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以目前的情况来说,想要对产业进行升级,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技术储备不足。”
就在吕布发飙的时候,宋瑜正在跟刘平诉苦。
“您说的那个工厂模式,吾等也研究了。从生产上来说,的确是非常有效。但这里面有几个问题。”
宋瑜说着话,看了一眼张松:“工部和户部研究了一下,兴建工厂,培养熟练工人这件事可以做,但不能大规模的推广。”
“第一个问题是,原材料供应。”
“如果建工厂的话,那以工厂的生产效率,目前的原材料供应量肯定出问题的。每年的原材料产量只够工厂开工半年的。”
“第二个问题,像是丝绸、琉璃这种的,价格都比较高,就算生产出来了,也很难卖出去,其实没必要。就目前的产量来说,足够支撑吾等的财政。”
“第三个问题,就是技术储备的问题.....”
刘平这个时候打断了宋瑜,道:“你的意思某也明白。”
说白了,眼下刘平想要搞工厂,能搞吗?其实是可以的。就算没有设备和技术的支持,但只要形成规模化生产,那么成本也是会被拉低的。
而且现在刘备集团的技术储备,并不像宋瑜说的那样,支撑不起来。至少纺织业上,是可以支撑的。
新式纺织机加上蒸汽机再加上一个熟练的女工。
这生产效率直接就拔起来了。
不过原材料供应的确是个问题,毕竟眼下耕地还是以种粮食为主。就算有规划经济作物,但也不会太多。
还有就是,一旦进入工厂模式。按照现在的消费力来说,产能过剩是会必然出现的。
在东汉末年,想到产能过剩这个词,刘平还是莫名的觉得有些有趣。
“某并不是说,让你们按照某之前跟你们说的那样,以技术为基地建立工厂,而是在管理模式上。”刘平笑着对宋瑜说道。
“说简单点,就是将这些熟练工匠组织起来,统一管理,统一生产。原材料和售卖都由工厂负责,工匠们就跟吾等坐班一样,到点上班到点下班就行。每月给一个保底的月俸,然后每制作一件产品,再给奖励。”
“也就是说,工匠获得的是底薪加提成。”
“底薪?提成?”张松有些好奇,这几个字他都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让他有些发懵。
刘平见状就大概解释了一下。
听明白之后,作为户部的高官,张松立刻有了一个想法:“那为什么吾等不能采取这种方式给百官发放俸禄呢?”
“做官哪有提成?”宋瑜觉得张松想得有些奇怪。
刘平笑了笑道:“这个就不用用在吾等身上了,不合适的。”
“总觉得这是一个省钱的好办法。”张松摸着下巴说道。
“先说工厂的事情吧。”宋瑜将话题拉了回来:“这件事你们户部有什么建议?”
“原则上户部是同意的。”张松打起了官腔。
原则上同意,实际上就不同意呗。
“但是。”果然,张松话锋一转道:“工厂建设的成本,工匠的管理成本等等这些都得先核算出来。”
“多大的工厂,多少工匠,能产出多少这都要算明白,没算明白的话,还是不要轻易建设的好。”
刘平算是明白了,这两位是不同意建立工厂的。
“那这件事就再等等。”刘平倒是没什么执念,毕竟是未来五年的规划,肯定是每一个点都要拿出来讨论的。
哪些能用,哪些不行,不是刘平一个人说的算的。
毕竟一人计短。
“说起来,今年各部门都要给前五年做个总结,你们工部和户部准备的如何了?”刘平主动聊起了闲天。
听到这个问题,张松和宋瑜脸上都露出了痛苦的表情。
“还在整理卷宗,做数据。”张松揉了揉眉心:“好在之前每年都有总结,可以拿过来整合一下,不然的话某觉得都整理不过来。”
那边的宋瑜也点点头:“前五年,工部主要就干了两件事,基建和技术突破。技术突破这一点好说,但是基建这个,也是比较费时费力的,尤其是各地修路,每天都有新的进度传来。”
“有准备就行。”刘平笑了起来:“你们两位的报告,可是吾等了解目前整个势力范围内真实情况的基石,一定要做好了。”
“丞相放心便是。”
两人异口同声地说道。
他们两个都很清楚,下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他们会再进一步,真正坐稳尚书的位置。至于后续如何,就要看未来五年的工作成果了。
做得好了,肯定是能再进一步的。
什么叫再进一步呢?就像荀封那样,刘备他们开小会的时候,会喊着荀封。但是不会喊着他们两个。
只有能进入刘备开小会的那个房间的官员,才是整个刘备势力真正的巨头。
这些人都有谁呢?
在成都这边的,有刘平、关羽、刘德然、荀封、刘元起。在外的,还有张飞、杨永两人。除此之外,还有类似荀彧、李秀这样的,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也能参与进来。
在这些人之下,就是六部尚书、侍郎们了。
两人离开之后,马良匆匆而来,递了一个条子给刘平。
刘平接过来看了一下,蜡封还在,显然这消息保密级别很高,哪怕是马良也不能看。
手指用力,将蜡封捏碎,刘平打开看了一眼。
“嗯?”刘平嗯了一声。
随后他看向马良,道:“某要去大王那里一趟,让董川、张既他们先处理政务。”
“喏!”
刘平点点头,起身离开。
到汉王宫门口的时候,他遇到了关羽,以及匆匆赶来的荀封。三人见面之后,互相点头,稍微寒暄了两句,直接进入王宫。
来到刘备的书房,三人落座。然后李秀和荀彧两个人也走了进来,坐到了末尾。
两人刚刚落座,刘备就走了进来。
“见过大王。”
众人见礼。
刘备摆摆手:“说正事儿,消息你们都接到了,怎么办?”
关羽当先开口道:“接受!”
刘平也点点头:“这是好事儿。”
就在半月前,扶南国的属国,地处扶南国北方的真腊,带领周边大小部落,向诸葛瑾送上了降表,想要归降,撤国号,立郡县。
诸葛瑾和赵云两人不敢擅专,确定了消息准确之后,派人把消息回传。
“扶南国恐会有不满。”荀封皱眉说道:“吾等若是做好了跟扶南国开战的准备的话,那就可以接受。”
“扶南国应该会有意见,但开战的可能性不大。”荀彧接过话,道:“按照他子瑜传回来的消息来看,真腊加上周边的部落,大概有近百万人口。吾等若是吃下来,那南海诸国将永远在吾等兵锋之下。”
荀彧之所以这么说,主要还是乌戈郡的地理位置导致的。乌戈郡虽然面积不小,人口也就四十多万,但其实乌戈郡是在山地上的,资源有限。
如今的乌戈郡,粮食供应上还需要越嶲郡和永昌郡支援。
但是真腊就不一样了,那地方有一块平原,适合耕种,且一年三熟。以大汉的生产力,占了那块地方,养活一两百万人没问题的。
这也是刘平和关羽同意接受真腊的原因。
接受了真腊唯一的坏处就是得罪扶南国,但是好处可就太多了。至于得罪扶南国?
那有什么?
去乌戈郡问问赵云,他怕不怕,他在不在意?
“那就接受?”刘备又确认了一下。
“接受。”刘平拍板,道:“真腊跟乌戈郡接壤,可以调整规划,将真腊的部分领土,并入到乌戈郡。剩下的地方,建立新郡。”
“真腊王室可以来成都,新建的郡叫安南郡即可。”
内附的真腊国跟被打下来的乌戈国不一样。不可能再用真腊这个名字,但是可以保留一个真腊县,让真腊王室心里好受一些。
“这样的话,乌戈郡、安南郡,一共就有了一百五十多万人口。”荀彧这个时候建议道:“子龙将军那边,可以调整一下。以子龙将军为主,建立南海都护府。品级,也上调一下。”
“以乌戈郡为中心,统管乌戈郡、越嶲郡、安南郡、永昌郡四郡军政。”
这也就意味着,赵云将在权力和地位上跟张飞一样,只比关羽低半级了。
刘备有些犹豫。
倒不是不愿意给赵云这么大的权力。主要是在赵云之前,还有杨永、还有刘德然、还有荀封这种老人呢。
事实上,按照功绩来说,杨永和荀封两个人都适合再进一步。
刘备也是个念旧的。而且杨永、荀封的能力也足够。
甚至从能力上来说,杨永和荀封更适合接替赵云,做这个南海都护府的一把手。
看到刘备的犹豫,荀封也知道他在犹豫什么,便开口说道:“某也认为,文若的想法是好的。子龙将军对南边也比较熟悉,有他坐镇,日后不管是继续南下,还是守备地方,都极为合适。”
其实荀封也有意去地方,但是他也清楚,以目前的情况来说,赵云比他更合适。
刘备是通盘考虑军政两方面,所以才会觉得杨永、荀封更合适。但从南海诸国面临的情况来说,军事能力更重要。
荀封自问也能带兵打仗,至少在面对南海诸国的时候肯定是有自信的。
但肯定是不如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