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7年十月,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六载。
勤政务本楼。
李隆基最近遇到了两件开心事。
第一件喜事是陈希烈从天竺回来了,并且还带回了天竺的使者。陈希烈之所以能出使天竺都是李倓的举荐之功,
去年李倓推托没有去陇右,而是举荐了陈希烈。
李隆基让李倓去陇右也不是真的想查王忠嗣什么,其实说实话他还是很信任王忠嗣的,他之所以让李倓去陇右就是敲打王忠嗣一下,赶紧给我打石堡城。
陈希烈是什么样的人李隆基很清楚,当初李林甫举荐陈希烈为相的用心,李隆基也知道但是他并没有多说。所以李倓举荐陈希烈是李隆基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后来选派天竺大使的时候,李倓又举荐了陈希烈,一开始李隆基还不太相信陈希烈的能力,但是经不住李倓力荐,只能算勉强同意。
李隆基没想到陈希烈是个辩才,直接把天竺忽悠住了,并且天竺的大使竟然不远万里跟着陈希烈来了大唐。
第二件喜事是高仙芝已经平定了小勃律(帕米尔高原西北部),并且还俘获小勃律王及吐蕃公主。只不过安西四镇内部争权夺利比较严重,从边城令送回来的消息,高仙芝和夫蒙灵察矛盾重重。
安西将领和高仙芝关系也都不好,对于此事李隆基也是忧心忡忡,他害怕这些会影响他的整个战略布局。
李隆基回身看了看身后大唐的舆图,吐蕃现在基本上处于四面围困的状态,东南边有剑南道、南诏、天竺,西北有河西道、安西四镇,东边是陇右道。
虽然围困之势已成,但是李隆基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不想这围困局势有什么瑕疵,但是偏偏如此完美的围困之局有两个瑕疵,一个是充满变数的大食国,还有一个是陇右道。
特别是陇右道的石堡城就像一根刺一样扎在他的心窝里让他彻夜难眠。
去年王忠嗣虽然打退了吐蕃对河州、海晏的进攻,但是今年年初吐蕃又对贵德的屯垦区进行了大规模进攻。
大唐现在睥睨天下,从来都是打别人,现在被吐蕃打,李隆基受不了。
上个月李隆基又派人去陇右询问战备情况,可是没想到王忠嗣竟然给李隆基上了一份避战奏折。李隆基看完奏折对于王忠嗣可以说失望至极。
李隆基将视线从大唐舆图上移开,然后在殿内来回走动。
思量半晌,李隆基停住脚步。
“高力士!”
“老奴在!”
“传建宁进宫!”
“老奴遵旨!”
李隆基看到高力士即将离开,突然觉得不妥于是连忙喊住高力士。
“高力士!”
高力士听到李隆基的声音连忙停住脚步,转身说道:“陛下!”
李隆基想了想说道:“不用叫他了,传李林甫吧!”
高力士听李隆基说完一愣,随即又说道:“老奴遵旨!”
李林甫进了勤政务本楼就看到了大唐舆图,然后在舆图上轻轻扫了一眼,发现舆图上陇右和安西的位置做了红色的标注,李林甫心里基本了解了李隆基的心思。
“臣李林甫拜见陛下!”
李隆基从龙椅上起身问道:“天竺使团的情况现在如何?”
李林甫连忙回道:“回陛下!天竺苦吐蕃久矣!对于此次和大唐的盟约诚意十足,现在礼部正在草拟盟约条款。”
李隆基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很好!只要天竺愿意和我们达成盟约,盐我们可以多让些利益无所谓。”
“臣遵旨!”
李隆基想了想说道:“朕听说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和南诏王皮逻阁之间有些不愉快,因此朕想派个使臣去一趟南诏国,你觉得谁比较合适?”
李林甫立刻应道:“陛下!陈希烈不是回来了吗?臣推荐陈希烈出使南诏国!”
李隆基听到李林甫推荐陈希烈瞬间笑了,说道:“好是好!只是他这样不停的来往奔波,朕于心不忍啊!”
李林甫说道:“陛下!所谓人尽其才,陈相有此才能,如果不用就太可惜,更何况陛下如此重用陈相,陈相自然也会感念圣恩的。”
李隆基想了想说道:“既然如此朕也不能亏待了陈希烈。”
李隆基转向李林甫说道:“让中书省拟旨:迁陈希烈左相、兵部尚书,封颍川郡公,即可出发出使南诏国。”
李林甫连忙说道:“臣遵旨!”
李隆基说完走到大唐舆图前面,指了指陇右的石堡城,说道:“此地!朕的心病!”
李林甫心中微微一喜说道:“王大夫(王忠嗣)智勇双全,区区一个石堡城难道拿不下吗?”
李林甫提到王忠嗣就让李隆基心中一股怨气。
李隆基走到龙案上拿起一本奏折递给李林甫沉声说道:“你自己看看!”
李林甫恭敬的接过奏章打开一看发现是王忠嗣给李隆基上的奏本,内容是:石堡险固,吐蕃举国守之。今顿兵其下,非杀数万人不能克。臣恐所得不如所亡,不如且厉兵秣马,俟其有衅,然后取之。
李林甫看完心中大喜:“好家伙!正没机会除去这个心腹之患呢!圣人给了王忠嗣那么多机会,这王忠嗣现在竟然明着抗旨,这不是找死吗?”
李林甫想了想说道:“陛下!臣就是一文臣!不懂行军打仗!王大夫所说的臣不敢断言,这事需要问问诸位将军才是!”
李隆基看了看李林甫问道:“你觉得朕找谁可以给朕除去此心病?”
李林甫回道:“镇西军兵马使董延光和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此刻就在长安。”
李隆基听完微微一笑说道:“董延光和胡儿(安禄山)恐怕不行吧!”
李林甫说道:“他们确实不如陛下,但是他们总比臣强吧!”
李林甫很会夸人,让李隆基心里美滋滋的。
“哈哈哈!”李隆基笑的很开心。
“既然你推荐他们两个,证明他们两个必然有过人之处。”
李隆基扭头喊道:“高力士!传董延光和安禄山进宫。”
高力士有点不愿意但是君命难违,只能去传唤董延光和安禄山。
安禄山气喘吁吁的进了大殿,看到李林甫也在现场,一双奸诈的小眼睛转了转,走到李隆基跟前说道:“陛下!”
李隆基笑道:“胡儿因何气喘?”
安禄山憨笑道:“见到陛下太激动了。”
“哈哈哈!”
李隆基忍不住笑了起来,
安禄山跟着傻笑了起来。
“坐!”
“谢陛下”
安禄山左右看了看,并没有去李林甫的对面坐,而是走到李林甫跟前拱手说道:“李相!”
李林甫眯着眼微微笑了笑,然后一声不吭。
安禄山一副谨小慎微的表情走到李林甫下边跪坐。
安禄山刚坐好,就从殿外进来一人。
董延光进殿扫了一圈,然后走到李隆基跟前拜道:“臣董延光拜见陛下!”
“董将军免礼!坐!”
“臣谢陛下!”
董延光扫了一下大殿,然后到李林甫和安禄山面前见了礼,接着挨着安禄山跪坐。
李隆基看人到齐了,于是说道:“刚才朕问李相陇右的军情,但是李相是文官不懂兵事,于是就向朕推荐了你们二位,朕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李隆基说完,安禄山和董延光看向了李林甫,他们实在不知道到底怎么个情况?这要是说错了怎么办?
两个人看李林甫稳住泰山,只能互相看了看谁都没动,都想着对方先出去试试水,免得第一个出去说错了就坏事了。
李隆基一看二人傻愣愣的坐着没动,于是问道:“谁先说?”
二人还没人动。
李林甫一看接道:“陛下想让二位将军讨论一下,有什么方法可以拿下石堡城。”
李林甫说完安禄山和董延光终于明白了什么事,只不过这事有点蹊跷啊,不是应该问王忠嗣吗?
李隆基等李林甫说完补充道:“李相说的不错!石堡城是一把悬在陇右头上的一把剑,王忠嗣上言石堡城现在不可取,但是不取石堡城朕心难安,所以想让你们二人出出主意。”
安禄山和董延光长长出了一口气,终于明白了李隆基的意思,这是准备让王忠嗣一边凉快去呀,二人听完心中暗喜,只不过二人高兴的原因不一样。
安禄山之所以高兴是因为王忠嗣曾经向李隆基谏言他有不臣之心。
事情起因是安禄山以抵御奚族和契丹侵扰修建了雄武城。然后又以兵力不足为借口向王忠嗣借兵驻防雄武城,其目的就是想截留士兵。王忠嗣看出了安禄山的鬼把戏,于是亲自带兵提前去了雄武城,到雄武城发现雄武城内竟然囤积着大量的兵器铠甲,于是王忠嗣就向李隆基揭发安禄山有不臣之心,只不过李隆基对于此事根本就没放心上。
董延光之所以高兴是他曾经向王忠嗣谏言拿下石堡城,但是被王忠嗣拒绝了,并且还斥责董延光不懂兵事,董延光于是就投靠了李林甫。
董延光作为陇右将领自然是对陇右熟悉,于是起身说道:“只要陛下信任臣,臣愿意为陛下取了石堡城。”
李隆基心中一喜说道:“王忠嗣说取石堡城将会有数万伤亡,所得不如所亏呀!”
李林甫看向安禄山,安禄山连忙起身说道:“陛下石堡城只不过是一弹丸之地,如何会有数万伤亡?只不过是危言耸听而已。何况石堡城对于我大唐太重要了,岂能以伤亡大小来衡量得失!”
李隆基没有吭声。
李林甫起身说道:“陛下!兵事臣不懂,但是臣知道刮骨疗伤,我相信董将军定然不会让陛下失望。”
李隆基似乎是陷入了长时间的思考,然后起身说道:“好!既然如此,朕就下旨让王忠嗣全力配合你拿下石堡城。”
董延光一听立刻下拜说道:“臣定不辱使命,万死不辞。”
李隆基最大的心病解决了,心里轻松了很多。事情其实很简单只不过就是找一把杀人的刀而已,李隆基找李林甫,李林甫找董延光和安禄山。
安禄山和董延光走了,大殿内只剩下了李林甫。
李隆基说道:“安西高仙芝和夫蒙灵察不和,并且杂胡众多,今日归服明日叛,还有大食,如此这般我怕安西不稳影响了大局,你可有什么办法?”
李林甫想了想说道:“既然高仙芝和夫蒙灵察不和,就把他们分开好了,只是谁去谁留还需陛下裁决。”
李隆基想了想说道:“朕想留下高仙芝,只是高仙芝得罪人太多了,朕总不能将所有安西将领撤换了,现在需要一个人在众将不服的时候可以协助高仙芝震慑他们才行。”
李林甫听摸着胡须陷入了思考。思考了很长时间突然他有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并且还能将李倓赶出长安。
pS1:王忠嗣除了节度使的武官官职,王忠嗣还有一个特别厉害的文官官职御史大夫。这御史大夫可是个牛逼的官,从品级上相当于副宰相,古代如果没有宰相御史大夫可以直接升任宰相,并且御史大夫的主要责任是监察百官,特别是监督宰相,节度使虽然手握兵权,但是品级并不高。因此王忠嗣被人称作王大夫。
pS2:唐朝实行群相制,不管你任何种职务,只要你的官职后面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平章事),你就是相(常委)。但是在这所有宰相里面有三个相分别是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但在唐代由于唐太宗李世民曾担任过尚书令,因此该职位在唐代并未实授,而是虚置,尚书省实际长官是左右仆射,而左右仆射基本都有中书令和侍中兼任。陈希烈开始官职是门下侍郎加同平章事,李隆基在天宝中期将门下省长官侍中名字改为左相,中书令改为右相。
pS3:李隆基和李林甫的君臣关系关系,如果深挖你会发现他们两个的关系与乾隆和和珅的关系很像。
李隆基和乾隆年轻的时候都说的过去,都是到了晚年成了“老糊涂蛋”,并且二人都特别能活(如果不是安史之乱李亨把李隆基软禁起来折磨,说不定他真能做60年皇帝)。还有就是他们做皇帝的时候都是国力最强盛的时候。并且每个人都有一个“宠臣”,而且这个“宠臣”都特别能干,权力基本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李隆基和乾隆挥霍花钱能力差不了多少,乾隆甚至都掏空了国库,二人对于开疆扩土那不是一般的热衷。
李隆基很清楚李林甫是什么样的人,乾隆也很清楚和珅是什么样的人人,而李林甫和和珅都特别懂圣心,并且两个人都知道自己在皇帝身边充当什么角色。
李林甫和和珅一样都特别爱钱,猜测有很大可能是“自污”,毕竟权利大的吓死人。都知道和珅家里有很多钱,但是李林甫能把柜坊(银行)开到大食国,可以想想李林甫家里多有钱,就好比美联储是李林甫的私人财产。
以上只代表作者个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