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一抹淡青,黎明的光芒刚刚触及青陵城的城墙。
书房内,谢寅川静静地坐在案前,手边是一盏清茶,袅袅茶香在空气中萦绕。他目光落在案上的文书,却迟迟没有翻动。
门外的寒风吹动了窗纸,发出微微颤音,仿佛为他带来记忆的回响。
谢寅川初入仕途时,不过是骁宁国礼部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典吏。他出身寒门,少年时便饱尝人间冷暖。为了获取功名,他埋头苦读十余年,终以一篇震惊朝堂的策论登上了仕途。那篇策论直言骁宁朝局中的弊病,言辞锐利,却并未赢得多少赞赏,反而遭到朝中权贵的排挤。
“谢寅川,你不过是一个小小典吏,也敢妄言朝政?这些道理,朝中大臣会不懂?不过是你初生牛犊不怕虎罢了!”这是他上任第一年听到最多的话。
谢寅川并不争辩。他每日伏案处理最琐碎的文书,偶尔还要忍受上官的训斥和同僚的嘲讽,但他从未气馁。在他看来,改变天下的机会,总会降临到有准备的人身上。
三年后,一场突如其来的边境贸易争端改变了他的命运。
骁宁国与黎耀国接壤的商贸线因税务调整发生冲突,导致两国的商队频繁发生摩擦,边境民怨四起。骁宁君上震怒,命礼部选派使者前往黎耀国进行谈判。礼部堂官们互相推诿,生怕一着不慎断送仕途。
就在这时,谢寅川主动请缨:“下官愿往!”
这一决定引发哗然。礼部尚书冷眼扫了他一眼:“谢寅川,你知道这差事若失败,你的仕途就此断绝,你可想清楚了?”
“下官思虑已定。”谢寅川拱手,语气平静而坚定,“若无人愿往,国难将如何解?此事我责无旁贷。”
尚书哼了一声,扔下一句“这可是你自己说的”,便让他整备出使。
谢寅川带着一支小小的使团,穿过边境山岭,历经千里奔波,终于抵达黎耀国都城。
他与黎耀国的第一次正式交锋是在礼部大堂。彼时的黎耀国礼部尚书对骁宁的使团并不友好,一见面便列举出骁宁的种种“恶行”,甚至暗示若不妥协,边境之战将不可避免。
谢寅川面对对方的咄咄逼人,却始终不卑不亢。
他冷静分析两国的地缘关系,用精准的数据反驳了对方的指控,最后以一句“民生乃国之根本,兵戈虽强,岂可丧根本?”成功让对方哑口无言。
这一场谈判,虽然未能彻底解决问题,却让黎耀国朝堂记住了这个年轻的骁宁使者。
就在谈判陷入僵局时,谢寅川遇见了黎正庭。
黎正庭当时是黎耀国兵部侍郎,刚从塞北凯旋归来。他的名声威震边疆,然而与他的威严外表不同,这位武将的言辞却出奇的温和。他出现在一次朝宴上,身着深色朝服,随意而洒脱,与那些拘谨的文官截然不同。
“谢大人初来乍到,可还习惯?”黎正庭举杯敬他,声音中透着些许探询。
谢寅川微微一怔,随即笑道:“习惯倒是谈不上,不过谢某初见黎侍郎,便知传言不虚。”
“哦?什么传言?”
“传闻黎侍郎英姿卓绝,战场如猛虎,私下却如春风。”谢寅川目光坦然,话语中带着几分试探,“今日一见,倒是觉得风与虎都不尽其意。”
黎正庭哈哈一笑,端起酒杯轻轻碰了碰谢寅川的:“谢大人,这样的夸奖,让我都不好意思了。不过,你的谈判之策,我也有所耳闻,敢直面边境问题的骁宁使者,可不多见。”
两人虽是初见,却似乎一拍即合,越聊越投机。
两人真正结下深厚的友谊,是一次突如其来的山林危机。
谢寅川在返回骁宁国的途中,遇到了一伙边境流匪的伏击。他的随行护卫寡不敌众,眼看大势不妙,就在这时,一队黎耀国骑兵从林间冲出,将流匪杀得四散奔逃。
为首之人正是黎正庭。
战斗结束后,黎正庭走下战马,朝谢寅川露出一个带血的笑容:“谢大人,我还以为你早就安全回国了,没想到还能在这里遇见。”
谢寅川心中一震,连忙拱手:“黎侍郎救命之恩,谢某铭记于心!”
“谢大人不必多礼。”黎正庭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中多了几分认真,“你来黎耀的日子里,我看到了你的能力。比起感谢,不如我们一起做些更大的事。”
此后几日,黎正庭护送谢寅川返回边境。在路途中,两人日夜长谈,从两国的边境局势聊到民生问题,从战场策略聊到治国之道。
黎正庭问:“谢大人,你觉得边境的问题,该如何彻底解决?”
谢寅川思索片刻,答道:“黎侍郎,边境问题的根本不在商贸,而在民心。若两国百姓能互通有无,消除敌意,即便没有官府的命令,他们也不会轻易挑起冲突。”
黎正庭闻言点头:“果然,我与你想到一块了。这些年,我带兵守边,不知斩杀多少敌军,可杀敌易,护民难。谢大人,你的才华,或许能弥补我的不足。”
谢寅川摇头轻叹:“黎侍郎太抬举我了。若能真正做到你我所想,那便需要两国上下同心,恐非一朝一夕之功。”
“那便一步步来。”黎正庭握紧缰绳,语气坚定,“我愿与你共勉。”
回到骁宁国后,谢寅川收到了一封来自黎正庭的亲笔书信。信中寥寥数语,却表达了深深的惋惜和敬意:“山河远隔,难与君长谈。盼来日再会,共商天下大计。”
谢寅川看着信,心中生出万千感慨。
他回信时,只写了两个字:“山河。”
这两个字,承载了两人对未来的无限期待。
此后,谢寅川逐渐听闻关于黎耀国的种种变故。
黎耀国先皇驾崩,太子年幼,权臣趁机夺权,朝堂动荡不安。
紧接着,黎正庭以雷霆手段整肃朝堂,驱逐异己,甚至血洗几大世家,直接掌控了大权,成为摄政王。
一时间,黎正庭被传为心狠手辣、阴谋诡计的化身。外界谣言四起,说他是一介乱臣贼子,借辅佐幼帝之名,行篡国夺权之实。甚至有传言,他修书给骁宁国,意图挑起两国战事,以巩固自身权位。
这些传闻让谢寅川听得心惊,尤其是黎正庭的种种举动,与两人当初谈论的“仁政济世”相去甚远。
有一次,他独自端坐书房,手中紧攥着黎正庭早年的书信,那几个“盼来日再会,共商天下大计”的字眼此刻如一根刺,扎在心头。
“山河难渡,人心更难测……”他低声喃喃,目光沉静中透着几分落寞。
可不管如何,他始终不愿轻信那些传闻。他总觉得,黎正庭是那个会为百姓福祉奔走的男子,而不是谣言中那般不择手段的奸佞之人。
直到十年前的那夜,命运让两人再度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