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转瞬即逝,在礼部精心操办下,弘历顺利将路易莎公主纳入后宫,册封为妃。
一些深受“华夷之辨”传统观念影响的保守派官员,接连呈上措辞急切的奏折,恳请将纳妃事宜低调处理,以免西洋风气冲击大清根基。
自明初以来,闭关锁国政策已推行数百年,在这漫长岁月里,中华大地深受儒家传统文化浸润,秉持 “天朝上国” 的观念,将自身视为世界中心,自视甚高,把西洋事物一概视作奇技淫巧,不屑一顾。
长期与外界的隔绝,让臣民对外部世界知之甚少,思想被禁锢在旧有的框架里,形成了盲目排外的心理,对新生事物本能抵触。
为打破这一困局,扭转臣民对西洋的固有偏见,推动双方交流合作,弘历决定抓住纳妃这一契机,打破常规。
不仅果断昭告天下纳妃之事,还安排《中华日报》在头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路易莎公主的背景,以及西洋诸国的文化和技艺,期望借公主入宫一事,激发臣民对外部世界的兴趣,逐步改变他们的观念。
消息一经传开,迅速在大清上下掀起轩然大波。
在京城东四牌楼,街头巷尾议论纷纷。一位年逾古稀的老私塾先生,手持报纸,痛心疾首地说。
“《春秋》有云,‘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如今皇帝迎娶西洋女子,还大肆宣扬,长此以往,华夏礼仪何在?”
周围几位老者听得直点头,一旁卖糖葫芦的小贩也唉声叹气:“虽说咱不懂大道理,但总觉得洋人的东西进了宫,往后怕是要出乱子。”
这时,一个年轻的后生忍不住反驳:“说不定洋人的东西能让咱们的日子变好呢!”话还没说完,就遭到众人的围攻,只好灰溜溜地走开
在江南贡院附近的“墨香楼”茶馆,众多准备应试的书生围坐在一起,义愤填膺,一位穿着长衫的年轻书生拍案而起:“科举取士,为的是传承圣贤之道。
如今西洋学说借公主入宫之势涌入,若任由其发展,经典蒙尘,斯文扫地!”其他人纷纷附和,有人甚至提议联名上书,恳请皇帝收回成命。
就在众人情绪激昂之时,一位书生站起来,试图劝大家冷静:“或许我们该先了解一下西洋文化,再做判断。”但他的声音很快被淹没在一片声讨声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广州、福州、宁波、上海等地,接受过西洋思想熏陶的群体,对纳妃一事持支持态度。
在广州府,不少与洋人打过交道的商人,看到报纸后喜出望外,凭借海外贸易发家的富商马宝果兴奋地说:“这可是大好事!英吉利公主入宫后,西洋与大清的往来会更频繁,咱们的生意也能越做越大,还能学到更多先进的经营之道。”
在福州,经营茶叶生意的林老板也笑着说:“听说洋人的茶叶加工方法很先进,要是能引进,咱们的茶叶肯定能卖得更好。”
清华大学校园里,学子们热烈讨论着这一话题,已经在此就读三年多的林宇激动地说:“这是大清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公主带来的不仅是西方的知识,更是全新的思维方式,能为国家的革新注入强大动力。”
一些出访过西洋的官员,也对纳妃之事表示认可,曾跟随庄亲王一同出访英吉利的户部侍郎蒋廷锡在家中与友人谈论时说道。
“西洋诸国在工商、制度方面确有可取之处。陛下通过联姻促进交流,有望让大清借鉴其长处,实现自强。”
但这些支持的声音,在 铺天盖地的反对声浪中,显得十分微弱。
弘历知道大清上下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革新之路必定艰难,但这些支持的声音,宛如星星之火,已然点燃。
1739 年9月初,京城秋高气爽,碧空澄澈。
弘历身着寻常服饰,在侍卫暗中跟随下微服私访,踏入京城的大街小巷,只见店铺密密麻麻,往来行人络绎不绝,处处透着繁荣的气息。
治安秩序井然,偶有警察队列整齐、步伐划一,开展巡逻与训练。街边摊位上,工艺品种类繁多,精妙绝伦。
眼前的这番盛景,让弘历心中满是欣慰,毕竟这离不开自己这几年的精心谋划。
回想穿越而来这四年,凭借手中至高无上的皇权,推动大清在多个领域取得显着成就。
军事上通过军制整编、成立皇家陆军大学、换装新式火枪火炮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极大提升了大清军事实力,同时加强了皇权对军队的掌控。
政治层面重用历史名臣,对落后的官僚机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成立警察局,反贪局,检察局等新机构,社会治安、官员腐败和司法公平等都有了显着提升。
经济领域颁布《企业法》和取消杂税,保护商人的合法权益,统一币制则激发了商业活力,取消丁税这一举措,更是大大减轻了底层人民的负担,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在文化教育革新的浪潮中,发行《中华日报》、派遣官员和留学生出访西洋、成立清华大学,科举殿试增设天文地理等实用知识,全方位推动文化教育领域进步。
弘历在熙熙攘攘的京城街巷继续踱步,尽管身处民间,他的思绪却飘向了远方,目光仿佛穿透层层宫墙,落在了紫禁城的琉璃瓦上。
弘历十分清楚这场震动朝野的改革,从最初的构思,到一步步付诸实践,都离不开自己的坚定推动。如今,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群体,还如同破土不久的幼苗,柔弱娇嫩。
在未来的漫长岁月里,唯有持续精心呵护,耐心引导,这股新生力量才能茁壮成长,成长为足以推动国家走向繁荣富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伟力。
次日清晨,太和殿内庄严肃穆。
兵部尚书傅鼐率先出列,身姿挺拔,声音洪亮且带着一丝急切:“陛下,近年来,在朝廷大力推动下,三大水师训练强度显着加大,士卒作战能力大幅提升,战术配合愈发娴熟,整体战力取得了长足进步。
然而,随着与西洋往来日益频繁,水师通过多方探查,获取了令人警醒的情报,在西洋,英吉利和法兰西均拥有上百艘装备一百门火炮的战舰,威力惊人,荷兰拥有有近百艘八十门火炮战舰,西班牙人也有数十余艘七十门炮战舰。
反观我大清战船,船体老化严重,搭载火炮数量仅二十余门,射程短、精准度低。一旦遭遇海战,我方将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
傅鼐的一番话,如巨石投湖,瞬间引发朝堂上的激烈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