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已经见底,八月即将来到。
今天开始,村里已经有人家陆续开始收割稻谷了。
这也是老百姓一年当中最激动的日子,因为这关系到今年能不能过个肥年,明年能不能填饱肚子。
苏云希跟着苏老爷子到自家的水田查看稻谷结实得怎么样。
“哟,苏老爷子来了,你们家今年的稻谷不得了呀,你看那谷穗都被压得老弯了,你老种田还真是一把老手了。”
好听的话谁都爱听,苏老爷子也不例外,这不被夸了一下笑得眉不见眼的。
“啊哈哈,大壮,你家的也不差呀,今天已经开始收割了,看着比去年好了不少。”
那个被叫做大壮的汉子抬手擦了一把脸上的汗:
“今年是老天赏饭吃,看着是比去年要好些,就是不知道能多出来多少,能不能让家里人都顿饱饭。”
…
两人闲聊了几句,大壮继续割着稻谷,爷俩又继续查看其他地方的谷田。
苏家虽然有十亩水田,不过并不是所有水田都集中在一个地方。
两人把家里的水田都看了一遍,稻谷基本都已经结实了,可以开始收割了。
“爷爷,今年的产量应该会提高不少。”
苏云希虽然不是太懂农务,但是她对比了一下自家的谷穗和别家的谷穗,自家的谷穗不仅要长一些,而且谷粒也要大一些,看来灵泉水的功劳不小。
“这还是多亏了云希你呀,以后呀咱们家不会再饿肚子了。”
爷孙俩回到家,跟家里人都说了田里的情况。
“明天咱们家也可以开始收割了,今天就把草席子拿出来看看,有没有哪里破损需要修补的,早做准备。”
古代的地面不比现代都是水泥做的地面,地上都是凹凸不平的,所以农家人都会编织一块大大的薄席子,就是为晒稻谷做准备。
因为这几天店铺都是关门,再是到了农忙时节,苏云希也让家里几个帮工要是需要回家帮忙的可以给她们放几天假,等稻谷收完再来。
不过没一个人愿意,这里做一天可是有十五文钱呢,收稻谷反正少一个人,也最多是晚两天的事,她们要是少做一天可就少了十五文的收入呢,太不划算了。
苏云希见她们都不肯也没多说什么。
第二天一大早,艳阳高照,是个大晴天。
除了苏云希娘俩加苏青宇,其他人都下田了,包括新来的三个少年。
一路上都有好奇的村民问苏家人,怎么多了三个孩子,苏家人都是说是他们家买来的。
当然也有好奇的人问干嘛买三个孩子,这种半大小子活做不了多少,又是最能吃的年纪,买来不划算。
苏家人都是笑笑不作答。
也有人阴阳苏家人,说是他们钱多烧的,就泥腿子一个,还学人家城里人买下人呢,还真当自己是少爷小姐呢。
说这种话的人基本也没敢当着苏家人面说,都是在背后说的。
不过也有人为了拉近和苏家的关系,悄悄找苏家人告状的,苏云希让苏青山记住这些人家。
以后这些人最好别求到她头上,不然就是自取其辱,她可不是什么大方的人。
苏云希估摸着时间开始做午饭了,收稻谷是最耗费体力的,不能饿肚子,油水也要足。
所以苏云希煮的干饭,下了足足十斤米,不过米太多,她技术又有点不到家,就导致焖米饭的锅底全是锅巴。
苏云希个人是不太喜欢吃锅巴的,难嚼。
“看来下次得让大哥做个甄子出来,用起来更方便些。”
随后苏云希拿了点之前晒的干笋出来,准备和五花肉一起熬。
婉娘和苏青宇也一个洗菜,一个烧火,一起帮忙。
随后苏云希又炒了个辣椒炒肉,炒了个空心菜,又煮了一锅消暑的绿豆汤。
娘三个也没先吃,想着到田里一家人一起吃。
苏云希娘三一人一个背篓,把饭菜用罐子装好,放在背篓里,苏青宇就负责背碗筷。
到了田间,家家户户正是休息吃午饭的时间。
苏云希也跟过路遇到的人打着招呼。
苏家的在这个位置是有差不多三亩多的田。
人多就是力量大,苏云希到的时候,三亩田已经全部收割好了,正在往布袋里装稻谷。
“爷爷奶奶,过来吃饭啦。”
“好嘞,马上就来,”
今天的苏家人格外兴奋,只因这差不多的三亩的田,收了将近15个麻袋袋,那可是能装一百斤的那种麻袋,就是一千五百斤呀。
这是一个多么让人激动的数字,今年的产量比往年足足多了四成,这是大丰收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