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目光沿着地图上的路线,从京师一路延伸到各个重要城市,思绪也随之飘远。参海崴,这个曾经作为自己势力根基的地方,随着局势的变化,战略意义已然不同。如今京师在手,这里的各部门也该随之南迁,便于更好地掌控全局,发号施令。
想到这儿,慕辰大步走到办公桌前,坐下后迅速提起笔,在纸上奋笔疾书,一份份命令被他接连下达。首先是行政部门,他要求各部门主管立刻清点物资、整理文件,务必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迁移准备。人员安排、物资调配,每一个细节他都考虑得十分周全,力求做到有条不紊。
“通知财政部,南迁途中,务必保障资金安全,同时对各地区收缴上来的财物做好详细登记,合理规划后续用途,一分一毫都不能浪费,这些可都是血汗钱,要用在刀刃上。”慕辰对着进来取命令的副官说道。副官连忙点头,将命令记录下来,又匆匆离去。
紧接着,他又对军事部门下达指令:“第三军在京师站稳脚跟后,加强城防部署,防止残余势力反扑。同时,派遣侦察小队,对周边地区进行严密侦查,确保没有潜在威胁。另外,与文祥的第三军团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传达扩军指示,务必保证新兵招募工作顺利进行。”
在教育方面,慕辰也有着自己的考量。他深知,国家的未来在于教育,培养新一代人才刻不容缓。“告知教育部,南迁后,尽快在京师及周边地区恢复学校教学,修订教材,摒弃那些陈旧迂腐的内容,培养出有知识、有担当、有爱国情怀的青年才俊。”
经济建设同样不容忽视。慕辰思索片刻,继续写道:“工业部门要抓紧时间对京师及周边进行摸底调查,整合资源,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推动工业发展。农业部门则要指导百姓合理耕种新分土地,推广先进种植技术,保障粮食供应。”
命令一个接一个被下达,慕辰的脸上却没有丝毫疲惫之色,反而愈发精神抖擞。他深知,自己肩负着万千百姓的期望,这一路走来,虽然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但每一步都走得坚定有力。如今,站在这个新的起点上,他更要高瞻远瞩,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夜幕渐渐降临,窗外的月光洒进办公室,为慕辰的身影镀上一层银边。他终于停下手中的笔,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再次看向地图。此时的地图上,仿佛已经勾勒出了一个崭新国家的轮廓,百姓安居乐业,经济蓬勃发展,军事力量强大。
慕辰深吸一口气,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他知道,南迁之路或许不会一帆风顺,未来的日子里还会有更多的风雨等着他,但他无所畏惧。因为他坚信,只要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前进的步伐。待各部门南迁完成,新的征程也将正式开启,他将在紫禁城的那片土地上,书写属于自己,也属于这个国家的辉煌篇章。
随着南迁计划紧锣密鼓地推进,一系列棘手的难题接踵而至。其中,交通与通讯的畅通成为了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盛京至京师的铁路修建迫在眉睫,毕竟大量的物资、先进的设备都急需运输至京师,以满足新政权建设与发展的迫切需求。而有线电报线路的铺设同样刻不容缓,它是实现高效指挥、信息快速传递的重要保障。基于此,慕辰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先将核心力量南迁到盛京。盛京地理位置优越,在此不仅能够凭借初步搭建的有线电报网络,对各方局势进行实时把控,指挥全局,还能更好地统筹铁路与电报线路的建设工作。
然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需要巨量的人力投入。仅凭本仅有的奴隶参与建设远远不够。于是,慕辰将目光投向了周边地区。他果断下令,要求高丽李过一师和倭国高一功输送大量的徭役来参与此次意义重大的建设。
在倭国九州岛,局势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随着幕府无奈交出兵权,高一功迎来了新的使命——招募倭人组建倭国军团。这一举措旨在整合倭国当地的军事力量,使其能为慕辰的势力所用,同时也为后续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军事支持。
被任命为倭国军团军团长的是德川家茂。德川家茂在倭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与军事经验,尽管他的权力在此次变革中被重新定义,但能担任这一要职,也让他看到了在新秩序下延续家族地位的一线希望。
而参谋长一职则由李芳担任。李芳出身于三师团长,军事素养过硬,作战经验丰富,此次被特意调到倭国军团担任参谋长,肩负着把控军事战略方向、协调内部关系的重任。
此次招募的倭国军团士兵,主要来源于幕府的剩余士兵。这些士兵多年来接受军事训练,具备一定的军事技能。为了更好地掌控这支军队,所有军官暂时保留原有的幕府军官。不过,为了确保权力的制衡与信息的有效传递,在连级以上内层军官设置参谋或者参谋长一职。经过一番紧张的筹备与招募,这支倭国军团最终组建完成,共计兵马两万人。
盛京,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老城市,在慕辰一行人抵达之时,仿佛也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天空湛蓝如洗,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将整座城市映照得熠熠生辉。慕辰带着一家人,浩浩荡荡地踏入了这片土地,向着原第一军团司令部进发。
当他们的车队缓缓停驻在原第一军团司令部的大门前,众人纷纷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这座曾经作为清国入关前皇宫的建筑,气势恢宏,尽显皇家的威严与庄重。朱红色的大门高大巍峨,上面的铜钉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古朴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