加工出来的零件表面粗糙不堪,坑坑洼洼的,就像被随意雕琢的石头,毫无精度可言,尺寸也与图纸要求相差甚远。
看着眼前这个失败的作品,小虎心里满是失落,但他的眼神中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暗暗发誓一定要攻克这个难关。
这时,李工走了过来,看着零件说:“小虎,别灰心,第一次都这样。”
小虎沮丧地说:“李工,我明明按照学的做了,怎么还是不行啊。”
李工温和地笑了笑,“别着急,咱们一起看看问题出在哪,下次肯定能做好。你操作的时候,是不是感觉有点手忙脚乱?”
小虎不好意思地点点头:“是啊,机器一响,我就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