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静娴没扭捏直接点了点头,“对,孙跃进跟我说让我做他对象,我现在还在观察他,若是真的不错,我就跟他在一块。”
丁熹眼睛瞪得滚圆,脸上写满了惊愕,“哇...他行动挺快啊。”
何静娴笑了笑,难得带了些羞涩,“我也没想到,他突然就跟我说了,还去县城里买了肉包子和糕点给我,糕点我那还留了些,回去给你尝尝。”
丁熹想了一路何静娴说的话,到了学校后就不再想这个事了,她和刘春妮一起将几个教室打扫干净,两人坐在老师办公室想着如何招生。
丁熹手撑着下巴:“我们得先写个招生稿子,让村里的人都知道我们要招生了。”
刘春妮点头,“一些想上学的肯定会来,但那种不想让孩子上学的就我们也得去说。”
“那我们今天就招生稿子和适合读小学的人家写出来,先去大队上广播一下,看看明天来报到的人有多少。”
两人一拍即合,丁熹写招生稿子,刘春妮列表格。
写完稿子,丁熹就带着去大队了,没一会大队的喇叭就传来了大队长刘国庆的声音。
“咳咳,各位社员请注意,各位社员请注意,大家先放下手中的活,听我说两句,大队上前两天商量,打算今年把村小学开起来,学校老师暂定两位,一位是今年年初来的知青,丁熹,丁知青,另一位是初中毕业但掌握了一部分高中知识的刘春妮同志,请各位家长带着家里适龄的孩子或者想要学习认字的孩子去学校办公室报名,报名时间截止到明天下午五点。”
“咳咳,我个人再说两句话,学习是有用的,大家不要心疼一年那几块钱,就断了孩子学习的路,认字啊,算数啊,在我们生活中都用的上,孩子还小正是可以抓起来的时候,大家都积极点。”
丁熹从大队上出来就和刘春妮在办公室里等着了,临近中午头,办公室才等来了第一位来报名的人。
另两人没想到的是,第一位来的竟是家里条件不怎么好的刘寡妇。
刘寡妇搓了搓手,“是在这里报名吧。”
丁熹站起来忙欢迎,“对,是在这里。”她将桌前的凳子挪开,“您来这边坐,登记一下学生信息。”
“诶,好。”她坐在凳子上,从口袋里掏出来个小白手绢,“我是来给我儿子二蛋报名的,他今年七岁,可以上小学了吧。”
“当然可以。”刘春妮问了一些基本情况,丁熹在后面记,等把学生的信息登记完成后,刘寡妇问道:“这...学费一年多少啊。”
“一块五。”
刘寡妇咬了咬牙重重的的点头,“行。”
直到中午,便再也没人来了。
丁熹将笔合上,奇怪的问道:“怎么就一个人来报名了?再少也不能这么少吧。”
刘春妮:“或许是大家都在上工,我感觉下午上工前会来一些人,等咱们下午早点来。”
“行。”
中午,丁熹在知青点吃了饭便往学校走,果然在门口已经有等着的人了,她开了门,将人请了进去,一一登记好,下午的时候又来了些,丁熹同刘春妮合计了下,来给孩子报名的大部分都是家里条件还不错的。
第二天来的人就更少了,零零散散时不时的就来几个,卡在五点的时候,办公室的门又被人打开了。
一个穿的破破烂烂的十几岁的大男孩站在门口,他局促的握住自己的衣角,视线在半空中乱飘,“那个...我想来报名...我可以吗?”
男孩名叫黄天生,是跟着奶奶住在村养牛那边的草棚里的,因为祖辈上是地主,所以是最差的成份,其实往上数几辈子,整个青山村都是黄家的,那可是正儿八经的少爷,不过现在黄家那可是黑五类家庭,人人都可以吐一口唾沫的。
黄天生的父母也被斗死了,现在家里就只剩下缠了小脚行动不方便的奶奶和黄天生两个相依为命。
丁熹点头,“当然,谁都可以来报名上学的。”
黄天生舔了舔嘴唇,低头看了看自己露出脚趾头沾满黄泥的鞋子,家里现在只有他这么一个劳力,他每天都要拼命在地里刨食吃。
“老师...我就不进去了,我报名上学,再把学费交了。”
丁熹和刘春妮对视一眼,刘春妮直接起来把黄天生拉了进来,“地本来就是用来踩的,你咋还不舍得踩啊。”
她看了看他身上破破烂烂的衣服心里叹了口气,“天生,你来上学,你奶奶知道吧。”
黄天生点头,“知道,奶奶叫我来的,她说...我不能做个文盲。”
黄天生的奶奶在那时候也是个享福的大小姐,刘春妮听她妈说过,老人家是真真教导出来的大家闺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只是恐怕是前小半辈子把福都享完了,后面才会过的这么凄苦,送走了老伴,又送走了儿子儿媳,只剩下了个孙子。
他从口袋里掏出早已经整理好的皱皱巴巴的一叠钱,全是一分一分的,“老师...这是学费...我们什么时候上课?”
丁熹看着那厚厚的一沓被叠整齐的钱,心里一揪一揪的,“下个周一开课,到时候八点直接来上课。”
黄天生点头,随后站了起来,“那老师...我先走了。”
看着男孩瘦削的身体以及微微弯曲的后背,丁熹心里跟堵了块大石头一样呼吸不过来。
“会好的,日子会慢慢变好的。”刘春妮将钱整理好放了起来,“我们不会一直这样的。”
丁熹点头,“是的,只要活着就一定会有好事发生。”
两人看了看报名的人数,总共才不到三十个学生,青山村也算是个大村了,一共差不多一千户人家,家里有合适上小学的忽略统计就有二百多家,这报名上学的连个零头都够不上。
上学对于天天在山里跑的孩子们一点吸引力也没有,更何况七八岁的年纪已经是家里的壮劳力了,村里人也没有看出来读书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在家里割几筐猪草,去地里赚几个工分来的实在。
两人统计完人数,对着一些条件还可以的但也没来报名的家庭着重圈了起来,打算明天就挨家挨户的去劝,劝家长,让他们知道读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