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破晓的第一缕曙光穿透厚重云层,洒落在京城那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上时,新朝的第一个清晨便带着希望与未知悄然来临。紫禁城的太和殿内,庄严肃穆的氛围被殿外逐渐热闹起来的人声所打破,今日,是吕少曦登基后的第一次朝会,满朝文武怀揣着各自的心思,早早地便在殿外候着,他们的脸上既有对新皇的敬畏,又有对未来仕途的忐忑。
随着一声悠长而洪亮的“皇上驾到”,吕少曦身着绣满金龙的华丽龙袍,迈着沉稳有力的步伐踏入大殿。他的目光如炬,扫视着殿内的群臣,那眼神中透露出的威严与自信,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这位新皇的不凡。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整齐跪地,声音响彻大殿。
“众爱卿平身。”吕少曦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大殿内回荡。
群臣起身,整齐地站在大殿两侧,等待着新皇的旨意。吕少曦微微仰头,目光望向大殿的穹顶,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今日,乃我新朝首次朝会,朕深感责任重大。自朕起兵以来,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终得天下。这一切,离不开诸位爱卿的鼎力相助,更离不开天下百姓的支持与信任。朕定当不负众望,开创一个太平盛世,让百姓安居乐业。”
群臣纷纷点头,对新皇的话语表示赞同。吕少曦微微侧身,看向身旁的太监,太监心领神会,高声喊道:“宣旨!”
一位身着红色官服的礼部官员手捧着一份金黄色的诏书,缓缓走上前。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地宣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登基伊始,念及诸位功臣在开国大业中功勋卓着,特行分封。张猛,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封为镇国大将军,掌管天下兵马,护卫我朝疆土;李逸,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封为丞相,辅佐朕处理朝政;林羽,治军有方,忠心耿耿,封为骠骑将军,镇守南方重镇;周勇,沉稳坚毅,守护北疆有功,封为镇北将军,驻守北方边境……”
诏书宣读完毕,被分封的功臣们纷纷跪地谢恩。张猛满脸通红,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陛下如此厚爱,臣定当肝脑涂地,以报皇恩!”李逸则神色平静,眼中却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他缓缓说道:“臣定当竭尽全力,为陛下分忧,为新朝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分封完毕,吕少曦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的目光再次扫视着群臣,说道:“新朝初立,百废待兴。前朝的腐朽与衰败,朕历历在目。为了让新朝能够长治久安,朕决定彻查前朝官员,包括地方小官。但凡有过者,一律撤职;有功者,可酌情升迁;若是空缺之位,便由清正廉洁之人补上。此事关乎新朝的根基,务必严查到底,不得有丝毫懈怠。”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一片哗然。有些官员面露惊慌之色,显然是心中有鬼;而有些官员则面露赞同之色,他们早就对前朝的腐败深恶痛绝,期待着新皇能够整顿吏治。
“陛下,前朝官员众多,且盘根错节,若要彻查,恐怕难度不小。”一位老臣忧心忡忡地说道。
吕少曦微微点头,说道:“朕深知此事不易,但为了天下百姓,为了新朝的未来,哪怕再难,朕也绝不退缩。朕会派遣军队从旁协助,若有官员顽固抵抗,一律抄家灭族,绝不姑息!”吕少曦的声音坚定而决绝,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朝会结束后,吕少曦立刻召集了心腹大臣,商讨具体的彻查方案。在一间密室里,吕少曦与张猛、李逸等人围坐在一起,气氛严肃而紧张。
“张将军,此次彻查,军队的协助至关重要。朕命你挑选精锐士兵,配合监察官员,对各地官员进行调查。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采取行动。”吕少曦看着张猛,郑重地说道。
“臣遵旨!”张猛站起身来,抱拳领命。
“李丞相,你负责统筹全局,协调各方力量。务必确保彻查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吕少曦又看向李逸。
“臣定当竭尽全力。”李逸微微欠身,神色凝重。
一切安排妥当后,彻查行动正式开始。监察官员们手持新皇的诏书,带着军队,浩浩荡荡地奔赴各地。他们每到一处,便迅速展开调查,对官员的政绩、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等情况进行详细审查。
在京城,一位名叫赵德的官员,是前朝的吏部侍郎,他在朝中任职多年,贪污受贿,结党营私,坏事做尽。监察官员来到他的府邸时,他还在与一群狐朋狗友喝酒作乐。
“赵德,你可知罪?”监察官员一脸严肃地问道。
赵德脸色一变,但很快又镇定下来,他冷笑道:“我何罪之有?你们这是污蔑!”
监察官员冷哼一声,说道:“你贪污受贿,卖官鬻爵,证据确凿,还敢狡辩!来人,将他拿下!”
赵德见状,想要反抗,但被军队迅速制服。他被押出府邸时,还在破口大骂:“你们这些小人,等着瞧吧,我不会放过你们的!”
然而,他的威胁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很快,他的府邸被查封,家中的财产被一一清点。他的家人也被带走,接受调查。
在地方上,彻查行动同样进行得如火如荼。在南方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名叫王福的县令,他在任期间,横征暴敛,欺压百姓,百姓们对他恨之入骨。监察官员来到小镇后,百姓们纷纷前来告状,诉说王福的种种罪行。
监察官员根据百姓们提供的线索,对王福展开了深入调查。很快,便掌握了他贪污受贿的证据。当军队将王福带走时,小镇上的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欢呼雀跃。
“终于把这个贪官给抓了,我们以后终于能过上好日子了!”一位老者激动地说道。
“是啊,多亏了新皇,派来了青天老爷,为我们做主!”一位年轻的百姓附和道。
然而,彻查行动并非一帆风顺。在一些地方,官员们相互勾结,形成了强大的利益集团,他们对监察官员的调查进行百般阻挠。在北方的一个县城,监察官员在调查一位县令时,遭到了当地官员的围攻。
“你们凭什么调查我们大人?我们大人清正廉洁,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一位官员大声喊道。
监察官员冷冷地说道:“我们是奉新皇的旨意行事,若你们再敢阻拦,便是抗旨不遵,罪加一等!”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张猛带领着军队赶到了。他看到眼前的场景,脸色一沉,大声喝道:“都给我住手!谁敢违抗新皇的旨意,格杀勿论!”
当地官员们看到军队来了,顿时吓得脸色苍白,纷纷退到一旁。张猛走上前,对监察官员说道:“继续调查,有我在,看谁敢阻拦!”
在军队的支持下,监察官员顺利地完成了对这位县令的调查。原来,这位县令与当地的富商勾结,垄断了当地的商业,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他的罪行被揭露后,百姓们纷纷拍手称快。
随着彻查行动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贪官污吏被揪了出来。他们的罪行被一一公布于众,百姓们对新朝的信心也越来越足。然而,吕少曦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深知,要想彻底改变官场的风气,还需要从制度上进行改革。
于是,在彻查行动的同时,吕少曦召集了朝中的大臣,商讨制定新的官员选拔和考核制度。在太和殿内,大臣们各抒己见,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陛下,臣以为,官员的选拔应当以才学和品德为标准,废除前朝的科举舞弊之风,让真正有能力的人能够进入官场。”一位大臣说道。
“臣赞同。此外,还应当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官员的政绩进行定期考核,对于表现优秀的官员,予以升迁;对于表现不佳的官员,予以降职或撤职。”另一位大臣补充道。
吕少曦认真地听取着大臣们的意见,不时地点头表示赞同。经过几天几夜的讨论,新的官员选拔和考核制度终于制定出来。
新的官员选拔制度规定,废除前朝的科举舞弊之风,实行公平公正的科举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经史子集、时务策论等 重点在《人经》,旨在选拔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同时,还设立了举荐制度,允许地方官员和百姓举荐有才能的人,经过考核后,可进入官场任职。
新的考核制度则规定,对官员的政绩进行定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民生、治安、税收等方面。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对于优秀的官员,予以升迁;对于良好的官员,予以奖励;对于合格的官员,继续留任;对于不合格的官员,予以降职或撤职。
新制度颁布后,立刻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轰动。百姓们纷纷称赞新皇的英明决策,他们看到了新朝的希望。而那些有才能的人,也纷纷报名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能够为新朝效力。
在新朝建立后的第一个科举考试中,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齐聚京城。他们满怀憧憬,怀揣着自己的梦想,走进了考场。考场内,一片寂静,只有考生们奋笔疾书的声音。
经过几天的考试,成绩终于公布。一位名叫陈宇的年轻考生,凭借着出色的才学和独到的见解,一举夺魁。他得知自己高中状元后,激动得热泪盈眶。
“我终于有机会为国家效力了!”陈宇紧紧地握着手中的录取通知书,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随着新制度的实施,官场的风气逐渐得到了改善。官员们开始注重自己的政绩,努力为百姓办实事。而那些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的行为,也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在这个过程中,吕少曦始终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他每天都会听取监察官员和大臣们的汇报,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他还经常微服出巡,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和需求。
一天,吕少曦带着几个侍卫,微服来到了京城的一个集市。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百姓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的生活在新朝的治理下,逐渐变得越来越好。
“陛下,您看,这新朝的政策真是好啊,我们的生意越来越好做了。”一位卖布的商人笑着对吕少曦说道。
吕少曦微微点头,笑着问道:“那你觉得新朝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呢?”
商人想了想,说道:“我觉得这税收要是再少一点就好了,这样我们的利润就能更多一些。”
吕少曦将商人的话记在了心里。回到皇宫后,他立刻召集了大臣们,商讨调整税收政策。经过一番讨论,决定适当降低商业税,以促进商业的发展。
新的税收政策颁布后,得到了百姓们的一致好评。商业活动更加繁荣,国家的经济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吕少曦的努力下,新朝逐渐走上了正轨。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而吕少曦的名字,也深深地刻在了百姓们的心中,成为了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和救世主。
在新朝蒸蒸日上、万象更新之际,前朝皇帝的命运犹如一块沉甸甸的巨石,压在吕少曦的心头。这日,阳光透过宫殿的琉璃窗格,洒在太和殿的金砖之上,光影斑驳。吕少曦高坐龙椅,神色平静却难掩眸中的思索,他轻轻抬手,打破了殿内的宁静。
“诸位爱卿,今日朕欲与大家商讨一事。前朝皇帝仍囚于天牢,他的处置关乎新朝的稳定与民心所向,大家畅所欲言吧。”吕少曦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沉稳而有力。
此言一出,原本安静的朝堂瞬间炸开了锅,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丞相李逸率先站了出来,他身着绯色官袍,神色凝重,拱手说道:“陛下,依臣之见,前朝皇帝乃旧势力的象征,留着他恐成后患。上古时期有书记录如商纣王暴虐无道,周武王伐纣灭商后,斩纣王以绝后患,天下归心。前朝皇帝在位时,百姓深受其苦,如今新朝初立,若不果断处置,恐有旧臣心怀不轨,借他之名煽动叛乱。不如将其斩首示众,以儆效尤,彰显陛下的威严与新朝革新除弊的决心。”
此言一出,不少大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镇国大将军张猛也上前一步,他身材魁梧,声音洪亮如钟:“丞相所言极是!陛下,末将征战多年,深知斩草务必除根的道理。前朝皇帝虽已被囚,但他的影响力仍在。那些前朝的残余势力,犹如潜藏在暗处的毒蛇,随时可能咬出新朝一口鲜血。只有将他处死,才能彻底斩断这些势力的念想,让新朝根基稳固。”
然而,也有大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礼部尚书赵铭上前,他面容和善,举止儒雅,微微欠身说道:“陛下,臣以为不可贸然行事。前朝皇帝虽已失势,但毕竟曾为一国之君,若轻易斩杀,恐引起天下人议论,尤其是一些念旧的百姓,可能会对新朝心生不满。同样也是上古记录汉高祖刘邦入关中,约法三章,善待秦王子婴,赢得了民心。陛下仁慈宽厚,不如效仿高祖,将前朝皇帝流放偏远之地,派人严加看管。如此既能彰显陛下的仁德,又能避免激起民愤,岂不两全其美?”
赵铭的话引发了另一派大臣的共鸣。一位年轻的谏议大夫也站出来附和:“陛下,臣赞同礼部尚书所言。新朝初立,百废待兴,正需要以仁政收拢民心。流放前朝皇帝,可向天下表明陛下的宽容与大度,让百姓看到新朝的新气象,更有利于新朝的长治久安。”
朝堂上,两派意见针锋相对,争论不休。这时,一位年迈的老臣颤颤巍巍地走出队列,他是三朝元老孙启,在朝中威望颇高。孙启先是对着吕少曦行了一个大礼,然后缓缓说道:“陛下,老臣历经三朝,见惯了朝代更迭、风云变幻。依老臣之见,前朝皇帝的处置,不可简单地一杀了之,也不能仅仅流放。不如将他圈禁于皇宫一隅,给予他一定的生活待遇,但剥夺他一切权力。如此一来,既不会让他再有机会兴风作浪,又能向天下展示陛下的仁慈与胸怀。况且,他被圈禁在皇宫,陛下还能随时监视他的一举一动,若有异动,也能及时应对。”
孙启的建议一出,朝堂上顿时安静了下来,大臣们陷入了沉思。吕少曦也微微皱眉,陷入了深思。他深知,前朝皇帝的处置绝非小事,任何一个决定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就在这时,一位一直沉默不语的大臣站了出来,他是刑部侍郎周宇。周宇为人谨慎,平日里很少在朝堂上发表意见,但此刻他的眼神却格外坚定。他上前一步,说道:“陛下,臣有一计。如今新朝初定,经济亟待恢复,民生急需改善。前朝皇帝及其皇室成员,手中想必掌握着不少财富与资源。陛下可责令他交出这些财富,用于新朝的建设与百姓的福祉。同时,让他在朝堂之上,当着众人的面,向天下百姓忏悔他的过错,承认新朝的正统地位。如此一来,既能充实新朝的国库,又能从心理上彻底击垮前朝的残余势力,还能让百姓看到陛下的英明与公正。”
周宇的话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朝堂上掀起了一阵波澜。大臣们纷纷低声议论,对这个新颖的提议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
吕少曦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微微点头,说道:“周侍郎所言,倒不失为一个良策。既能解决新朝的实际问题,又能从精神层面瓦解前朝余孽的斗志。不过,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容朕再仔细斟酌。”
朝堂上的讨论仍在继续,大臣们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着前朝皇帝的处置方案。有的大臣提议让前朝皇帝出家为僧,斩断尘缘,远离政治纷争;有的大臣则建议将他作为人质,用来牵制那些可能叛乱的前朝旧部。
吕少曦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发言,他的目光在众人身上一一扫过。他深知,每一个建议都有其利弊,而他的决定,将决定着前朝皇帝的命运,也将对新朝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这场激烈的讨论中,太和殿内的气氛愈发紧张。大臣们的声音此起彼伏,争论声、辩驳声交织在一起。阳光渐渐西斜,透过窗户洒在大臣们的身上,将他们的身影拉得长长的。
吕少曦看着这一切,心中暗自感慨。新朝的道路充满了挑战,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国家的兴衰荣辱。他必须在众多的建议中,找到那个最适合新朝发展的方向。
最终,吕少曦抬手示意大臣们安静下来。他缓缓说道:“今日大家的建议,朕都已铭记在心。此事关系重大,朕需与几位心腹大臣再深入商议。待有了定论,朕自会昭告天下。退朝吧。”
大臣们纷纷跪地行礼,然后有序地退出了太和殿。吕少曦望着大臣们离去的背影,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出一个最明智的决定,为新朝的稳定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又一次朝会结束后,吕少曦独坐于龙椅之上,望着空荡荡的大殿,心中对前朝皇帝的处置已然有了定数。他深知,前朝皇帝虽已落魄,但贸然处置不当,难免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动荡,倒不如以怀柔之策,既显新皇的大度,又能安稳局势。
于是,吕少曦招来负责府邸安置事务的官员,郑重吩咐道:“在京城内寻一座宽敞、幽静的府邸,要好生修缮布置,用作前朝皇帝的新居所。”官员领命而去,不敢有丝毫懈怠,动用诸多人力物力,在京城繁华地段寻得一座气派的府邸,精心修缮,更换陈旧的装饰,清扫庭院,布置家具,力求让这座府邸焕然一新。
同时,吕少曦又传下旨意,将前朝那些皇帝昔日的后宫妃嫔、宫女太监,一股脑儿送往前朝皇帝的新府邸。一时间,后宫中一片忙碌与嘈杂。妃嫔们有的暗自垂泪,感慨命运的无常;有的则默默收拾行囊,心中五味杂陈。宫女太监们也匆匆整理着自己的物品,跟随队伍前往新的居所。
一切准备妥当后,吕少曦再次召集大臣,在朝堂上宣布了自己的决定:“前朝皇帝大势已去,如今已掀不起风浪。朕念及他曾为一国之君,特封他为‘安乐王’,赐府邸一座,让他在京城安享余生。他昔日的后宫众人,也一并送与他,以保其生活起居有人照料。”
大臣们听后,纷纷跪地领旨。有的大臣暗自佩服新皇的宽宏大量,认为此举既能彰显新朝的气度,又能避免因处置前朝皇帝而引发的诸多麻烦;有的大臣虽心中略有疑虑,但见新皇主意已定,也不敢多言。
前朝皇帝被带出天牢时,神色憔悴,眼神中满是迷茫与失落。他被带到新府邸前,望着这座豪华却又象征着他失去自由的府邸,心中百感交集。那些曾经在他身边侍奉的妃嫔、宫女太监们,也陆续来到府邸。见到他的那一刻,众人纷纷跪地行礼,曾经的君臣之礼,如今却多了几分物是人非的凄凉。
走进府邸,前朝皇帝环顾四周,看着熟悉又陌生的场景,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曾经,他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掌控着天下人的生死大权;如今,却只能被困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度过余生。
在新府邸中,前朝皇帝过上了看似安逸的生活。妃嫔们陪伴在他身边,宫女太监们悉心照料他的饮食起居。但他心中却始终无法释怀,时常望着府邸的高墙发呆,回忆着往昔的峥嵘岁月。
而吕少曦,通过这一举措,成功地稳定了局势。百姓们听闻新皇对前朝皇帝的宽厚处置,纷纷称赞新皇的仁慈与大度,对新朝的认同感也愈发强烈。大臣们也对新皇的决策表示钦佩,更加坚定地辅佐新皇,为新朝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看似平静的京城中,新朝的根基却在悄然间愈发稳固,向着繁荣昌盛的未来稳步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