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变幻的斗争舞台上,上一章所讲述的斗法之术,宛如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双方各展神通,在智谋与力量的较量中一决高下。当历经艰苦卓绝的对抗,终于在斗法中取得胜利,看似尘埃落定,实则不然。此时,敌人虽已遭受重创,但残余势力犹存,犹如隐藏在暗处的暗流,随时可能掀起新的波澜。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采用釜底抽薪之术,进而达成斩草除根的目的,就显得尤为关键。
先谈釜底抽薪。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消除敌人动能和造血能力,限制其活动范围,搞垮其经济的策略。回顾历史,诸多经典战例都深刻诠释了这一策略的精妙之处。以楚汉相争为例,刘邦在与项羽长期对峙的过程中,深知项羽军队勇猛,正面交锋难以轻易取胜。于是,刘邦一方面派遣军队骚扰项羽的粮草运输线,烧毁其粮草储备,这便是在消除项羽军队持续作战的动能。没了充足的粮草供应,士兵们饥肠辘辘,又何谈战斗力?另一方面,刘邦积极联络各方势力,从战略上对项羽进行包围,限制其活动范围。项羽原本可以纵横驰骋的区域逐渐被压缩,军队调动和物资补给都变得困难重重。同时,刘邦还大力发展自己的经济,稳定民生,通过与周边地区开展贸易等方式积累财富,而项羽统治下的地区却因战乱和经济封锁陷入困境,经济逐渐崩溃。如此一来,项羽军队的造血能力被极大削弱,即便他个人英勇无比,也难以扭转整个战局。
再看现代商业竞争领域,类似的例子也屡见不鲜。某新兴科技公司在与行业巨头竞争时,推出了一款极具创新性的产品,成功抢占了部分市场份额,让巨头公司感受到了威胁。巨头公司在斗法失利后,迅速采取釜底抽薪之策。一方面,利用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高薪挖走新兴公司的核心技术人才,这就如同切断了新兴公司的“造血干细胞”,使其产品研发的进度大幅减缓,失去了持续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巨头公司通过大规模的广告投放和价格战,挤压新兴公司的市场空间,限制其活动范围。新兴公司原本计划拓展的市场区域,因巨头公司的强势介入而难以立足。同时,巨头公司还联合供应商,对新兴公司进行原材料供应限制,提高原材料价格,使得新兴公司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经济陷入困境,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然而,仅仅做到釜底抽薪还不够,若想彻底消除隐患,还需进行斩草除根。这并非是简单的肉体消灭,而是从世界观、价值观、文化艺术领域彻底否定敌人存在的价值。
在古代,当一个国家征服另一个国家后,往往会推行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例如,古罗马帝国在扩张过程中,将罗马的法律、建筑风格、宗教信仰等传播到被征服地区。被征服地区的人民逐渐接受罗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原本的文化和传统在罗马文化的冲击下逐渐式微。曾经辉煌一时的迦太基文明,在罗马的征服过程中,不仅城市被摧毁,经济被破坏,其独特的文化艺术,如迦太基的宗教信仰、文学作品等,也遭到了系统性的否定和打压。随着时间的推移,迦太基文明几乎消失殆尽,只留下一些残垣断壁和历史记载供后人凭吊,这便是从文化和精神层面斩草除根的典型案例。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领域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某些西方国家试图通过文化输出,将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强加给其他国家。他们利用电影、音乐、互联网等文化载体,传播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观念,对其他国家的本土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在这种文化入侵下,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比如,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因年轻人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对其兴趣寥寥,面临失传的危险。而这些国家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大力弘扬本土文化,通过教育、文化活动等方式,强化本民族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抵御外来文化的不良影响,这其实也是一场文化层面的“反斩草除根”斗争。
在当今社会,东西方文化战争已达到了白热化。无数文化斗士都是想尽一切办法否定西方的历史承传,否定西方科学的权威性,否定其文明高度,甚至包括登月成就和各种价值观。现在更有一批斗士用中式英语帮助西方民众改造英语,并向其传达英语是垃圾语言的信息。
这时一批公知跳出来,提出: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交流,急忙否定“西方伪史论”。他们的论点潜藏着一个危险的预设:西方文明的价值体系、历史贡献与文化标准天然具备普世性与权威性,而对西方历史文化的批判则被简单归类为“极端思维”。这种逻辑将“理性”等同于对西方叙事的全盘接受。事实上,当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最大障碍,并非所谓的“文化斗士”,而是根深蒂固的西方霸权叙事对东方文明的有系统遮蔽与贬损。
是那些殖民者先动了对中华文明斩草除根的念头,现在还要怪我们反击了。下面举几个例子,详细说明这一过程。
近代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叙事垄断了人类文明的解释权,将古希腊罗马塑造成“唯一正统”,却对其他古文明的贡献选择性失明。中国秦汉时期“以法治国”“刑无等级”的实践,却沦为历史脚注。更讽刺的是,阿拉伯帝国百年“翻译运动”明明是中华文化,却被换皮包装成了古希腊典籍,为欧洲文艺复兴铺路。历史书写的权力,本质是文明话语权的争夺。当东方文明的历史贡献被系统性边缘化时,所谓“否定西方历史”的指控,不过是霸权对批判的本能恐惧。
西方将科学革命描绘为“天才的孤独觉醒”,却刻意掩盖知识的全球流动性与殖民掠夺的助推作用。牛顿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谦辞中,隐藏着这些“巨人”的真实身份:阿拉伯数学家翻译的代数学、中国《九章算术》的方程理论,明朝工匠带去的先进技术。
大航海时代西方殖民者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支撑了欧洲实验室的运转,黑奴种植园生产的棉花为工业革命提供原料。科学与殖民的共谋关系,使得西方科学史本质上是一部“吃人吸血的进步史”。今日批判西方科学叙事的独占性,并非否定科学成果,而是拒绝将科学剥离其血腥的原始积累语境,还原其为全人类共有的遗产。
西方通过殖民强权将自身文化标准塑造为“普世审美”,进而对东方文明实施改造。哥特式教堂的尖顶被视为“神圣崇高”,而中式的亭台楼阁和木屋的层檐却被归为“奇异的东方风情”;莎士比亚戏剧的“人性深度”被无限拔高,中国元杂剧《窦娥冤》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却被窄化为“民俗猎奇”。这种双标背后,是文化等级制的暴力。西方博物馆中陈列着从埃及、中国掠夺的文物,却以“保护人类共同遗产”之名剥夺原属国的解释权。当东方文化被迫以“他者”身份进入西方设定的评价体系时,“平等对话”早已沦为虚伪的修辞。
英语的全球霸权绝非“文化自然交流”的结果,而是殖民扩张与资本全球化的副产品。当“文明开化”成为传教士推广英语的借口,当“国际接轨”迫使发展中国家将英语设为精英教育门槛,语言早已成为文化殖民的工具。中式英语(如“long time no see”被主流词典收录)的本质,是被压迫者对霸权语言的戏谑性反抗。大量的英语词汇被中式语言模型改造,从而打破英语霸权,消除殖民文化。指责“文化斗士”否定英语,恰似要求被殖民者感恩殖民者赐予的“文明”。
将批判西方中心主义污名化为“极端思维”,实则是维护霸权叙事的障眼法。真正的文明对话,必须直面三组矛盾:西方“启蒙”理想与殖民暴行的矛盾、“普世价值”与文化多样性的矛盾、知识共享与资源掠夺的矛盾。
人类文明的未来,不在于对西方标准的妥协性“包容”,而在于彻底瓦解文化霸权,让所有文明在平等的废墟上重建对话的基石。
目前,中国在文化战争上已取得了初步胜利,文化斗士已经打破了西方霸权,还需要继续扩大成果,正是因为西方霸权亡我之心不死。
斗法胜利只是阶段性的成果,后续的釜底抽薪与斩草除根才是确保长治久安、彻底消除威胁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在历史的战争中,还是在现代的商业竞争、文化博弈中,这两种策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