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披红袍,头戴金花,锣鼓喧天,高头大马。
“老爷,你看…你看…那是咱们的儿子,你看呐,咱们儿子好威风啊……”
“是是是……”
“我儿才年仅十一,就已是三元及第的新科状元,果真是光宗耀祖啊。”
“儿子……儿子……晓儿……这里……看这里……爹娘在这里……”吕氏拼命甩着手帕。
杨晓晓朝双亲露出了个灿烂的笑容,抬手打了招呼。
百姓:“哇,你看那小状元,笑起来好可爱啊,要是再大些就好了。”
“唉唉,你看,那小状元在对我笑耶。”
“瞎说,明明是对我笑,还向我招手呢,可惜就是年龄小了点。”
“怕啥,年龄不是问题,身高不是距离。”
不过片刻时间,本还在暗自庆幸自己年纪尚小,可以躲过一场香包雨和榜下捉婿的杨晓晓,眨眼就被各种香气扑鼻的香包砸了个眼花缭乱。
杨晓晓:探花在后面唉喂?
榜眼:这小屁孩,简直不给人活路。
探花:难道是我这张脸长得还不如那小孩有吸引力?
“哈哈,你看,那小状元的表情,怎能如此可爱,好想带回家养啊。”
“嗤~美的你,能生出这么厉害的儿子,那祖上得积多大的福啊。”
*
“儿子,你就住这啊?”
“这院子是不是小了点啊?”
“儿子,咱们啥时候回去举办个庆功宴啊?也怪咱们路程遥远,不然此刻也该是筹备起来了才对,你几个姐姐这一时之间,也不能突然赶来。”
“爹娘,三日后宫里应当会举办闻喜宴,到时事了,咱们再回去吧?”
“也行,那你那官职?”
“无碍,到时说一声,晚些时候再去好了。”
“虽说状元,能即刻授职翰林院撰编。”
“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所以哪怕以状元之名已授职入了翰林,但也是需要接受其它经验丰富的翰林院成员教导,三年后,照样要和其它进士一般参加散馆考试,最终能不能保住原来的职位,还得看考试的成绩呢。”
“我儿说得没错,是这样。”
“那…若是回去太久,会不会影响儿子前途?”
“无碍的娘亲,儿子好不容易完成了父亲的心愿,自是需要回去告慰一番祖先的。”
“回头娘亲若是觉得儿子些院子小,在慢慢物色合适的院子好了。”
“行。”
夜晚,一道人影闪过。
“出来吧。”
“哈哈,恭喜恭喜……咱们的新科状元郎。”
“难怪本皇子,左请右请也请不到你这座大佛。”
“竟是如此……”
“皇子?”
“看来她没有猜错,好在未同他走得太近。”
“她可不想屁股还没坐稳,就莫名其妙的进了哪位皇子的阵营,成了某人争名夺利的棋子。”
“更深露重,皇子请回吧。”
“如此不给面,就不怕本皇子以后给你穿小鞋?让你再没有出头之日?”
“随意。”说着转身睡觉。
萧澈:…………
呵,真不知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还是单纯的瞧不上本皇子?
闻喜宴。
各方势力都对杨晓晓这位新晋状元关注良多,连大兴帝都忍不住试探了几句。
杨晓晓也把一个书呆子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要不是大兴帝看过他的文章,还真能被他外表所忽悠了。
不过却是打消了一部分人的关注,转头同其它学士推杯换盏。”
榜眼和探花二人身旁更是络绎不绝的官员。
好在杨晓晓还年幼,桌前也就一壶果水,且一上桌就只知吃喝,眼里完全装不下其它。
大兴帝见此,反而很是满意。
杨晓晓吃饱喝足,看着那些眼里,心里全是心眼子的人,很是不耐烦,于是在大兴帝一走,她也就溜了。
半月后,杨家举行庆功宴,来往的宾客络绎不绝,以前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来了。
“县太爷到访——!”
“哈哈哈……今日本官只是来参加令郎的庆功宴的,不必客气。”
“哦哦,好的,大人请进…请进。”
杨晓晓在县令慈爱的眼光中,讪笑的跑去小孩桌吃饭去了,大人的应酬就交给大人好了。
她不懂,不想懂。
“吕氏,你觉得我家莹儿如何?”
“啊?挺好的啊。”
“那……”
“娘……你过来一下。”
“哦,好的。”
“夫人,妾身过去看看那孩子,絮儿,你替娘招待一下县令夫人。”说着,行了行礼,便转身离开。
杨晓晓见此,狠狠的松了一口气,吓死人了,她才十一岁啊,是要弄啥?
于是,整场宴会,吕枝都没能从儿子的魔掌里空出时间来。
那些正打着主意的人,也就不了了之。
第二日,一家人在杨晓晓的催促下早早就准备好了行李。
“枝枝,你可要好好照顾好我外孙啊。”
“贤婿啊,晓儿还小,平日里可别给孩子太大压力了哈。”
“会的,父亲,您也要保重身体。”
“小弟,爹娘就交给你了,姐姐一有时间,就会去看你们的。”
“知道了。”
在外祖父和众姐姐的目送下,马车缓缓驶离了皓月县。
杨晓晓一家,并未带多少下人,也没有再买院子,还是住在那银杏树的小院子里。
三年后,杨晓晓在各方势力的关注下顺利的完成了学习阶段,且参加了散馆考试,成功保留住了现有职位。
且通过考试能成功留在翰林院的状元,无疑是经过层层选拔的佼佼者,状元的升迁之路也非同寻常,因为他们往往是被视为宰相的候选人的,只要不犯错,不出意外,进入中枢机构,只是时间问题。
而现在杨晓晓通过了考试,也就开始了接下来的升迁之路。
同时摆在她面前的还有两条路,第一:就在翰林院内部升迁。
但这虽然升迁快,但按照往年惯例,也有不少因为种种原因而长期不得升迁者。
第二:外部升迁机会。
这是大多数状元都会选择的路,因为翰林院虽为清贵之地,但升迁的机会相对较少,外放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杨晓晓也选择了外放,不为其他的,只因她不喜皇城的尔虞我诈,本就不喜约束,能躲多久是多久吧。
如今她已完成了原主和其父的心愿,更是光宗耀祖了,她并不想给自己身上增加太多负担。
接下来的时间,当然是能跑多远,跑多远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