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牢内,高千荣穿着一身单薄的囚衣,冷得蜷缩在了墙角。
牢房的环境还算干净,只有他一人,刑不上大夫,没挨什么鞭子。
两日时间,那红光满面的高府尹,现在已经略显憔悴,手脚戴着沉重的铁链,蓬头垢面很是狼狈。
在韩廷尉的严查下,在家中发现了贪墨的银两足有二十万。
敢在天子脚下行贪赃枉法之事,这高府尹可谓是胆大心细,不知道在背后捞了多少油水。
若不是查禁话本之事,按照他的小心谨慎,也不会露出马脚。
“大人,您再不来,我这府尹就真的到头了。”
高千荣喃喃自语,时不时望向牢门,期盼着那道身影能够出现。
他现在把一切的事情都推到了二次贩卖话本事件之中,其余事情闭口不谈。
无论韩廷尉如何审问,他都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
只有他内心清楚,韩廷尉总会查到一丝蛛丝马迹,他撑不了多久了。
“吱吱~”
牢房之门打开,在寂静的牢房内略显刺耳。
“大人……”高千荣听到声音,赶忙起身,然而到嘴边的话却戛然而止。
只见一道苍老的身影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了过来,双目有着肃杀之气。
“翼……翼国公?”高千荣有些错愕,他跟翼国公没有什么交集,为何会来此处。
“怎么,不是那位大人,是不是很失望。”
刚才他可是清清楚楚听到高千荣喊了声“大人”,看来高府尹背后果然有人啊。
“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翼国公不会专程来看我吧?”
高千荣心虚的把眼睛瞟向另一处,他刚才走神了,一时激动,差点喊出了名字。
“确实是专程来看你的,高府尹为官谨慎,没想到此次却马失前蹄。”
“翼国公与其担心一个无关之人,不如多担心自家之事吧。”
高千荣冷哼一声,官场鱼龙混杂,身不由己,在这大染缸之中,又有谁一直是干净的。
这些将门世家只知道打仗,也难怪落得过后继无人的下场,他打心底看不起这些武将。
翼国公也不恼怒,只是随意交谈了几句,就离开了牢房。
这让高千荣一脸疑惑,他来这就是为了说些有的没的?觉得十分莫名其妙。
翌日,朝堂之上,百官开始纷纷举荐自己人去并州赈灾。
“陛下,末将推荐廷尉韩是非,他秉公执法,相信定能办好此事。”光禄勋吕征出列道。
“不可,韩廷尉还在严查高千荣之事。”宋文礼当即出列道。
无论文臣或是武将,每举荐一人,都会被对方驳回。
期间提及了不少人,廷尉、宗正、秘书令、留府长史等人呼声最多。
云灵帝皱着眉头,一时拿不定主意,看到翼国公老神在在,不免有些恼怒。
以前无论什么事情,翼国公都会参与讨论,也给出了不少建议,近段时间却一直沉默。
“翼国公,你心中可有推荐之人?”云灵帝直接开口问道。
殿内百官都看向了翼国公,云国四公,如今就翼国公还能上朝了。
即便将门世家没落,资历却摆在这里,对这位老国公,很多人内心还是敬重的。
大司农钱植等人一阵冷笑,他们太了解翼国公了,这八成也是举荐韩廷尉。
“启禀陛下,老臣确有人选,只是不知当讲不当讲。”南宫平说道。
“翼国公但说无妨,朕很好奇,你会举荐谁。”
云灵帝有些好奇的打量着翼国公,最近倒是越来越有儒将的风范了。
往日都是据理力争,说不过那些文官就开骂,他对此十分头疼。
现在忽然沉默了,反而让云灵帝有些不习惯了,他在心中揣测着翼国公的变化。
“老臣举荐,长安府尹高千荣。”
此言一出,百官都倒吸了一口凉气,根本不敢相信这是翼国公能说出的话。
如果说朝中谁最痛恨贪官污吏,翼国公算一个,廷尉韩是非算一个。
“翼国公,你糊涂啊,那高千荣是什么人,你难道不知道吗?”
“翼国公,末将敬你为人刚正不阿,此举着实令人失望。”
“臣,恳请陛下严查南宫府……”
那些位于翼国公身后的武将们,有的愤怒,有的失望,有的冷笑。
至于一些文官,平日受够了这莽夫的脾气,一有机会就弹劾,这送来的把柄岂能浪费。
现在却轮到宋文礼等人保持沉默,事出反常必有妖,这老家伙是要闹哪一出?
“翼国公为何会举荐此人?”云灵帝也有些意外,当即问道。
“这高千荣因贪污之事入狱,但罪不致死。”
“在天子脚下做事多年,证明此人生性谨慎,胆大心细,如今又是待罪之身,若派他前去赈灾,必定会全力以赴,将功补过。”
“陛下,不要小看一个在绝境中看到了希望之人,指不定还能给陛下意外之喜。”
“言之有理。”云灵帝点了点头。
这满朝文武能尽心尽力办好赈灾之事的人不少,但这些人都不想接这份苦差事。
高千荣必定会无比珍惜这次机会,想尽办法将赈灾事宜办好。
一向反对翼国公提议的那些文官,看了看前方几道身影,罕见的没有开口反驳。
更让他们意外的是,如此清晰的逻辑和理由,是一个武将能说出来的?
“这南宫府背后,似乎有高人指点。”宋文礼深深的看了一眼南宫平。
这还是那个一言不合就开骂,撸起袖子就开干的翼国公?
此言一出,就连王太尉都找不出什么反驳的理由,他甚至觉得还不错。
翼国公不着痕迹的看着这些文官,将其中几人的表情记在了心里。
“翼国公此言有理,臣附议。”
“臣也附议。”
一时间,大殿气氛怪异了起来,那些曾反对翼国公的一众文官纷纷出列赞成提议。
那些支持翼国公的武将则无人出列表态,选择保持沉默。
“下旨,命高千荣为宣抚使,前往并州赈灾,戴罪立功。”
随着圣旨的颁布,吴秀才也终于放下了鱼饵,静待鱼儿上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