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程志远站在阳台上,手里捏着一把新采的柳枝。四月初的风还带着凉意,柳枝却已经抽出嫩绿的新芽。他眯起眼睛,看着楼下小区花园里追逐打闹的孩子们,目光锁定在那个穿着蓝色外套的小身影上——那是他七岁的孙子程小宝。
\"老头子,东西都准备好了吗?\"老伴李淑芬从厨房探出头来,手上还沾着面粉。
程志远转身走进客厅,茶几上整齐地摆放着他这几天精心准备的物品:一叠黄纸、几串纸元宝、一包檀香,还有一盒太爷爷生前最爱吃的桃酥。\"就差买鲜花了,明天一早我去市场买。\"他拿起那盒桃酥,轻轻摩挲着包装盒,\"小宝肯定会喜欢听太爷爷的故事。\"
李淑芬擦了擦手,走过来整理那些祭品:\"你跟小宝说了要去扫墓的事了吗?\"
\"说了,上周给他讲太爷爷参加抗战的故事时,他就嚷嚷着要去看看太爷爷。\"程志远脸上浮现出笑容,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小家伙还问我太爷爷是不是真的会武术,我说当然,太爷爷当年可是用大刀砍过日本鬼子的。\"
门铃突然响起,程志远快步走去开门。门外站着儿子程建军一家三口,儿媳杨雪手里提着两袋水果,小宝一进门就扑向程志远:\"爷爷!我又学会了一首古诗,是杜牧的《清明》!\"
程志远高兴地抱起孙子:\"好孩子,背给爷爷听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小宝稚嫩的声音在客厅里回荡,程志远听得眼眶发热。他瞥见杨雪把水果放进厨房,然后拿出手机查看什么,眉头微蹙。
晚饭时,李淑芬端上热气腾腾的饺子,程志远特意把小宝安排在自己旁边。饭吃到一半,他清了清嗓子:\"建军啊,这周六是清明节,我打算带小宝去给他太爷爷扫墓。\"
餐桌上突然安静下来。程建军筷子停在半空,看向妻子。杨雪放下碗,语气平和却坚定:\"爸,这周六恐怕不行。我们提前一个多月就预约了国家博物馆的门票,有个重要展览只开放到这个周末。\"
程志远的笑容僵在脸上。他看向儿子,程建军低头扒饭,假装没注意到父亲的目光。
\"博物馆可以暑假再去嘛,\"程志远努力保持语调平稳,\"扫墓一年就一次。等暑假了,我和你妈带小宝出去玩都行。\"
杨雪放下筷子:\"这次展览是'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对话',小宝学校老师特别推荐的,暑假就撤展了。\"她转向小宝,\"对吧,宝贝?你不是一直想看那个会唱歌的陶俑吗?\"
小宝咬着筷子,眼睛在爷爷和妈妈之间来回转动,最后小声说:\"嗯...老师说那个展览特别好...\"
程志远感到一阵心绞痛。他看向老伴,李淑芬在桌下轻轻踢了踢他的脚,示意他别再说了。整顿饭剩下的时间里,程志远几乎没再说话,只是机械地咀嚼着食物,耳边是杨雪兴奋地向小宝描述博物馆里会看到什么。
送走儿子一家后,程志远站在阳台上,看着他们的车驶出小区。夜色中,车尾灯像两只红色的眼睛,渐行渐远。
\"别往心里去,\"李淑芬走过来,递给他一杯热茶,\"年轻人有他们的生活。\"
程志远接过茶杯,热气氤氲中,他的声音有些发抖:\"我不是非要勉强他们...只是,等我们走了,谁还会记得去给太爷爷扫墓?\"他指着客厅墙上那张泛黄的照片,照片里的老人穿着旧式长衫,目光坚毅,\"我爸当年为了掩护乡亲们转移,一个人引开日本兵,差点送命...这些事,难道就这么被忘了吗?\"
李淑芬叹了口气,轻轻拍着丈夫的背:\"别想太多,早点休息吧。\"
躺在床上,程志远辗转反侧。凌晨两点,他悄悄起身,来到书房,从书柜最底层取出一个铁盒。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枚生锈的子弹壳和几张发黄的信纸——那是太爷爷留下的唯一遗物。他抚摸着那些纸张,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第二天一早,程志远给儿子打了电话。电话那头,程建军的声音透着疲惫:\"爸,我知道您不高兴,但杨雪也是为了小宝的教育...\"
\"教育?\"程志远打断儿子,\"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就不是教育了?你太爷爷是抗日英雄,这些事难道不值得让小宝知道?\"
\"爸,时代不同了,\"程建军叹气,\"现在孩子们需要接触更广阔的世界。扫墓这种事,等小宝长大些再说也不迟。\"
\"长大?等他长大了,我们可能都不在了!\"程志远声音提高,\"你们年轻人总说忙,可一年365天,连一天都抽不出来吗?\"
电话那头沉默良久,最后程建军说:\"我再和杨雪商量商量。\"然后匆匆挂断了电话。
与此同时,杨雪正在家里整理家庭相册。她翻到一页空白处,发现夹着一张老照片。照片背面写着\"民国三十三年春,与战友摄于太行山\"。照片中,年轻的太爷爷站在中间,腰间别着一把大刀,神情坚毅。
\"妈妈,这是谁呀?\"小宝凑过来好奇地问。
\"这是你太爷爷,\"杨雪轻声回答,\"就是你爷爷常说的那位英雄。\"
小宝眼睛一亮:\"就是会武术的太爷爷吗?他真酷!\"
杨雪怔怔地看着照片,突然想起昨晚公公失落的表情。她拿出手机,搜索\"国家博物馆展览时间\",发现下午场还有余票。一个想法在她脑海中形成。
晚上,程志远家的门铃再次响起。开门的是杨雪和小宝,程建军加班还没回来。杨雪手里拿着那本相册:\"爸,我想和您商量个事。\"
程志远警惕地看着儿媳,做好了再次争辩的准备。然而杨雪接下来的话让他愣住了:\"我今天看了太爷爷的照片,很受触动。我在想,我们能不能上午去扫墓,下午再去博物馆?我刚查了,下午场还有票。\"
程志远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你是说真的?\"
杨雪点点头:\"小宝应该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而且,\"她顿了顿,\"我查了资料,太爷爷当年的事迹确实很了不起。\"
小宝蹦跳着抱住爷爷的腿:\"爷爷,我要听太爷爷打日本鬼子的故事!\"
程志远眼眶湿润,他蹲下身紧紧抱住孙子:\"好,好,爷爷给你讲...\"
周六清晨,天气出奇地好。程志远穿上了那件很少穿的深蓝色中山装,李淑芬则换上了素雅的灰色外套。程建军一家准时到达,杨雪甚至特意准备了一束白菊。
驱车前往郊外公墓的路上,程志远坐在副驾驶,不时通过后视镜看向后座的小宝。孩子今天格外安静,小手紧紧攥着妈妈给他准备的一张小卡片——上面是杨雪帮他写的\"给太爷爷的话\"。
\"到了。\"程建军停好车,众人沿着石板路向山上走去。春风拂面,带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程志远走在最前面,步伐比平时轻快许多。
太爷爷的墓位于半山腰,周围松柏环绕。程志远熟练地清理墓碑,李淑芬摆上祭品,杨雪则帮小宝整理衣领。当檀香的青烟袅袅升起时,程志远清了清嗓子:\"小宝,过来,给太爷爷磕个头。\"
小宝学着爷爷的样子,恭恭敬敬地跪下磕了三个头。起身后,他好奇地问:\"爷爷,太爷爷真的用大刀打过日本鬼子吗?\"
程志远点点头,指着墓碑上的照片:\"那是1943年,太爷爷带领村里的民兵小队,在青龙桥伏击了一支日军运输队...\"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回到了父亲讲述那些故事的年代。小宝听得入迷,连杨雪和程建军也不由自主地靠近倾听。
\"...最后,太爷爷一个人引开敌人,让乡亲们安全转移。这颗子弹,\"程志远从口袋里掏出那枚锈迹斑斑的弹壳,\"就是从那场战斗中留下的。\"
小宝小心翼翼地接过弹壳,眼睛睁得大大的:\"太爷爷真勇敢!\"
杨雪突然开口:\"爸,这些事您应该多跟我们讲讲。\"她看向丈夫,\"建军小时候您也常讲这些故事吗?\"
程建军摇摇头,有些惭愧:\"爸讲过,但我那时候总觉得是老生常谈...\"
程志远苦笑:\"现在年轻人不都这样吗?觉得老一套过时了。\"
\"不是的,\"杨雪认真地说,\"这些历史很珍贵。只是...或许我们需要用新的方式来传承。\"
祭扫完毕,一家人慢慢走下山。程志远牵着孙子的小手,心情比来时轻松许多。他突然想起什么,转向杨雪:\"下午的博物馆,还去吗?\"
杨雪看了看表:\"时间来得及,小宝很期待那个会唱歌的陶俑。\"
\"那好,\"程志远出人意料地说,\"我和你们一起去。\"
程建军和杨雪惊讶地对视一眼。程志远笑了笑:\"怎么,老头子就不能学点新东西了?丝绸之路也是历史啊。\"
回城的车上,小宝兴奋地问个不停:\"爷爷,博物馆里有木乃伊吗?有恐龙化石吗?\"程志远耐心地回答着,不时和李淑芬交换一个欣慰的眼神。
下午的国家博物馆人头攒动。杨雪轻车熟路地带着大家穿过人群,来到特展厅。当那个传说中的\"会唱歌的陶俑\"出现在眼前时,小宝激动得跳了起来。这是一件唐代彩绘陶俑,通过现代技术复原了它可能发出的乐声。
\"太神奇了!\"程志远戴上讲解器,惊讶地说,\"一千多年前的文物,现在还能'唱歌'。\"
杨雪微笑着解释:\"这是通过3d扫描和声学分析技术实现的。爸,您看,传统和现代并不冲突,反而可以互相成就。\"
程志远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看着孙子专注听讲解的侧脸,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化石,而是一条流动的河流,每一代人都会为它注入新的活力。
回家的路上,夕阳将天空染成橘红色。小宝已经在后座睡着了,手里还攥着太爷爷的那枚弹壳。程志远透过后视镜看着孙子平静的睡颜,轻声说:\"建军,明年清明,我们还一起去扫墓吧。\"
程建军从方向盘上腾出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一定去,爸。\"
杨雪转过头:\"爸,我有个想法。我们可以把太爷爷的故事做成一个小绘本,配上您讲的故事录音,这样小宝随时都能听到。\"
程志远的眼睛在暮色中闪闪发亮:\"好主意!我那里还有很多老照片...\"
车窗外,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这个清明节,对程家每个人来说,都有了新的意义。传统与现代,记忆与未来,在这一天达成了某种微妙的平衡。就像那枚穿越时空的弹壳,承载着过去的荣光,却由新一代的小手紧紧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