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城被厚重阴霾笼罩,压抑之感弥漫在每一寸空气里。巍峨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得近乎凝固,大臣们连大气都不敢出,生怕触怒高坐龙椅的帝王。
皇帝面色冷峻,手中奏折“啪”地摔在地上,怒声吼道:“匈奴再度犯境,边关十万火急!众爱卿可有退敌良策?”声音在空旷大殿回荡,满是不容置疑的威严。
大臣们纷纷低头,一时间鸦雀无声。许久,一位年迈大臣颤颤巍巍出列,声音带着苍老与无力:“陛下,匈奴势力强大,臣以为可先派使者求和,再从长计议。”
“求和?”皇帝怒目圆睁,“我堂堂大秦,怎能靠求和解决问题?朕要的是退敌之策!”
这时,秦御霄站了出来,拱手说道:“陛下,臣愿领兵出征,定当全力以赴,击退匈奴,保我大秦边境太平。”他声音笃定,眼神坚毅果敢。这些天家中妻妾纷争让他疲惫不堪,迫切想在战场上证明自己,也寻得内心安宁。
皇帝看向秦御霄,微微点头:“好,朕命你为先锋,三日后出征。”
下朝后,秦御霄心事重重回到家中。他深知此次出征危险重重,但保家卫国是他的责任。走进书房,见秦轩正在翻阅兵书。秦轩抬头,瞧见秦御霄满脸凝重,心里已猜出大概。
“朝堂上出事了?”秦轩放下手中的书,目光关切地问道。
秦御霄将匈奴犯境、自己请缨出征的事告诉了秦轩。秦轩听完,沉默片刻,缓缓开口:“御霄,此去危险,你万事都要小心。家里的事你别操心,我和你娘会处理好。”他眼神中满是担忧与不舍。
提及母亲,秦御霄心中一暖,可想到出征,又不免担心:“爹,我知道。只是苏瑶和婉娘……还有家里,我怕娘太操劳。”
“放心,你娘做事稳妥,有她帮衬,家里不会乱。”秦轩拍了拍秦御霄的肩膀。
秦御霄离开书房后,秦轩满心忧虑,在书房来回踱步。他不敢想象若儿子有个三长两短该如何承受。此时,顾盼走进书房,看到秦轩愁眉不展,轻声问:“还在担心御霄?”
秦轩叹了口气:“这一去生死难料,怎能不担心。”
顾盼走到秦轩身边,握住他的手:“咱们教出的儿子,肯定行。咱们能做的,就是守好这个家,让他没后顾之忧。”顾盼眼神坚定,给秦轩吃了颗定心丸。
与此同时,苏瑶和婉娘得知秦御霄出征的消息。苏瑶坐在房里,手抚着微微隆起的肚子,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也不知能不能平安。”曾经的甜蜜与如今的担忧在她心中交织。
婉娘来到苏瑶房里,轻声安慰:“姐姐,你别太担心,公子肯定会平安回来的。”婉娘心里也不安,但还是想给苏瑶力量。
苏瑶看了婉娘一眼,微微点头:“希望如此吧。”
三日后,秦府门前,秦御霄身披战甲,跨上战马。他回头看看苏瑶和婉娘,又看看秦轩和顾盼,心中百感交集:“爹,娘,苏瑶,婉娘,你们保重。”
“你一定要平安回来。”苏瑶忍不住喊道,泪水夺眶而出,快步上前拉住秦御霄的手。
“孩子,照顾好自己,家里有我们。”顾盼走上前,眼中含泪,却强装镇定。她轻轻为秦御霄整理了一下战甲的领口,手指微微颤抖,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多年的养育之恩,在这一刻都化为了深深的牵挂。
秦轩把一个锦囊递给秦御霄:“这是我和你娘给你准备的,里面有保命的东西,你收好。”锦囊里装着伤药、避毒丹,还有顾盼亲手做的平安符,一针一线都凝聚着母亲对儿子的爱。
秦御霄接过锦囊,放进怀里:“爹,娘,我走了。”说完,一挥马鞭,带领士兵向边关奔去。
望着秦御霄远去的背影,秦轩和顾盼久久伫立。顾盼轻声说:“咱们回去吧,把家守好。”
回到府中,顾盼便开始忙碌起来。她先去安慰苏瑶和婉娘,让她们宽心。又着手安排家中事务,将秦御霄的书房收拾得井井有条,把他爱看的书和常用的物件都整理好,想着等他回来,一切都还是熟悉的样子。她还亲自下厨,做了秦御霄最爱吃的点心,密封好收起来,盼着他凯旋时能第一时间尝到。
为了让苏瑶能安心养胎,顾盼每日都会陪她在花园里散步,一边走一边给她讲着秦御霄小时候的趣事,从他第一次学会走路,到第一次读书识字,桩桩件件,都饱含着为人母的骄傲与温柔 。苏瑶听着这些故事,脸上偶尔也会露出微笑,暂时忘却了对秦御霄的担忧。
顾盼还专门找来了城中有名的稳婆,提前向她请教各种孕期注意事项,并且按照稳婆的建议,为苏瑶准备了各种滋补的膳食。对于婉娘,顾盼也没有忽视。她知道婉娘初入家中,难免有些不适应,所以经常找她聊天,了解她的喜好和习惯,还亲自教她一些打理家务的技巧,让她逐渐融入这个家庭。婉娘心灵手巧,在顾盼的指导下,很快就掌握了不少持家之道,对顾盼也越发敬重。
秦御霄率领军队一路疾驰向边关进发。夜晚,军队在野外扎营。秦御霄独自坐在营帐中,看着桌上秦轩和顾盼写的家书,信中满是父母的叮嘱与关爱。他拿起笔,给家中写回信:“爹,娘,我一切安好,你们勿念。苏瑶有孕在身,还望娘多费心照顾。婉娘初入家中,也请爹娘多多关照……”他写得很慢,每一个字都饱含对家人的深情。
在一次小规模的交锋中,秦御霄为了保护一名受伤的士兵,差点被匈奴的骑兵偷袭。千钧一发之际,他凭借着敏捷的身手和多年的武学功底,惊险躲过了致命一击。战斗结束后,他坐在营帐中,心有余悸地拿出顾盼给他的平安符,轻轻抚摸着,仿佛这样就能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力量 ,也更加坚定了他平安回家的信念。此后,无论战斗多么激烈,他都将平安符贴身携带。
另一边,秦轩四处打听边关消息,托了不少人脉,就为了能第一时间知晓秦御霄的情况。而顾盼则在家中把里里外外都操持得稳稳当当。她还会定期带着苏瑶和婉娘去寺庙祈福,虔诚地跪在佛像前,为秦御霄祈求平安,一跪就是很久,额头上都留下了浅浅的印记。每次祈福,顾盼都会默默念叨着,希望上天保佑秦御霄远离危险,早日平安归来。
边关战事愈发紧张。秦御霄带领士兵与匈奴展开多次激烈战斗。战场上喊杀声震天,鲜血染红大地。秦御霄身先士卒,冲锋在前,鼓舞着士兵士气。但匈奴骑兵机动性强,给秦军带来很大压力。一次战斗中,秦御霄不慎中箭,幸好伤势不重。他不顾伤痛,继续指挥战斗,调整战术,利用地形优势与匈奴周旋。
在养伤期间,秦御霄也没有闲着,他仔细研究着之前战斗的得失,在营帐中绘制地图,标记出匈奴军队的活动范围和可能的进攻路线。他还召集将领们开会,一起商讨新的作战计划,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深知,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士兵们的生死和战争的胜负,因此格外谨慎。
在秦府中,苏瑶的肚子越来越大,行动不便。顾盼每天都陪伴在她身边,为她准备营养丰富的膳食,陪她聊天解闷。婉娘也主动帮忙,照顾苏瑶的起居。三人在顾盼的调和下,关系逐渐融洽。苏瑶和婉娘一起为即将出生的孩子准备衣物和小物件,偶尔也会聊起秦御霄,分享着彼此对他的思念。
终于,一封战报传来,秦御霄带领秦军取得一场胜利,击退匈奴大规模进攻。秦轩、顾盼、苏瑶和婉娘看到战报后,喜极而泣。顾盼双手合十,默默感谢上苍:“谢天谢地,孩子平安,还打了胜仗。”但他们都知道,战争还未结束,危险依旧存在。
随着时间推移,战争进入僵持阶段。秦御霄在边关苦苦支撑,寻找匈奴弱点。秦轩在咸阳城为秦御霄战事四处奔走,争取物资和支援。他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与朝中大臣据理力争,为秦御霄的军队争取到了更多的粮草和精良武器。顾盼则把家中大小事务打理得妥妥帖帖,让秦御霄毫无后顾之忧。她不仅关心苏瑶和婉娘的生活,还亲自监督家中的财务收支,确保每一笔开支都合理。
在一次关键战役中,秦御霄发现匈奴粮草补给点,决定带领精锐部队趁夜突袭。夜晚月色朦胧,他带领士兵悄悄靠近。一声令下,士兵们发起猛烈攻击,匈奴军队措手不及,乱作一团。经过一番激战,成功烧毁匈奴粮草。这一胜利极大打击了匈奴士气,为秦军最终胜利奠定基础。
当这个消息传到咸阳城,秦府一片欢腾。顾盼激动地拉着苏瑶和婉娘的手:“御霄就要回来了,咱们得好好准备准备。”她开始计划着等秦御霄回来,要办一场热闹的接风宴,一家人好好团聚。还亲自去街市挑选布料,准备给秦御霄做一身新衣裳,迎接他凯旋。
她在街市上一家一家店铺地逛,仔细对比着每一匹布料的质地和颜色。看到有卖秦御霄喜欢的玉佩时,也毫不犹豫地买下来,想着等他回来送给他。回到家中,她又和苏瑶、婉娘一起商量接风宴的菜品,每一道都是秦御霄爱吃的。顾盼还让人把秦府内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张灯结彩,营造出喜庆的氛围 ,满心期待着秦御霄的归来。
在等待秦御霄归来的日子里,顾盼还亲自教导苏瑶如何教育孩子,分享着自己的育儿经验。她告诉苏瑶,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引导。她还为即将出生的孙子或孙女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本亲手抄写的启蒙读物,里面包含了诗词、典故和做人的道理。
而秦御霄在边关,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他并没有放松警惕。他深知匈奴不会善罢甘休,随时可能卷土重来。他继续带领士兵加固防线,训练新兵,同时密切关注着匈奴的动向。在闲暇之余,他会望着家乡的方向,思念着家人,想象着回家后的场景,心中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