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二叔公的解释,林向安这才深刻体会,古代社会宗族给家族后人提供全方位的生存保障。
但相应也约束族人的行为,就是遵守族规。
难怪古代有人被逐出宗族,作为最严厉的惩罚。
在休息的这几天,林向安和赵泽每日卯时起来练功,然后练书法,等做完这些之后,才下田里帮忙,捡捡稻穗,偶尔停下来看人家割稻子。
割好的稻子摆放整整齐齐,方便脱粒的时候好拿。
脱粒要用到木质的打谷桶,非常的沉重。像一个方形木桶,使劲摔打便能脱粒。
之后就是晒干,家家户户都有平整的院子,很宽广,会清理平整干净。
在晴天的时候,将稻谷放在竹席上晒,时不时翻一翻。
差不多晒上一周,就能装在麻袋里了。
一亩水田,大概能产一石稻米,没有脱壳,估摸不会超过160斤,不过这已经算是高产了。
【备注:一石大米,脱壳的,大概是150-155斤左右。
石是容量单位,要知道物体的密度,才能算重量。
在我国50年代,好年成种水稻,一亩田能产200斤,这算高产了。】
在林向安的记忆里,高产的是杂交水稻,一般一亩能达到上千斤。
可惜不是相关专业,不会培养,早知道会穿越回古代,就学点农业技能了。
哎!
在观察收稻谷的时候,林向安遇到很多村里的小孩,他和赵泽有点心糕点,除了给家里的孩子吃,同时在村里遇到其他孩子,也会分享给他们。
于是在食物的诱惑下,林向安和赵泽成了村里孩子最欢迎的人。
小孩子们精神好,一起捡稻子、爬树、捉鱼,还到地里捉泥鳅,在村子里跑老跑去,各种疯玩。
倒是让林向安找回了不少童年记忆,偶尔这样也挺开心的。
从这些孩子口中,林向安套出了不少村子的信息。
比如,村里有42户人家,差不多三四百人,有六个大分支。
除了村长、二叔公外,还有四个族老。
说是以前有更多的族人和族田,但后来没有了,只留下他们这一脉。
小孩子知道的也不多,只是听大人闲聊记住了。
待的这段期间,林向安感觉村子整体很和谐,产量还可以,但赋税很重。
大周朝有两册制度,分为黄册和鱼鳞册。
黄册详细登记各户的籍贯、丁口、名、岁、事产情况,每隔十年必须重新核实编造。记录人口生死增减,财产的买卖以及产权的转移等,一一登录在册。
而鱼鳞图册,即土地登记册。
两册对赋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黄册重在徭役,鱼鳞图册重在田赋。
分夏秋两季缴纳,夏不过八月,秋不过次年二月。
基本上是夏征麦,秋征米。
大周朝初期规定:官田每亩税五升三合,民田三升三合,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没官田一斗二升。
【没官田:是指因为犯罪查抄等原因充公的官田。
1石=10斗,1斗=10升,1升=10合,1合=10勺,这是古代常用的计量单位。
这是借鉴大明朝初期定下的税收。】
江南各地区是全国税收重地,比明面上规定的税收要重很多,上面怎么收,老百姓也只能照办,完全没有申辩的权利。
在王家坞,王老爷子家的日子算是过得不错的,除了农活是吃米饭,大多平常都是稀饭和菜饼。
也就他们来了,带了一些吃的,这才吃的好一些。
这种情况下,林向安便试着跟王老爷子说他爹以后想开个养猪场,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位置,到时候得请人照顾之类的。
王老爷子咋一听,觉得不靠谱,说养猪需要大量吃食,而且还没得经验,同时要很多钱才行。
林向安就给老爷子解释,家里的豆腐生意情况,以及有亲人是养猪的,钱也是没问题的,就是却地方,一直没找到安全的地。
还说养猪的好处,王老爷子这才半疑半信。
没有当林向安的面说什么,结果后面出去就找他们这一支的族老提了此事,然后很快几位族老和村长都知道了。
这事几个人讨论,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没能达成一致。
不过就在离开村子的前一天,二叔公让王景辰来找林向安,让他过去一趟。
赵泽想跟着过去,被林向安给拦住了,既然单独叫人来喊他,肯定是有事,带着赵泽过去,反而不合适。
便让王和智陪他玩,看着他,不要让他乱跑。
......
结果到二叔公家里,才发现村长王长田也在。
林向安怔了一下,便礼貌地开口喊人,“田叔,二叔公。”
也没主动询问叫他来干什么,等两长辈开口。
“是我让景辰去喊你过来的,有点事想问问你。”
王长田仔细打量这孩子,隔了几个月,倒是有些不同,他和王鸿提过这事,然后王鸿说这孩子读书天赋很不错,晚辈中最有希望考科举的。
也是这点,让他倾向于,赞成在村子周边圈块地养猪。
只不过王四顺的话有多少可信度,就不好说了。
“听说四顺想要养猪,这是你林家的想法?”
林向安恍然大悟,原来是为这事来找他的,那天王老爷子一脸不相信,他还以为得慢慢来呢。
没想到王老爷子演技好,转头就说出去了。
“是的,我们一家商量过了,是有打算多养些猪,我家铺子每日剩余大量的豆渣,想着更好利用,而我小姨父是养猪的,有经验,银钱倒是好弄,就是地方一直没有找到。”
“我们家养猪到时候还要请人弄,猪粪也是很好的肥料,可以利用。相信很快就能找到的。”
村长听了这话,沉默了好一会,才开口说,“之后让你爹有空回来一趟。”
之后没有再说什么了,林向安明白这是让他爹来沟通。
这是一个好的信号呢!
第二天一早,赵家的马车就来村口了,这一次王老爷子终于看到了心心念念的马车,一脸兴奋。
王三平上马车前,王二雷还拉着他说话,让他有啥好事记得喊他。
于是在一群人的羡慕之中,离开了村子。
在村口还看到一起玩的小孩和他们告别,赵泽看到玩的小伙伴,便从车上把他娘重新送来的点心,分给了他们。
人就是这样,有些人一分别,就是一辈子都不会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