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趣谈:平人气象里的健康经
小岳:逗哏,负责讲解《平人气象论》原文、翻译及解释,通过幽默的方式展现对经典的理解。
老孙:捧哏,对小岳的讲解进行回应、质疑、调侃,推动相声情节发展。
第一幕:开场引入
小岳(满脸笑容,拱手):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啊!我是小岳,今儿个站在这儿,心里那叫一个美。旁边这位,重量级嘉宾,我的老搭档,老孙老师。
老孙(笑着拱手,微微点头示意):是我,又跟大伙见面啦,每次上台跟小岳搭档,我这心里也踏实。
小岳:老孙,最近我可一头扎进一门大学问里,简直像发现了新大陆。
老孙(眼睛一亮,好奇地凑近):哟,什么学问啊?快给我说道说道,我可得好好听听。
小岳:您知道《黄帝内经》吗?这可是中医的“宝典”,老祖宗智慧的结晶。
老孙:这我知道,在中医界那是响当当的,可有名了。
小岳:对喽!我最近就一头钻进这《黄帝内经》里的《平人气象论》啦,这里面全是关于脉象和健康的“神秘代码”,可有意思了。
老孙:是吗?那你可得详细给大伙讲讲,我也跟着长长见识,说不定以后还能给自己把把脉。
第二幕:讲解原文“平人脉象”
小岳:行嘞,那我先来一段原文,您可听好了。黄帝问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老孙(皱着眉头,挠挠头):这说的啥呀?跟听天书似的,一头雾水。
小岳:别着急呀,我给您翻译翻译,包您一听就懂。黄帝就问了,正常的人脉象是啥样的呢?岐伯就回答说,人一呼气,脉搏跳动两次,一吸气,脉搏也跳动两次。在一呼一吸之间,停顿的时候,脉搏又跳动一次,加起来一共五次,这就叫正常的人。正常的人就是没病的人。
老孙(恍然大悟,拍了下大腿):哦,原来是说正常脉象的次数啊。那这“闰以太息”是咋回事?这词儿听起来怪神秘的。
小岳:这“闰以太息”啊,就是说在正常呼吸之间,偶尔会有一次深呼吸,这时候脉搏就会多跳动一次。您看,就像您刚跑完八百米,累得气喘吁吁,大喘气的时候,心跳是不是就跟敲鼓似的加快,脉搏也跳得更欢实啦。
老孙(笑着点头,模仿跑步喘气的样子):嘿,这么一解释,还真明白了。那要是不符合这个次数呢?这脉象次数不对,是不是身体就出问题了?
小岳:您别急,这就说到啦。听好了啊,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
老孙:这又啥意思?这脉象次数少了,代表啥呀?
小岳:就是说啊,人一呼气,脉搏只跳动一次,一吸气,脉搏也只跳动一次,这就是气虚的表现。您想想,就像那车没油了,发动机都快打不着火,跑起来自然没劲儿,人的气不足,脉搏跳动也跟泄了气的皮球似的没力气。
老孙(打趣,模仿没力气的样子):哟,你这比喻还挺形象。那要是跳得太快呢?脉搏跳得跟敲锣打鼓似的,又咋说?
小岳: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
老孙(瞪大了眼睛,惊讶地看着小岳):这更复杂了,你快讲讲,这又是啥门道。
小岳:别急别急。意思就是说,人一呼气,脉搏跳动三次,一吸气,脉搏也跳动三次,而且还很躁急。这时候呢,如果尺部皮肤发热,那就是得了温病;要是尺部皮肤不热,但是脉搏往来流利,像小鱼在水里欢快游动,那就是风病;要是脉搏涩滞,感觉像在泥沼里艰难前行,那就是痹病。
老孙(惊讶得合不拢嘴):就通过这脉搏和皮肤温度,能看出这么多病啊!这中医太神奇了,跟变魔术似的。
小岳:那可不,咱老祖宗的智慧,那是经过千百年验证的,厉害着呢!就这脉象里的学问,够咱们研究一辈子。
老孙: 这话说得没毛病。
第三幕:讲解原文“胃气与四季脉象”
小岳: (微笑着)那行,老孙,我就尽量说得更通俗些。咱们平常人的气息呀,其实都是从胃那里得来的。您想啊,胃就像是人体的一个大仓库,储存并提供着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和气力。所以说,胃对于我们可重要啦!
老孙: (皱着眉头,还是一脸疑惑)“就算这样,这胃和脉象之间到底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小岳: 这其中的道理可不简单呐!打个比方吧,人的正常脉象就好比一条平稳流淌的河流,而胃气则是这条河流的源头活水。要是脉象里缺少了胃气,那就如同河流失去了源头,变成一潭死水,这种情况在中医里叫做‘逆象’,是非常危险的,甚至可能会危及性命哟!
老孙:(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惊讶)哎呀妈呀,居然这么严重!那要如何才能判断出脉象中有没有胃气呢?这胃气在脉象上又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呢?
小岳: (清了清嗓子)这个嘛,让我慢慢讲给您听。比如说在春天的时候,如果脉象稍微带有一点弦象,同时又有胃气存在,这就属于正常的脉象;但如果弦象过多而胃气较少,那就有可能是肝脏出现了问题;倘若只有弦象却完全没有胃气,那可就糟糕透顶了,意味着病情已经相当危急,很可能会导致死亡哦!还有一种情况,如果脉象中有胃气并且伴有轻微的浮毛之象,那就说明可能会在秋天生病;要是浮毛之象特别明显,那就表示当下就已经生病了。另外呢,五脏的真气会散布到肝脏之中,因为肝脏主管着筋和膜的气机运行。
老孙: (连忙摆手,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着急)停停停!小岳,你说得还是有些复杂,能不能再简单点儿啊?我的脑子都快被这些绕晕啦!
小岳:好嘞,简单说就是春天的时候,脉象弦中带有冲和的胃气,这就是正常的脉象;要是弦脉多,胃气少,那就是肝脏有病;要是只有弦脉,没有胃气,那可就危险了,可能要命;要是有胃气,但是又兼见毛脉,那到秋天可能就会生病;要是毛脉太厉害,那当下就会生病。
老孙(瞪大了眼睛,满脸不可思议):这春天的脉象就这么多讲究啊!这一个季节的脉象,比我一年的工作计划还复杂。
小岳:那可不,每个季节的脉象和胃气都有说法。比如说夏天,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老孙(挠挠头,好奇地问):这夏天的“钩”脉又是啥样啊?这“钩”脉听起来挺奇怪的。
小岳:这“钩”脉啊,就像那鱼钩一样,有点弯曲。夏天的脉象,钩中带有冲和的胃气,就是正常的;要是钩多胃气少,那心脏就可能有问题;要是只有钩脉,没有胃气,那也是很危险的,心脏就像没了润滑油的机器,运转要出大问题。
老孙(感叹,竖起大拇指):这中医的脉象学问,还真是博大精深啊!感觉这里面的门道,比宇宙里的星星还多。
小岳:刚才咱说了春天和夏天脉象跟胃气的关系,其实啊,这四季的脉象和胃气都有紧密联系。再给您讲讲长夏的,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老孙(皱起眉,面露难色):这长夏又是啥时候?这段又是啥意思啊?
小岳:长夏呢,简单说就是夏秋之交那阵子。这句话是讲,长夏时节,脉象微软弱且带有胃气,这就是正常脉象。要是弱的感觉多,胃气少,那脾脏可能就有毛病了。要是脉象表现为“代”脉,还一点胃气都没有,那可就危险了。要是脉象软弱,还能察觉到类似冬天“石”脉的迹象,那可能到冬天就会生病。要是软弱得厉害,当下就可能生病。您瞧,这脾脏的状况,都在脉象里体现,因为脾脏是主管肌肉之气的。
老孙(一边听一边点头):好家伙,这一个季节就这么多讲究。那秋天和冬天呢?
小岳:秋天也不简单。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秋天正常脉象是微带“毛”脉,还得有胃气。“毛”脉多,胃气少,那肺可能出问题了。要是只有“毛”脉,没胃气,也很危险。要是脉象里有“毛”脉,还夹杂着类似春天的“弦”脉,那可能到春天就会生病。“弦”脉要是太明显,当下就可能发病。肺呢,位置高,负责运行人体的荣卫之气,调节阴阳平衡。
老孙(瞪大了眼睛,感慨道):这秋天的脉象也这么复杂,那冬天呢?
小岳:冬天同样有门道。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冬天正常脉象是微带“石”脉,且有胃气。“石”脉多,胃气少,肾脏可能有毛病。要是只有“石”脉,没胃气,那情况不妙。要是脉象里有“石”脉,还带着夏天“钩”脉的感觉,那夏天可能生病。“钩”脉要是太突出,当下就可能发病。肾在人体下焦,藏着骨髓之气。
老孙(长叹一口气):这四季的脉象和胃气,听得我眼花缭乱,不过确实太神奇了。
第四幕:讲解原文“病脉与诊断”
小岳:还有呢,您再听听这个。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病。
老孙(惊讶地张大嘴巴):这通过寸口脉还能知道身体哪儿疼啊?这也太神了吧,这寸口脉是装了个定位系统吗?
小岳:没错!这寸口脉啊,就是咱们手腕这儿的脉搏。如果寸口脉应指而短,那可能就会头痛;要是应指而长,可能脚脖子就疼;要是应指短促迫疾,有上无下,那肩膀后背可能就有毛病。您看,这脉象就像身体的“小秘书”,偷偷汇报身体的状况。
老孙(好奇,伸出自己的手腕):真有这么神奇?那这脉沉脉浮又代表啥呢?这沉和浮,我就搞不明白。
小岳: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
老孙(若有所思,点点头):哦,脉沉病在里面,脉浮病在外面,是这意思吧?这还挺好记的。
小岳:对喽,您学得还挺快。还有啊,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
老孙(笑着说,模仿把脉的样子):你这一说,感觉这寸口脉就像个身体探测器一样,啥毛病都能给探出来。
小岳:哈哈,差不多这意思。还有好多呢,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
老孙(眼睛一亮,兴奋地说):这新病久病也能从脉象看出来啊?这中医太牛了,这脉象简直就是个“时间机器”,能看出病的新旧。
小岳:那当然啦!您看,脉小弱而且涩滞,那就是病得时间长了,像那老房子,风吹雨打,到处是毛病;要是脉滑浮又急速,那就是刚得的病,像刚起的小火苗,还没烧起来。咱老祖宗这看病的方法,厉害吧!
老孙:厉害厉害,我算是服了。感觉这中医的脉象,比我解数学题还复杂,但是又特别有意思。
第五幕:互动调侃与结尾
老孙:小岳啊,你这研究得还真透彻。你是不是偷偷拜了哪个老中医为师,学了这一身本领?
小岳:那必须的,不过这《平人气象论》里的学问,我也就是学了个皮毛。这经典就像大海,我才舀了一瓢水。
老孙:就这皮毛,都够我们学半天的了。我感觉我这脑子都快被这些知识撑爆了。
小岳:所以说啊,咱老祖宗留下的这些经典,那可都是宝贝。咱们得多学习学习,说不定以后自己有点小毛病,通过这脉象还能知道个大概呢。到时候,咱也能给自己当半个医生。
老孙:哈哈,你这想法还挺妙。行,今天听你这么一讲,还真长知识了。感觉自己都快成半个中医专家了。
小岳:(拱手,脸上洋溢着笑容)得嘞,今天跟大伙分享了这《平人气象论》的一点小知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点乐趣,也让大家感受感受咱中医文化的魅力。谢谢大家,咱们下次再见!
(两人鞠躬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