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封心里清楚,此刻面对徐庶,坦诚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毕竟,接下来的战事需要二人紧密合作,若不能取得徐庶的信任,一切谋划都将是空中楼阁。
因此,他毫不犹豫地直白说出了自己的困境:
“徐先生,实不相瞒,如今我在左将军身边,处境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
而后,刘封顿了顿,语气变得真诚,又接着说道:
“之前我便多亏徐先生帮忙,将我遇险的消息告知了关平兄长,这才让我在鹿门山上逃过一劫。
此事封感激于心,一直铭记。”
说着,刘封郑重地起身,恭恭敬敬地向徐庶行了一礼。
徐庶赶忙摆摆手,神色平静,仿佛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回答道:
“我将消息告诉关平将军只是顺手为之,并无他意,少将军莫要如此。”
徐庶不愿过多提及此事,似乎不想让刘封觉得自己是有意相助,更是表明不想卷入复杂的纷争之中。
刘封见徐庶并不承认,也不再纠缠此事,而是话锋一转,目光紧紧盯着徐庶,继续说道:
“徐先生,当初您投奔刘备,是因为听闻其仁德之名,但是如今的刘备是否与先生心中的明主一致呢?”
刘封此言一出,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在徐庶心中激起千层浪。
徐庶心中顿时一阵翻江倒海。
其实,他与刘备之间早就出现了难以言说的隔阂。
自从诸葛亮到来之后,刘备对他的态度明显发生了变化,不再像从前那般信任和倚重。
再加上刘封所言并非毫无道理,这让他心中不禁泛起层层波澜。
然而,徐庶自幼受母亲的教导,忠君的思想早已在心底根深蒂固。
这种从小培养的品质让他一时间无法轻易生出其他想法。
徐庶微微皱眉,眼神中闪过一丝纠结,开口道:
“少将军,您与左将军的事情,我不想过多参与。
当下最重要的,是应对夏侯惇的大军!”
徐庶刻意回避了刘封的问题,将话题引向了眼前迫在眉睫的战事,试图以此来转移自己内心的纠结。
刘封看着徐庶,心中明白,自己的话已经在徐庶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假以时日,或许会生根发芽。
但他也深知,今日若再继续劝说,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引起徐庶的反感。
于是,刘封也不再提及此事,而是顺着徐庶的话,表情变得严肃而专注,转而与他商讨应对夏侯惇大军的事情:
“徐先生所言极是,如今夏侯惇大军压境,我们确实得尽快想出应对之策。
我有一些想法,想与先生一同探讨探讨。”
刘封的眼神变得专注而坚定,仿佛刚刚的话题只是一个小插曲。
此刻的他已全身心投入到对即将到来的大战的谋划之中。
徐庶看了看刘封,似乎被他果决的性格所吸引,心中不禁对这个年轻人多了几分赞赏。
而后刘封、徐庶二人便在屋内热烈地探讨起关于出兵的各种事宜,从兵力部署到战术运用,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
数日后。
距离新野两百余里,有一处地势险要之地名曰博望坡。
此时,烈日高悬,干燥的热风席卷而过,仿佛要将世间万物的水分都蒸发殆尽。
一支大军正浩浩荡荡地从北方赶来。
滚滚黄尘伴随着大军的行进高高扬起,如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肆意翻滚。
这支军队士气鼎盛,士卒们个个身姿雄壮,步伐整齐有力,他们身上的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冰冷的金属光泽。
整支军队散发着一种久经沙场的肃杀之气。
那是一种历经无数战斗洗礼后所沉淀下来的威严,一看便是能征善战之师。
军队的最前方,高高飘扬着一杆大旗,上书 “夏侯” 二字,在风中猎猎作响。
不用说,这正是夏侯惇统帅的大军。
军队的最前面,是一员骑着黄骠马的武将。
此人身材魁梧,便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
他的面容刚毅,线条犹如刀刻一般,眼神中透着一股凌厉与自信。
只是他的左眼处却有一眼罩,更为他增添了几分狠厉与神秘的气息。
此人便是这支军队的统帅,曹操的宗族亲信将领 —— 夏侯惇!
此时的夏侯惇看起来志得意满。
他勒住缰绳,微微仰头,目光远眺,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志在必得的神情。
此前在夏侯惇的多次向曹操书信请示之下,曹操终于同意让他带兵攻打新野。
这对夏侯惇来说,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建功立业的机会,他怎能不兴奋,怎能不自信?
“文则,前方是何处?距新野还有多远?”
夏侯惇转头看向一旁的副将于禁,询问道。
站在夏侯惇身旁的于禁身穿厚重的铠甲,面容冷峻。
他目光敏锐地四处打量了一番,然后,用低沉的声音回答道:
“夏侯将军,前方应该便到博望坡了,再往前便是罗川口。
如果保持正常行军的话,应该再有两到三天就可以到新野了。”
夏侯惇满意地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
然后只见他大手一挥,豪情万丈地说道:
“既然如此,咱们全军加快行进速度,争取明日天黑之前,包围新野!”
夏侯惇信誓旦旦,仿佛新野城已然是他的囊中之物,任他予取予夺。
于禁闻言,眉毛微微一皱,眼神中闪过一丝忧虑。
他心中明白,如此急行军,虽能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但也可能让士兵们疲惫不堪,影响士气。
毕竟,长途跋涉之后,士兵们需要时间来调整状态,保持最佳的战斗能力。
然而,于禁也深知夏侯惇的脾气,他一旦做出决定,轻易不会更改。
劝阻的话到嘴边,于禁却并未多说什么,只是微微低下头默不作声。
而夏侯惇另一侧,一名面容儒雅的武将则忍不住开口道:
“夏侯将军,如此行军是否太过紧迫?
如果路上遇到刘备的军队,我军因急行军导致士气低下,又该如何?”
此人正是此行的另一员副将 —— 李典。
李典一向心思缜密,考虑问题周全,他深知战争中任何一个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因此他对夏侯惇的决策提出了质疑。
夏侯惇循声看去,发现劝阻自己的是李典,不禁撇了撇嘴,露出一丝不屑的神情。
在他看来,李典的担忧简直是杞人忧天。
旋即他反驳道:
“曼成此言差矣。此次我们统帅十万大军,那刘备龟缩新野,残兵败将不足一万,如何还敢在城外迎战?
我料想那刘备此时定然收缩兵力,准备在新野城内负隅顽抗,甚至有可能已经逃出新野了!哈哈哈!”
夏侯惇仰头大笑,笑声在空气中回荡,充满了自信与轻敌之意,仿佛刘备的军队在他眼中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
李典听了夏侯惇的话,心中暗暗担忧。
他心中暗道:
“刘备虽兵力薄弱,但麾下不乏能征善战之士,更有关羽、张飞两位万人敌坐镇。
刘备本人更是被司空所重视,此番面对刘备,夏侯惇怎能如此轻心大意?
一旦轻敌冒进,很有可能酿成大祸!”
然而,夏侯惇的态度如此坚决,李典也不好再多说什么。
毕竟夏侯惇才是这支军队的主帅,而且其又是曹操的宗族,在军中地位尊崇。
李典也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自己的担忧不会成真,这场战争能够顺利结束。
大军继续前行,一步一步走进了博望坡,扬起的尘土渐渐淹没了他们的身影。
而博望坡的风声中,隐约能听到兵刃甲胄的摩擦声。
一旁的密林中,一双明亮的眼睛,正在死死地盯着缓缓走进博望坡的夏侯惇大军。
那眼神中透着警惕与期待,仿佛在等待着一个绝佳的时机,给予敌人致命的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