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宇和于红兵分了钱给家里人买东西,这边孟冬青和魏瓒也收到了邀请。
李青梅从乡下带回来的,盘头老师傅的孙女秀满要请他们吃饭。
先前孟冬青给魏瓒打了电话,魏瓒很快就找了朋友,把秀满安排进了妇联干活。
临时工,管吃,每个月十块钱的补贴。
秀满干了有两个月了,就想着在她青梅姨家里做饭感谢孟冬青和魏瓒。
妇联虽然调节家庭矛盾的时候,大多是劝和,但真需要她们撑腰的时候,底气还是挺硬的。
秀满在妇联重新被洗了一遍脑。
晓得了国家是有法定结婚年龄的,也看到了非常多的现实案例,明白婚姻不过是现实里的另一个牢笼。
有些事,你说教再多都没用,人教人,学不会,事教人,一遍就会。
秀满不过替苦主吵了几架,就对男人这种生物产生了厌恶,她原以为,结婚嫁人过得不好,顶多就是挨打,见识多了才知道,还有比挨打更恶心人的事。
公公,婆婆,小姑子,小叔子,亲戚甚至是邻居……都能吃人。
真正能把日子过好的,是有自己的主见,或者有稳定经济的女同志。
有时候秀满还会被自己的“思想”气到,看着一个个跟她一样想法的人,快被折磨死还不愿意逃离牢笼,秀满只觉得气愤且无力。
反正秀满现在不提要结婚的事了。
秀满对自己的认知也挺清晰的,没户口,没本事,也没性格。
她结婚,就是盘送上桌的菜,要是运气好碰着好人家,那没问题,但她不敢赌自己的运气。
她现在每天就是去妇联上班,回来就替李青梅和许国伟分担带孩子的活,让两口子轻松了非常多。
尤其是许国伟。
他本来就是带孩子的主力,现在秀满下班回来做晚饭,饭后还能带三个大的玩,晚上能帮着带小南和小西睡觉,他一下子轻松了好多。
现在就是秀满自己想搬出去住,许国伟都不会同意。
虽然说李青梅把人带出来对满来说是恩情,但也不好白用这个劳动力,许国伟和李青梅准备开工资给秀满。
也给不了太多,现在家里就许国伟工资稳定,李青梅在公园给人拍照,收入时多时少。
一个月给秀满五块,算是给个零花钱。
秀满死活没要,两口子一商量,最后决定不给了,这钱存着,等秀满结婚,给她当嫁妆。
孟冬青和魏瓒来了趟,吃了顿贵省口味的酸汤火锅,吃得她两眼发亮。
秀满被夸得满脸通红,“这就是我们那边的家常便饭,冬青姑姑爱吃,我常给你做。”
除了酸汤,秀满说豆豉做的火锅也很好吃。
但江市这边没有她们老家那种豆豉卖,得等天凉下来,她自己买豆子发酵,才有得吃。
“我要去贵省。”孟冬青马上扭脸看向魏瓒。
魏瓒倒是去过贵省几趟,去那边收山货,“明年年后再去,现在那边到处都在修路。”
贵省大连连绵,等路修好,去那边会方便很多。
李青梅连连点头,说起她上次过去,光是坐那几天车,就硬生生坐掉了十斤肉。
可惜,回来后很快又长了回来。
主要是每天早出晚归去出摊,越累吃得越多,肉是一天天长得飞快。
孟冬青只能遗憾地暂时放下这事,回去的路上,她还觉得可惜。
“再过半个月,进出口商品秋季交易会又要举办了,你跟我去一趟羊城?那边的好吃的也多。”魏瓒诱惑道。
经历过饥荒的人,对食物的执念都是相似的。
魏瓒虽然没怎么挨过饿,但从小到大,爷奶的教育都是要珍惜粮食。
孟冬青极不挑食,一般人很难发现她对食物的执念,尤其是美食。
“带醒醒吗?”孟冬青问。
醒醒还太小了,才刚满一岁,大人的吃的她基本都不能吃。
可不带,心里又莫名有种负罪感怎么办?
魏瓒想了想,“问问爷奶和姑奶他们,有没有兴趣一起过去。”
就他们两个带醒醒,肯定就没有两人独处的时间,但不带孩子,孟冬青肯定会惦记。
魏瓒每次出长差,最难熬就是对孟冬青和对孩子的想念,他又不想孟冬青受这苦。
最好是把几个老人都带上。
这样孩子也有人带了,也能每天都见到,他忙工作的时候,孟冬青也有人陪。
姑奶听到又要去羊城,手都摆出残影来了。
说实话,去京市是老太太一辈子最大的梦想,但事实也确实是累得够呛,这才回来多久,又南下?
姑奶不愿意去,她就愿意在家里街着,跟老姐妹吹吹牛皮,把京市拍的相片,好好跟老姐妹们显摆显摆。
她才只跟老姐妹说到爬长城呢,还有好多事没讲的。
爷爷奶奶一拍大腿,去,不趁着现在还能动,多去看看世界,以后可就去不了了。
今天永远比明天要年轻啊!
徐阿姨反正是要跟着老头老太太走的,事情一定下来,魏瓒就赶紧去买票去了。
对于孟冬青在家打个转又要出门的行为,顾南方很有意见。
“把我带上,不带我我就把醒醒偷走一天,让你们都上不了车。”顾南方跑去魏瓒跟前耍赖。
留在江市这边也没什么意思,季煦和许小晴的工作都上手了,不用人盯着也能干得很好。
就跟以前魏瓒在外面跑,他守家的模式一样嘛,有事电话安排就行了。
孟冬青的两个小徒弟更好安排,还是去外面摆自行车修车摊呗,多好的赚外快的机会。
至于闻骄,孟冬青还在京市的时候,她来过一次,后面应该是又有事去了外地,一直没回来。
魏瓒没办法,“票已经买好了,到时候你上车再补票。”
他们那趟车次的票已经售完,现在去买,买不到同一趟车的票。
顾南方美滋滋地回去收拾行李。
从黑省回江省的火车,孟冬青一路硬座坐回来,她以为自己不会喜欢上火车。
那种久坐血液不流通的感觉实在是太难受了,车厢人多,连站起来活动都不方便。
但上一趟去京市坐上卧铺后,孟冬青觉得火车简直就是完美的交通工具。
这次往羊城去,条件更好,魏瓒买的软卧票,环境比一般的招待所都好。
孟冬青喜欢抱着醒醒在车厢走来走去。
孟冬青还喜欢吃站台卖的盒饭,烧鸡,和各种小吃。
几乎每到一个站点,就会有人提着篮子在车窗下面叫卖,尤其是没有多少管理的小站。
反倒是大站很多铁路工作人员守在站台上卖盒饭。
先前坐硬座的时候,窗口可没有人挤过来叫卖。
不过想一想,也在情理之中。
现在坐卧铺都有级别才能买到票,至少也得有门路,坐卧铺的人更有钱,也更舍得花钱一点。
“我就喜欢看冬青吃饭,胃口都能跟着好起来。”魏奶奶可喜欢看孟冬青吃饭了,有福相。
一家人吃饱饭,魏瓒和顾南方去洗饭盒,孟冬青抱着醒醒去消食。
“姐,你把介绍信还给我吧,我不想去了,我想回家。”过了餐车,前头就是硬座车厢了,孟冬青准备往回转,突然听到哀求声。
尖利的女声响起,“你说回就回,你连县城都没自己去过,你自己回去,丢了怎么办?我怎么跟你父母交代?再说了,你有钱买票吗?”
声音断了几秒,响起一声男人的冷哼,“添乱!走,别管她,看她有没有胆子自己回。”
哀求声没再响起,而是换成了绝望的啜泣。
孟冬青看着醒醒,醒醒看着她,娘俩对视几秒。
醒醒什么也不懂,不明白妈妈怎么停下不走了,伸着手指指着关着的扇门,“走!”
行吧,醒醒让她去的。
孟冬青走过去,推开了中间隔着的门。
两个车厢连接的地方,一个梳着麻花辫,穿着碎花衬衫的背影,正蹲在车门角落那里哭。
孟冬青把人捡回了她所在的车厢。
“你也真是傻乎乎的,别人说什么你都信,难道你那个信不放心你一个人回去。”孟冬青边走边说。
被捡的小姑娘愣了愣,窘迫地捏紧了手上的小布兜,不敢吭声。
一时也不知道应该跟着,还是赶紧往回跑。
孟冬青听到后头没声音了,回头喊她,“现在怕了?晚了,赶紧跟上吧,等会你那姐可能就找过来了。”
过来的时候她跟乘务员打了招呼,应该不会放行到这边来。
小姑娘带着极大的恐惧,还是跟着孟冬青到了地方,等看到里头坐着的老人,心才放下来。
孟冬青叹气,这孩子这气松得也太早了点,是真一点提防的心都没有啊。
“说说吧,什么情况,那是你亲姐吗?”孟冬青没再吓她,直接开口问,徐阿姨则是理理了她那边的床尾,示意小姑娘坐过去。
小姑娘没敢坐,一说起这事,眼泪又啪啪往下掉。
“不是我亲姐,是个嫂子娘家的姐姐,她说南边的制衣场要熟练工,我从小跟我外公学裁缝,她说能带我出来赚钱,我妈就让我跟她走了。”
可是上了火车没过几个站,又上来几个男的,也都带着跟她差不多年龄的男男女女。
本来没什么的,她也不害怕。
可她晚上醒来上厕所,发现这个姐跟那两个男的关系不正常,她害怕。
要是正常处对象的关系,亲密点也就亲密点了,小姑娘在乡下没见过,也听过不少,但这个姐是跟两个男的都……,
小姑娘有点受冲击。
“而且我听到……听到他们说,这几个人送过去,可以拿多少钱,拿到钱要去什么歌舞厅好好潇洒,根本不像正经做事。”小姑娘揪着衣角,心里难受极了。
顾南方双眼明亮,看向魏瓒,“是不是去年,那个服装厂副厂长要请你去玩的地方?大都会?”
众人视线看向魏瓒和顾南方二人。
魏爷爷的脸色变得比听小姑娘说话时还严肃。
现在的年轻人不晓得歌舞厅是什么,解放前那会歌舞厅可红火了,说起百乐门,谁不知道那是出名的销金窟。
就是大都会这个招牌,以前也是有名的。
魏瓒冷眼看顾南方一眼,“说话不要说半截,我第一时间拒绝了。”
顾南方这才注意到魏爷爷的脸色,忙又是举手保证,又是发誓的,“真没去,我也只是路过瞅了一眼,就是一小破茶楼一样的地方。”
魏瓒解释了一下情况。
南方很早就开始吸引逃港人员回乡投资了,随着投资人员的到来,除了资金、机器和技术,还有一些特色产业。
不过这是避免不了的。
就算不往南边来,内陆那些私人搞的大车店,一样也有这种。
小姑娘眼泪啪啪往下流,“我想回家。”
孟冬青几人对视一眼,带她出来的人是她嫂子的亲戚,很难保证这个嫂子是不知情的,回去说不定还会再被送出来。
即便不被送出来,大概也是被匆匆嫁出去的命运。
但总不能不给孩子回去。
“没事,我们替你把乘务警找过来,要么乘警帮你把介绍信讨回来,要么没有介绍信,你也会被遣送回家,别怕。”孟冬青轻声开口。
小姑娘有点慌,“不会被当盲流抓起来吗?”
她这一路,都是被这样威胁过来的,不许乱跑,不许乱说话,她没有介绍信,一旦被抓起来,就会去坐牢,说不定还要吃花生米。
“不会。”魏瓒开口。
顾南方也不坐着了,起身去找乘警。
很快乘警就找了过来,跟小姑娘了解完情况后,就去找她那个姐了解情况了。
“你就在咱们这边待着吧,等乘警那边看是什么结果。”魏奶奶拍拍小姑娘的手,让她别害怕。
见过乘警,小姑娘情绪稳定了不少,默默地去洗了脸,就乖巧地在一边窝着。
但整个人还是有些焦虑,眼睛不停地往乘警离开的方向看。
魏奶奶和徐阿姨又问了小姑娘一些家里的情况,小姑娘现在看孟冬青一行,那是满脸的感激,一点防备心都没有。
问什么答什么。
这才晓得,她这个嫂嫂,是后妈带过来的儿子的媳妇,后妈和她爸还生了个小弟弟。
小姑娘才十六岁,从小没上过学,十二岁就开始在镇上的砖厂干活,一直到现在,因为她这次出来,砖厂临时工的活给了嫂子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