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清晨带着西湖的水汽,林昭推开工作室的玻璃门,风铃发出清脆的声响。她放下包,顺手从信箱里取出几封信件——水电账单、古董拍卖目录,还有一张明信片。
明信片的背面是雨村的田园风光,正面只有寥寥几行字:
\"猫胖了。
——吴邪\"
林昭的指尖轻轻摩挲着纸面,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她将明信片别在工作台前的软木板上,旁边是一张青铜器纹样的素描。
\"叮咚——\"门铃响起。
\"林老师,您订的二氧化硅凝胶到了。\"快递小哥搬进来两个纸箱。
\"放那边就好。\"林昭指了指角落,顺手递过去一瓶矿泉水,\"辛苦了。\"
快递小哥道谢离开后,林昭拆开箱子开始整理材料。工作室里弥漫着松节油和茶叶混合的气息,阳光透过落地窗,在她专注的侧脸投下细碎的光斑。
手机震动起来,屏幕上显示\"黑瞎子\"三个字。
\"林小姐,听说你回杭州了?\"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惯常的戏谑。
\"嗯,上周回来的。\"林昭用肩膀夹着手机,手上继续调配修复剂,\"有事?\"
\"晚上有空吗?我发现一家不错的杭帮菜馆,东坡肉做得特别地道。\"
林昭手上的动作顿了顿:\"就我们两个?\"
\"怎么,怕我图谋不轨?\"黑瞎子笑出声,\"放心,就是单纯吃个饭。吴邪托我带了点东西给你。\"
\"好,地址发我。\"
挂断电话,林昭继续埋首工作。她正在修复一件宋代官窑瓷器的碎片,每一片都需要单独处理。专注时,左手腕上的疤痕会隐隐发烫,像是某种提醒。
傍晚六点,林昭推开餐馆的门。黑瞎子已经坐在靠窗的位置,墨镜换了一副新的,正在研究菜单。
\"新品龙井虾仁,要不要试试?\"他头也不抬地问。
林昭坐下,给自己倒了杯茶:\"吴邪让你带什么?\"
黑瞎子从脚边拿出一个竹编的盒子:\"雨村的笋干,胖子亲手晒的。\"
盒子里整齐码放着淡黄色的笋干,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最上面放着一枚铜钱,用红绳穿着。
\"这是......\"
\"平安钱。\"黑瞎子推了推墨镜,\"福建那边的习俗,保平安的。\"
林昭将铜钱放在掌心,金属的凉意透过皮肤传来。她突然注意到铜钱边缘刻着极小的字——\"长白\"。
\"张起灵给的?\"她轻声问。
黑瞎子笑而不语,正好服务员上菜,这个话题就此打住。
晚餐在闲聊中进行。黑瞎子讲了几个古董圈的笑话,林昭分享了最近的修复案例。两人默契地避开了所有关于青铜门、\"源\"和纹身的话题。
\"对了,\"结账时黑瞎子突然说,\"下周有个私人拍卖会,有几件西夏文物,你有兴趣吗?\"
林昭擦擦嘴:\"具体哪天?\"
\"周五晚上。\"黑瞎子递给她一张烫金请柬,\"据说有件青铜器,纹路很特别。\"
两人的目光在空中短暂相接,都读懂了对方的潜台词。
\"我会去的。\"林昭收起请柬。
走出餐馆,杭州的夜风带着桂花的甜香。黑瞎子拦了辆出租车,临上车前突然回头:
\"那枚铜钱,要贴身戴着。\"
林昭点点头,看着出租车远去。她站在路灯下,从包里取出铜钱,鬼使神差地戴在了脖子上。金属贴着锁骨,很快染上了体温。
回到家,林昭泡了杯茶,坐在工作台前。电脑屏幕亮着,是一封刚收到的邮件——国家文物局关于组建西南地区文物保护专家组的邀请函。
她点开附件,名单上赫然有\"吴邪\"的名字。鼠标往下滚动,在顾问一栏里,她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名字:
张起灵
窗外,一轮明月高悬。林昭摩挲着胸前的铜钱,打开抽屉取出母亲留下的笔记本。第一页上写着:
\"生活总会继续,就像青铜器上的锈迹,层层覆盖,却掩不住本质的光泽。\"
她翻开新的一页,开始记录今天的修复心得。台灯的光晕笼罩着她,在墙上投下一个专注的剪影。
风从半开的窗户溜进来,吹动了软木板上的明信片。雨村的田园风光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宁静,仿佛所有的惊涛骇浪都只是过眼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