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燕上楼收拾衣服,准备一会儿洗了澡穿。
她一上楼,唐晓芸和唐晓兰就追上来问:“三妹,你刚说的都是真的嘛?真的只付了四千块钱?”
“当然是真的!所以你们放心吧,加油读书,就算亏了,下学期的学费也是有的。”
说完,唐晓燕从内衣里把余下的钱掏出来,给她们看。
“这里就有几千块了,存折里还有,放心吧,咱有钱,即便这次亏了,也没关系,你妹妹我财神转世,本事大着呢。”
“呸呸呸!”唐晓芸连呸了三下,“肯定不会亏!肯定大卖!”
“三妹,要我们帮忙不?”唐晓兰问。
“要啊,不过先不急,大姐,你快考试了,好好考,考完了再说。”
唐晓燕也不想骗她们,但是跟她们说了实话,她们肯定担心的睡不着。
奶奶和叔婶也一样,不仅睡不着,还要问东问西的。
……
卢美玉也悄悄的问唐建华:“你说三妹说的真的假的?真的只给了四千块的钱,拿了六千件货?”
“应该是真的吧,一件衣服,总不能几毛钱就能进到货吧,如果她付了全款,起码得几万吧,她能拿出几万来?”唐建华觉得唐晓燕说的应该是真的。
唐建华又补了一句:“不过钱应该是赚到了一些,要不然,她能坚持这么久,还敢玩这么大?”
“这倒也是,不过这丫头胆子好大啊,嘴巴就跟焊死了一样,问什么都不说,打哈哈。”
“问你有多少钱,你能说?”唐建华说道,“她这样才好,做生意,不容易吃亏,祸从口出啊,咱家三个小兔崽子有她一半的精,我都笑醒了。”
“你看吧,你哥以后绝对后悔!”
唐建华骂了句:“他没脑子,命倒是好。”
“那倒是,先是娶了李小英发家了,现在又有这么厉害的闺女,就是不晓得珍惜,三妹一身反骨,肯定没那老实会给他养老。”
……
李家村。
“回来了?顺利吗?”于爱兰问,“她没赊账吧?”
“没有。”说完,李旺财给了八百给于爱兰,“我留一百。”
于爱兰有些惊喜:“还真没赊账啊。”
“这丫头有钱的很,嘴巴就跟糊了水泥一样,密不透风,问什么都打哈哈,不说,你知道她这次进了多少货不?”
于爱兰顿时来了兴趣:“多少?”
“你猜。”
“你这么说,肯定就是进了很多。”于爱兰稍微想了一下,说,“上千件?”
“这才哪跟哪啊?放心大胆的猜!”
“不会是三四千件吧?”
李旺财用手指比划了一下:“起码这个数!”
于爱兰瞪大了眼睛,不可思议道:“五千件???”
“一共两车,具体多少件,我不知道,但是最低有这个数!这丫头谁都不信,防着所有人,进货价格数量,谁都不说,把我们支开,我听她那个表舅说,每天卖多少钱,他和唐龙都不知道,只有她自己知道。”
“这么聪明!”
“那可不!”
“但是进五千件,她要卖到什么时候去?生意有那么好吗?”
“那谁知道?不过赚钱是肯定赚钱了,要不然,她哪拿的出这么多钱?又哪里会这么大胆,进这么多货?”
“啧啧,这丫头不得了。”
“那可不,唐建国那没脑壳的玩意儿,不对这个女儿好一点,你看吧,有他后悔的!”
……
张小花看到儿子唐龙回来,十分惊讶!
“阿龙,你怎么回来了?”张小花说完,看着杨国强,“这是三妹那个表舅?”
杨国强:“大姐,你好,今晚要打扰了。”
唐龙:“三妹也回来了,这是杨叔,今晚在咱家睡一晚。”
“摊不摆了?”张小花问,“生意不好?”
“生意还行,三妹进了很多货回来,摆肯定要摆,但是……”唐龙现在也不知道唐晓燕到底有什么计划,他说,“明天应该摆。”
“你们吃饭没?”
“他们吃了,我还没吃,给我煮碗面吧。”唐龙跟老王车回来的,还没吃饭。
杨国强跟唐晓燕一块儿回来,在县城的时候,就吃了。
张小花:“行,我给你俩煮面。”
杨国强:“大姐,别煮我那份,我真吃了,在县城跟三妹就吃过了。。”
“真吃了?”
“真吃了,别煮我那份。”
“行吧,那就不煮你那份了,丽丽,丽丽。”张小花大声喊着,“给你哥煮碗面,加个荷包蛋。”
“哦。”隔壁房间的唐丽应了一声。
“厕所在哪儿?”杨国强问。
唐龙指了指:“屋后面。”
趁着杨国强去了茅房,张小花小声问唐龙:“三妹生意怎么样?”
“挺好的。”
“一天卖多少钱?”
“妈,您别问我,我什么都不知道,利润、进价、营业额,我们都不知道,三妹也不喜欢别人刨根问底,我们只负责保护她,卖货的时候给客人找找尺码,其他的什么都不知道,她不会让我们知道,我只能告诉您,我工资四百三一个月,月休三天,包住不包吃,吃饭都是她先垫钱,发工资的时候,再抵扣。”
张小花眼睛顿时一亮:“这么多?”
“是的,所以你别对外说,我上哪儿都找不到这么好的工作,以前在莞城,累死累活加班加点才三百一个月,好不容易干多了,算工资的时候,老板说别人只有三百,我不可能有五百,硬是扣了两百!
现在她给这么高工资,还轻松,我们都盼着她生意红火,我们才能跟着她一直干下去,所以你要保密。
她说了她不喜欢口风不紧的人,本来她那次去进货还叫了阿雄的,叮嘱了我们不要对外说,但是阿雄转头就告诉了他妈,我上次问她,要不要再叫阿雄,她没同意,说是阿雄口风不紧。”
张小花听着这话,连连点头:“我不会乱说,对外直说你们二百块钱一个月。”
“还有,明面上杨叔才是老板,知道吧?对外就这么说。”
“行了,明白了,我不会出去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