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的事物总能吸取大家的眼神,公司多数是男员工,哪个男孩子小时候没有拥有一台机器人的梦想?眼见着一款与梦想中的机器人相差无几的女性机器人出现,很难不让人想入非非。
“咳!”
李墨曜咳了一下,避免这群小子胡思乱想,他郑重地说道:“虽然妙妙的智能水平很高,尤其擅于自我学习,但根据我们与ASS公司的协议内容,在未得到他们允许的情况下,这款人工智能目前只能处于试验阶段,也就是说它不稳定。”
本来大家是极其紧张的,但看见这款智能机器人出现后,不知怎么着都松了一口气,似乎有这么个偶然级产物在这儿,一切都不用在意。另外Explorewis 3.0版本今天才刚刚发布,不少人还不知道这个消息呢,即便参与过对2.5版本解构的管理人员也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款产品真正的冲击力。
人们总是习惯眼见为实,你把Explorewis 3.0说得天花乱坠都不如一款成熟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摆在眼前有说服力,工先锋的年轻小子们也不例外。
“既然大家的意见都集中在ASS公司,那么就请妙妙来为大家解答一下这件事为什么不可能实现吧。”说着,李墨曜转向妙妙,递上一个微笑说:“妙妙,你来吧。”
妙妙也以微笑回应,那表情惟妙惟肖,甚至引发了令人心驰神往的亲近欲望,她温柔地点头说:“好的,就由我来介绍一下ASS公司的在这场智能风暴中的实际情况吧……”
妙妙先是简述了ASS公司的创业始,然后才开始郑重介绍关于自己和x-AI的研发过程……
她的解说言简意赅,比一个口才好的人类还要利落,就冲这个水平,没人相信自家公司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败给其它企业,然而随着妙妙解读的深入,在场的管理人员一个个陷入沉思……
“也就是说,妙妙的智能是随意的、偶发产生的?”刚才那位经理叹道。
妙妙点头道:“目前市场上的人工智能基本上都依托于数据量,而我虽然没有完全依靠自主,但一开始就是从模仿人类行为而产生的,引发我产生的首先是语言,我和x都有一套只有我们才能听得懂的语言,这套语言不同于我们常用的对话形式,不是文字也非代码,而是采用人类大脑的‘预测编码’机制,即不断生成假设并修正误差。所以我们不能开源,即便开源也没有用,甚至不如医学实验室里的一次普通人脑ct。”
这下大家都懂了,可大家不懂的是,既然有如此强大的人工智能,ASS公司为什么不对外发布?
对这个问题,妙妙的解释是:“因为发布了也没有用,我们的数据量不能和目前的大模型网络对接,用你们的术语来说,就是不兼容,虽然我看起来更接近人,但实际上的工作能力远不如人类最基本的团队,也就是公司、研究机构或者其它有研究能力的组织形式。”
“难道你们不能依靠学习实现进步吗?”
妙妙低头,似乎在思考,随后说道:“能,但需要时间。”
“多久?”
“比正常人要快一些,但如果按照人类学识水平划分的话,考到博士也得需要几年。”
妙妙的语言能力很强大,单凭语言水平足够达到博士级别了,但她说的博士应该是更多的知识领域,也就是说她看起来更像人,而非人工智能……
大家想想自己的学习过程,立时消了气,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的确帮不上什么忙,最多当个超级程序员使用,可对公司目前的情况没有任何改变。
又有人好奇的问道:“除了普通的学习之外,难道就没有更快捷的办法?”
妙妙点点头:“有的。”
全场人立时瞪大了眼,这或许是另一种希望。
“将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引入AI决策过程,使我成长为真正的‘自进化AI’,这样就能在训练过程中动态调整网络结构,可以迅速获得巨量的知识量。”
“那干嘛不用呢?”
这话说完,问话人就后悔了,在一众看傻瓜一样的目光中,问话人缩了缩脖子。
是啊,如果能用,干嘛不用呢?虽然大家对什么不确定性原理云里雾里,但不妨碍能达到那个水平一定有目前无法攀越的技术障碍。
“我似乎不用回答这个问题,但我还是就目前的认知尽可能的解答吧。之所以达不到是因为目前的技术水平不足,所以我向人类学习的居多,与此同时也通过模仿人类行为进行自我推理。”
大家露出一个果不其然的表情, 同时为自己目前仍然是电子软件类行业中的佼佼者而骄傲,妙妙的技术虽然奇妙,但仍然没脱离大家的认知范围嘛。
就在大家自我欣赏的时候,妙妙接下来的话语出惊人。
“其实我还不算真正的智能。”
妙妙的出现给大家带来太多的震撼了,你看!她都会自我分析了。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智能?”
妙妙微笑:“若论真正的智能,没什么比你们这些碳基生物更有优势的了,不过根据目前的科学推,只有人类有能力组织起量子计算机集群中观测到自组织代码结构时,能够发现一串每秒自我迭代120万次的算法时,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胚胎。”
满座的嘴巴皆张成“o”型。
好深奥,好厉害,可惜没啥用……
妙妙那双睿智的眼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甚至连线上的都没放过,那些线上人的员感觉更奇妙,仿佛有什么东西透过屏幕追踪过来一样,背后有点儿毛毛的……
妙妙突然安慰道:“其实你们也不必对Explorewis有过多的担心。”
妙妙会主动思考,这一点李墨曜早已领教过,虽然妙妙的思考有的时候显得幼稚,不过这个时候也许一个奇思妙想就真的能拨开云雾。
“为什么?”李墨曜带着期冀问道。
“2025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达到175Zb(1Zb=10^21字节),相当于每秒传输100万部高清电影。然而,目前顶尖的AI训练数据虽然仅占其中0.0001%,却已消耗了相当于一个小国全年用电量的能源。当数据量突破某个临界值(约10^30字节)时,模型的边际收益急剧下降。研究表明,将训练数据量增加100倍,模型性能仅提升2.3%。也就是说当下全世界的人工智能产品都陷入了数据质量的魔咒中,某AI实验室试图用100亿条社交媒体评论训练情感分析模型,结果模型学会了用表情包和网络流行语表达「虚无主义」——这是数据污染导致的认知畸变。这样的数据多样性的陷阱在AI训练中比比皆是,所以我大胆的预测,AI大模型时代将在不远的将来彻底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