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妇女接着说:“就是啊,家里孩子还小,老人也需要照顾,实在抽不出身,再说上面三令五申不让搞投机倒把。”
张凯军听了,心中暗自思索,看来村里的经济来源确实单一,村民们的生活压力也很大。
走着走着,张凯军和李虎来到了一片玉米地。此时玉米郁郁葱葱苞谷还算是饱满,不太粗壮的秸秆在风中摇曳。张凯军蹲下身子,仔细查看土壤的情况,又拿起一根秸秆研究起来。
“李大哥,我看这土壤肥力好像不太够,咱们有没有试过给土地施些有机肥,改善一下土壤呢?”张凯军站起身,看着李虎问道。
李虎皱着眉头说:“以前也试过,可效果不太明显。而且,这肥料也不好弄啊。”
“或许我们可以组织大家一起收集农家肥,再找些技术人员来指导一下,说不定能找到更合适的方法。”张凯军满怀期待地说。
李虎点了点头,说:“嗯,这事儿可以和大伙商量商量,不过就怕大家没信心,毕竟之前试过不少法子都没啥用,再说大队如果不给工分,也没人去弄。”
张凯军拍了拍李虎的肩膀,坚定地说:“李大哥,只要我们一起努力,肯定能找到办法的。我相信,咱们村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走了一会儿,李虎忽然停住脚步,伸手指向前方不远处的一口老井,转头对身旁的张凯军介绍道:“张干部,瞧见没?那儿就是咱们村子里的老井啦,村里人的日常生活用水可全靠它呢。”
顺着李虎所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口古朴的老井静静地伫立在那里。那井口并不大,但井壁却因岁月的侵蚀而显得沧桑斑驳。井水清澈见底,宛如一面镜子般平静,倒映着湛蓝如宝石的天空。
张凯军饶有兴致地快步走上前去,近距离观察着这口充满历史韵味的老井。他轻轻地抚摸着那古老的井沿,感受着岁月留下的痕迹,不禁感叹道:“这井怕是有些年头了吧?”
李虎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热情地回应道:“哈哈,没错呀,张干部!您不知道,我可是从小就听村里的老一辈人们念叨着呢。他们说啊,这口井那可真是有些年头啦!想当年,咱们这个小村子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它就已经稳稳当当地待在这里咯。而且这么多年过去了,它始终都没闲着,一直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呢,真可谓是劳苦功高啊!毫不夸张地说,就是靠这口井,才养活了咱们村一代又一代人哟。”
说话间,李虎情不自禁地伸出右手,轻轻地拍打在井口边缘那块略显粗糙的石头上,仿佛在与这位历经沧桑的老朋友打招呼一般。
站在一旁的张凯军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地轻声感叹道:“确实如此啊,这口井就如同一个沉默的见证者,目睹了村子里发生的种种变化,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李虎忙不迭地点头表示赞同,语气坚定地附和道:“可不就是这样嘛,张干部!在我心里,这口井简直就像是咱们村子的根一样重要。不管岁月如何流转,世事怎样变迁,只要看到这口井还在这儿,大家的心就能踏实下来。”
紧接着,他们俩迈着悠闲的步子,缓缓走到了村头的那条小河旁。只见河水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清澈透明得能够一眼望见河底。在阳光的映照下,波光粼粼,美不胜收。一群肥嘟嘟的野鸭子正在河里自由自在地嬉戏玩耍,它们时而一头扎进水中觅食,时而扑扇着翅膀欢快地游动,还不时发出嘎嘎嘎的叫声,仿佛在演奏一场美妙动听的交响曲。
“张干部您瞧,一到夏天呀,咱们村里那些调皮捣蛋的小娃娃们可最喜欢跑到这条河里来洗澡、捉鱼啦。”李虎面带微笑,兴致勃勃地向张凯军介绍道。
张凯军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灿烂的笑容,他感慨道:“瞧瞧这画面,真是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啊!那郁郁葱葱的树木、五彩斑斓的花朵以及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人们,无一不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与宁静。”
站在一旁的李虎连连点头,表示赞同,他接口说道:“可不是嘛,咱们这个村子虽说算不上富裕,但拥有着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实在是难得一见。只可惜啊,一直以来都没能发展起来。”说着,他不禁轻轻摇了摇头,脸上流露出一丝惋惜之色。
听到这话,张凯军不由得皱起了眉头,陷入了沉思之中。片刻之后,他缓缓开口说道:“其实这个问题也一直在困扰着我。上头明确规定不许搞副业,所以我们必须要开动脑筋,另辟蹊径,想出一个能够让村子真正富裕起来的好法子才行。”
李虎重重地叹了口气,满怀期待地看向张凯军,恳切地说道:“张干部,咱们全村老小可就指望您能多多费心啦!希望您能帮我们好好想一想,找出一条适合咱村发展的出路来。”
面对李虎的请求,张凯军神情严肃而又坚定地点了点头,郑重其事地回应道:“放心吧!既然组织派我来到这里,帮助大家脱贫致富就是我的责任和使命。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思考、去探索,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琢磨,总归是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不知不觉间,两人已漫步回到了李虎家中。此时正值正午时分,饥肠辘辘的他们刚迈进院子,便闻到一股饭菜的香气扑鼻而来。
原来,贤惠能干的王秀兰早已做好了一桌丰盛的午餐。餐桌上摆放着几盘简简单单却散发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农家菜肴——清炒土豆丝色泽金黄,口感爽脆;凉拌黄瓜翠绿欲滴,酸辣可口;再加上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香甜玉米粥,光是闻一闻就让人垂涎三尺,口水直流,食欲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