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妹笑了笑,“你们放心,到了府城,找个客栈或是住的地方,让他们自己找门路去,你们走你们的商队,不敢耽误商队的事情。”
“一起走吧,路上也正好有个照应。”秦先生点点头。
“那要是能行,我这就去给我爹说说。”六妹兴奋了起来。
这几年,不少人家嫁闺女的时候都想要个头饰匣子,亦或者钱匣子,但六叔跟六子的手艺有限,打出来的类似匣子差强人意,他们又没有什么机会去其他地方看一看,学一学。
这样去府城的机会简直是千载难逢,所以六妹一说,六叔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下来,甚至觉得要带上满仓。
满仓是六叔的长孙,往后木匠这门手艺,少不得也要靠满仓支撑起来,再者说,带着孩子去长长见识,总是好事啊!
满粮也想去,但六叔拒绝了,一方面满粮还小,六叔担心走长途容易生病,再者满粮还没开始接触做木匠活,带着去了用处不大。
“你跟着秦先生好好读书,听到没有?往后哪怕你自己去府城也使得啊!”六叔摸着满粮的小脑瓜嘱咐道。
难得满粮乖乖点头,老实了下来。
梅子终于松口气,这两皮猴子,在杨家村都快占山为王了,再不正经找点事情做,他俩迟早还会闯祸。
隔天便是杨平顺去县城卖茶叶蛋,栗巧莺为了方便跟着去,也把婆婆梁文元拉上了骡车,“娘,咱俩一起去看看小芳。”
“你俩去,我自己一人去东市就行。”杨平顺笑呵呵点点头。
“行,这天越来越热了。”梁文元感慨道。
“热了才好,咱的西瓜才卖得更好!”杨平顺就差哈哈大笑了。
“爹,今年的甜瓜,咱们多留点行吗?去年大海带去镖局的几个,我都没吃够!”栗巧莺连忙道。
“行,往后你们从府城带回来的其他瓜,咱们都先吃个够!”杨平顺没二话,其实去年的甜瓜他也没吃够,哪怕没人说,他也会多留几个。
“对了,我还要去布坊买点碎布头,给双胞胎拼两件短打还有裤衩,大夏天的,他们穿衣裳太费了。”
“行,一早上的功夫呢,就算你挑布料都够用。”杨平顺点点头。
说着话就到了县城,三个人先去了胡家饭庄,采芳听着声音,就笑眯眯得迎了出来,“爹娘,嫂子也来了啊?”
采芳看到栗巧莺有些惊讶。
“我来,是有事情跟你商量。”栗巧莺上前挽住了采芳。
“芳儿,这几天的西瓜卖的怎么样吗?”杨平顺准备搬西瓜。
“挺好,这几天太热了,西瓜汁可受欢迎了。”采芳回头喊,“云升!出来搬西瓜了!”
“来,咱们一人两个,一趟搬完算了。”梁文元抱起了两个。
栗巧莺、采芳也没闲着,连忙一人抱了两个,杨平顺抱了两个,胡云升急吼吼冲了出来,也抱了两个大西瓜。
“哎呦,怎么还劳动亲家抱西瓜了?”胡百味擦着手也走了过来。
“就这几步路,不碍事。”几个人轻轻放好西瓜,胡大嫂已经端来了绿豆汤,“喝两口吧。”
梁文元笑着点点头,找了张桌子坐下来,“胡嫂子这几天生意可好?”
“挺好,这几天我们的凉面卖的最好,大部分人来都是一碗凉面,一碗西瓜汁。”胡大嫂笑眯眯地点点头。
“芳儿曾经还在家里倒腾过桃子汁、石榴汁、苹果汁呢!”梁文元看采芳跟栗巧莺已经说上了话,便把女子商队的事情说给胡大嫂听。
结果胡大嫂直接点头答应了,这反而让梁文元出乎意料,她本以为胡大嫂应该不太同意的,最起码不会这么痛快得答应。
胡大嫂看梁文元发愣,笑了起来,“亲家这是怕我不同意?想着来劝我?”
“啊……”梁文元还没反应过来。
“如果我跟他爹一直在胡家村种地,那可能真的不会同意。”胡大嫂还是笑呵呵得,“可跟着他爹做这么多年的生意,又开了这家饭庄,我要是敢不同意,那爷俩敢天天轮流给我当先生,一直念叨到我同意为止!”
梁文元终于回神,也笑了起来。
胡大嫂笑着摇摇头,“与其让他们给我上课,我再同意,倒不如我直接同意!这样都省心了。”
梁文元点点头,她有些佩服胡大嫂了。
看来还是要多出来走动,多长长见识,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收成再好,也没多少长进啊。
搞定了这些事情后,栗巧莺一身轻松,就美滋滋等着大海归家,带她去女子商队应征了。
可没把大海盼回家,倒是先盼来了宋千户。
这回宋千户倒是真的来公干的,他要选拔几个巡检,用来巡逻检查官道以及各路商队经常走的地方。
本来宋千户最看好大海,但大海出去走镖没在家,宋千户跟桃源县令打了招呼,凡是本县人士,学过武,认字均可前往县衙应征。
告示贴了,宋千户觉得还不够,带着敲锣的官差往各个村子都走了一圈,也算是提前了解下情况,但出乎宋千户意料的是,来应征的人寥寥无几。
这让宋千户有些不理解,连忙找了人打听情况,一问才知道,桃源县认字的人不多,学过千字文的人就更少了。
宋千户明白了过来,再考虑要不要把这条放宽呢?
“千户不可,告示上白纸黑字已经张贴公布,若是朝令夕改……”
宋千户点点头,“罢了,咱们再等等,有人来问,记得说一下,每个月有一两银子的俸禄。”
这法子好使,一两银子的俸禄传开,桃源县的县衙终于热闹了起来。
宋千户忙活了五六天,终于选出了三个人,其实他想给大海有个名额,在他看来拿着官府的俸禄,总比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走镖更好。
选拔巡检的事情,迅速得在各个村子传开了。
尤其杨家村,因为杨家村认字的人最多,那三个应征上的人,有两个就是杨家村的人。
“没想到啊,咱们村还有人能拿到官府的俸禄呢!”
“可不是啊,这下子咱们跟官府也能说得上话了吧?”
“跟官府说话干嘛?往后给孩子们说媳妇,嫁闺女,不就更顺利了吗?”
“说的是啊!”
不论是大娘婶子,还是大爷大叔,都对这次杨家村出了两个巡检振奋不已。
“嘁!要不是我年龄小,肯定也有我!”得禄不屑。
“肯定也有我!”得福附和道。
“得福啊,改明就带着你去县城医馆问问吧?眼下插秧也结束了,家里的活计不多,怎么样?”杨二田坐在门口,问得福。
“行啊,阿爷!”得福连连点头,他就等着这天呢!
“那就明天吧,趁热打铁。”秦先生说道。
全家都没意见。
双胞胎十三四,正是学本事的好时候,而且得福也念叨了很久,也该去问问了。
这年的夏天炎热异常,就连阴凉地都恨不得冒热气,杨家的西瓜、甜瓜迎来了大爆发。
西瓜甚至还出现了不够卖的情况,有时候到了县城,不到一个时辰西瓜就能卖得干干净净,哪怕甜瓜价高,多一个时辰也能全部卖完。
这让杨二田高兴不已,尤其杨平顺,恨不能把褶子笑出来!
但这一夏天,也让全家晒黑了三层,杨平顺简直黑的发亮,梁文元说晚上要是不点油灯,根本找不到人……
“瞧你家忙活的!”刘十一端着一碗毛豆来串门了。
“坐,切个甜瓜吃吧?”梁文元招呼着。
“行,我也沾光尝尝甜瓜。”刘十一点点头,吃了口甜瓜后,才道,“往前八月份,再来趟我家吧!”
“怎么?”
“是我二儿子,相中了广村的岳家闺女,八月份要去下聘了!”刘十一笑眯眯说道。
“这么快?”梁文元有些惊讶,“过年的时候不还没有消息呢吗?”
“哎,也是缘分,赶集的时候,正好那家闺女抢最后一块烙饼,我家那小子就惦记上了,托四婶打听了一下,两家情况倒是般配,就这么定下来吧!”
梁文元点点头,“你这利索劲,可真是痛快啊!”
“我啊,听了何莲叶的话,她说有她那惨痛经历在前,到底要让儿子自己去相看,往后好坏,也是儿子自己选的,省的因为这事跟儿子闹不愉快!”
刘十一笑了笑,“我大儿子不就是了?一开始不想要赵家,结果呢?去看了眼,那是死活要娶赵家闺女啊!”
“没错,到底是小两口自己过日子啊!”梁文元点点头。
“那就说定了啊,八月份。”刘十一用手比划了个八。
“行,肯定去。”梁文元笑了起来,“这回打算给新媳妇锈点什么?”
“跟老大一样,不偏不倚,一碗水端平!”刘十一说道,“我家那两个,跟你家情况不同,到底是年龄差得远,大海好歹会让一让,我家那两……”
刘十一摇摇头,从小打到大,但凡大人有点偏心,打的更狠!这往后两个儿媳了,总不能让儿媳看笑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