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后,天下局势看似暂时平定,实则暗流涌动。张良,这位心怀复国之志的智者,毅然踏上了归韩之路,他的心中始终牵挂着韩国的命运,渴望辅佐韩王重振韩国雄风。
彼时,张良与刘邦在灞上一别,尽管刘邦对他的离去满心不舍,但也深知张良对韩国的深厚情感,只能无奈放行。张良一路奔波,风餐露宿,终于抵达了韩国境内。此时的韩国,在历经战乱后,国土疮痍,民生凋敝,早已不复当年的强盛。
然而,当张良踏入韩国都城时,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都城内一片死寂,街道上弥漫着一股衰败的气息,行人寥寥无几,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恐惧与绝望。他匆忙赶到王宫,只见宫门紧闭,一片萧瑟。
张良心急如焚,他用力叩门,许久,门缓缓打开一条缝,一位衣衫褴褛、神色慌张的仆从探出头来。
得知张良身份后,仆从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情,犹豫片刻,侧身让他进去。王宫内残败不堪,往日的辉煌不复存在。仆从带着张良,脚步匆匆地走向韩王的书房。一路上,张良心中的不安愈发强烈,一种难以言喻的预感笼罩着他。
推开书房的门,屋内弥漫着一股陈旧的气息。仆从走到书桌前,从一个隐秘的暗格里取出一封书信,双手颤抖着递给张良,声音带着哽咽:“先生,这是大王留给您的。大王他…… 他已被项羽的人……” 话说到一半,仆从泣不成声。
张良只觉天旋地转,满心的希望瞬间化为泡影。他强忍着内心的悲痛,四处寻找韩王的踪迹。最终,在韩王的书房中,他发现了一封遗书。遗书上的字迹歪歪扭扭,显然是韩王在极度虚弱与绝望的情况下匆匆写下的。
张良颤抖着双手,展开遗书,上面写道:“子房,吾深知你一心为韩,奈何天不遂人愿。项羽残暴,对我韩国步步紧逼,如今吾命不久矣。韩国复兴之重任,恐难再托付于你。乱世艰辛,你也做到尽善尽美,我既已身死,不必再为我操劳,不枉你我君臣一场……”
张良颤抖着双手,缓缓展开韩王的遗书。一字一句读罢,他的眼神中满是复杂的情绪,有对韩王逝去的悲痛,更有对韩国覆灭的无奈。最终,他只是重重地叹息一声,仿佛要将心中所有的不甘与哀伤都随着这口气吐出。
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往昔。曾经,韩国最大的敌人是大秦。那时的秦国,凭借强大的国力与虎狼之师,吞并六国,韩国首当其冲,惨遭灭国。国仇家恨,让张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刺杀秦始皇的道路。他精心谋划,四处奔走,寻得大力士相助,在博浪沙设伏。然而,命运弄人,刺杀行动功亏一篑,他不得不开始逃亡生涯。
直到遇见刘邦,他的人生轨迹再度改变。刘邦,这个出身草莽却有着非凡气魄的人,让张良看到了希望。自追随刘邦后,一路西进,他们的军队势如破竹,高歌猛进。刘邦身上仿佛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鼓舞着众人的士气。在与刘邦并肩作战的日子里,张良亲眼见证了他的领导才能与豁达胸怀,也愈发坚定了辅佐他的决心。
张良读罢韩王遗书,心中五味杂陈,长叹一声后,抬眼看向眼前瑟缩的仆从。他脑海中浮现出刘邦那豪爽大气的模样,心下一动,当即取出身上所带的全部钱财,递到仆从面前。仆从瞪大了眼睛,满是震惊与感激,扑通一声跪地,连声道谢。
张良扶起仆从,轻声说道:“不必如此,你且起来,与我讲讲韩王更多事吧。” 仆从定了定神,眼眶泛红,缓缓说道:“先生有所不知,韩王他…… 他是为了护您周全啊。项羽那恶贼,听闻先生辅佐了刘邦,又念及鸿门宴上先生救刘邦之事,便对韩王下了狠令,要韩王将先生的人头送过去。项羽想借此立威,让天下人知晓他的可怖,妄图以此破坏他人的忠诚。”
张良身躯一震,眼中满是难以置信。仆从继续哭诉:“韩王他哪能做出这般事,他敬重先生,视先生为韩国的希望。韩王深知自己无力与项羽抗衡,又不愿伤害先生半分,绝望之下,选择了自杀。他临终之际,还念叨着自己不配拥有先生这样的良臣,只盼先生能隐姓埋名,寻一处安宁之地,平淡度日。”
听到此处,张良只觉胸口一阵剧痛,眼眶瞬间湿润。他原以为韩王只是死于项羽的无端迫害,却没想到背后竟藏着如此深沉的情义。韩王以死相护,这份恩情重如泰山。他握紧了拳头,心中既有对项羽残暴的愤怒,又有对韩王忠义的感动。此刻,他的内心在剧烈挣扎,此前虽有追随刘邦成就大业的想法,但因韩国覆灭、韩王离世,信念有所动摇。可如今知晓韩王的真正死因,他不禁思索,若就此隐姓埋名,如何对得起韩王的牺牲?又怎能让项羽这般暴行继续肆虐?
张良听闻仆从这番血泪哭诉,心中的天平瞬间倾斜。原本摇摆不定的信念,此刻被熊熊燃起的怒火彻底灼烧,化作坚定不移的决心。他双眼圆睁,目光中寒芒毕露,紧握的双拳因用力而微微颤抖,怒声吼道:“项羽这等残暴之徒,如此践踏忠义,残害无辜,必杀之而后快!”
韩王以死明志,用生命守护自己,这份恩情如同重锤,狠狠撞击着张良的内心。往昔与韩王相处的点滴,那些为复国大业共同谋划的日夜,此刻如走马灯般在脑海中闪现。韩王的仁厚、贤明,与项羽的暴虐、残忍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望向韩王遗书的方向,仿佛看到韩王殷切的目光。“韩王,您以命相护,良定不负所托。此仇不报,誓不为人!项羽,我张良定要将你这恶贼拉下马,为天下苍生除此大害,也为您讨回公道!” 张良喃喃自语,声音低沉却透着决然。
想到这里,张良转身面向仆从,神色恢复了往昔的沉稳与睿智,“多谢你告知我这一切,往后若有难处,可前往刘邦军中寻我。” 说罢,他整理好衣衫,大步迈出书房。
此时,阳光穿透厚重的云层,洒在张良前行的道路上。他身姿挺拔,步伐坚定,心中已然勾勒出一幅与刘邦携手,共伐项羽的宏伟蓝图。曾经那个为复国而奔波的张良,如今怀揣着为韩王复仇、为天下除暴的使命,向着新的征程昂首迈进,势要让项羽为他的恶行付出惨痛代价 。
张良离开韩国都城后,一路上心思翻涌,谋划着如何给项羽致命一击。他深知项羽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的性格弱点,一个计策在心中逐渐成型。
回到暂居之地,张良立刻铺开竹简,研好墨汁,提笔蘸墨,开始书写给项羽的书信。他的笔触沉稳而流畅,字里行间却满是算计。在信中,张良极尽谦卑之态,言辞间对项羽的 “神威” 与 “霸业” 佩服得五体投地,仿佛自己已被项羽的强大彻底折服。
“项王英武,威霸天下,诸侯皆惧,四海咸服。良久仰威名,如今方知天下大势,唯项王可定乾坤。然近日良观天下局势,齐国田家对分封似有不满,蠢蠢欲动。田家势力盘根错节,若不早除,恐成项王霸业之患。以良之愚见,项王当挥师东进,讨伐齐国,以彰显天威,震慑四方。如此,天下诸侯必不敢再有二心,项王霸业可成矣。”
写罢,张良吹干墨迹,仔细将竹简卷好,装入特制的信囊,派心腹之人快马加鞭送往项羽营帐。
项羽收到书信时,正与麾下将领商议军事。他展开竹简,粗粗一扫,脸上先是闪过一丝狐疑,继而嘴角上扬,露出得意的笑容。“哼,这张良到底还是怕了本王。他说的倒也有理,那田家向来桀骜,对本王的分封怕是心有不甘。如今主动来投诚,还献上这等妙计,可见本王的威名已让天下人胆寒。”
帐中将领们纷纷附和,夸赞项羽威震四海,连张良这等智谋之士都不得不低头。项羽被众人捧得愈发飘飘然,当即决定,挥师东进攻打齐国。他心想,此番出征,定能如张良所言,轻松荡平齐国,进一步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同时也让天下人看看,忤逆他的下场是何等凄惨。
而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张良,得知项羽中计,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他深知,项羽这一去,必将陷入齐国的泥沼,无暇顾及其他,为刘邦的发展争取到宝贵的时间与空间。这第一步,已然成功,接下来,便是与刘邦携手,精心布局,一步步将项羽逼入绝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