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圣九年,范仲淹从河中府通判调任陈州通判。但在此期间,范仲淹依旧心系朝廷——
有上疏朝廷不要劳民伤财兴建宫殿的,也有针对吏治上疏陈述自己精简官吏的主张的等等。虽然这些建议并没有被朝廷采纳,但至少他的态度放在那里,朝廷也是看见了的。
公元1033年,即明道二年,太后去世,仁宗亲政,于是召范仲淹入京,任右司谏。这个时候很多朝臣认为太后垂帘听政为政之失,但就事论事的范仲淹觉得太后虽然秉政多年,但也有养护仁宗之功,觉得也不必做的太过绝对。
由此可见,范仲淹还是那个范仲淹,秉公直言才是他的本色。但是很快他又因为他这样的性子再次遭受贬谪了——因为和众谏官劝阻皇帝废后,被贬出朝廷,到地方任职,先后在睦州和苏州等地任职。
其实在这个时候,朝廷上党争也已经开始浮出了水面。
这个时候的范仲淹,大概也是因为他被皇帝和宰相看烦了,才踢出去到外面任官的。而这个时候的宰相,是吕夷简,他站的位置,是范仲淹的对立面,但并不是奸臣。】
一个又一个熟悉的名字被提起,仁宗朝的大家看着天幕当真的是心情复杂。
吕公确实和范仲淹政见不合,但也像是天女所说,他并不是什么奸臣,甚至也称得上一代名相。
人在其位,总是会做的有好有坏,吕夷简这官做的,并不能算差——他辅佐年幼的仁宗,在太后临朝听政的情况下,保证了北宋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但同时也有不少令人诟病的事——其执政期间,也曾贬黜贤臣范仲淹,对契丹增加岁币以求妥协。
像是孙沔、蔡襄、欧阳修等人便弹劾他为相二十年,专事姑息,大坏纪纲,最后他是以太尉致仕的。现在离他过世也已经有近十来年了。
欧阳修看见这个熟悉的名字,并没有很大的波动,他对于吕夷简,并没有什么交情,反而是立场相反的政敌。
但赵祯就不一样了,他对吕夷简也是感情有的。不然前面他也不会站吕夷简而贬谪范仲淹了。现在看见天女提到吕夷简的名字,他也是有些好奇天女会怎么说。
而站吕夷简这一派的人,看着吕公的名字,都很是感怀。
当时吕夷简也算是临危受命——刘太后性格刚愎,又不明习国政,但朝政非经她批准不可,那么拜相的他自然就得更加辛苦勤勉——一方面他要细心处理国家大事,一方面还要小心翼翼地约束太后的放纵和独断专行。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吕夷简本着公忠时候甚至会惹得太后非常恼怒。
他们也是跟着吕夷简一路做过来的,自然是知道其中的辛酸苦辣。
若是单凭他贬黜名臣就全然否定他的一生,那才是真的很不恰当。
而这个时候,玉不识也已经提到了范仲淹再次调回京师、以及景佑年间的党争。
【景佑元年,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府,兴建郡学,同时兴利除弊,所修水利造福一方,百姓无不感恩戴德。
次年冬季,因治水有功,范仲淹再次被召回,判国子监。后来又任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这个时候的他,开始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但同时,他和宰相吕夷简的政见不合也慢慢摆在了明面上——
景佑三年,他因不满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直接抨击吕夷简。后面反击指责他“荐引朋党,离间君臣”。最后的结果便是范仲淹被罢黜,贬知饶州,后来又到润州、越州任职。
但范吕之争,并没有就此停下,反而牵连甚广。】
【对于范仲淹被贬这个结果,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认同服气的,不少人上书请求修改诏命,甚至有人上疏愿一起降官贬黜的,但他们也都或多或少牵连遭贬,到了后面,朝臣皆畏惧宰相势力,不敢置言。
但很快,次年,吕夷简被免除宰相之职,士大夫们看见了希望,接连不断地替范仲淹辩白,双方互相辩驳,当时朋党争论四起。最后还是仁宗下诏禁止互结朋党才有所止住。
而范仲淹也再一次表示了自己为民请命、不怕贬谪的志向——“宁鸣而生,不默而死”。】
当时范吕之争,当真是“轰动一时”,现在的翰林学士欧阳修当时也是作为范仲淹一派的人,受牵连后被贬为夷陵县令。后面庆历新政又被贬了一次。
而除了他,其他受到牵连的人,就更多了,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到重新复用的。
对此,欧阳修表示:吕夷简打压异己,终究不妥。
但他也知道官家不喜此事,也就是自己心中想想。
趁此机会,赵祯便又是强调:“莫要让朝堂纷争损了大宋根基。”他也是怕了烦了这些朋党纷争。
众人听闻赵祯之言,关于先前旧事的讨论也是渐渐安静下来。官家不喜,他们自然也是该知道怎么做的。
朱元璋看着这段内容,也是唏嘘不已:“党争并不少见,但在宋朝,表现的实在是明显,要咱说,宋朝就是在党争中耗尽了元气!”
要他说,战还是和有什么好吵的,夺回中原失地那不是应该的吗?!
其实现在说起宋朝的特色,除了积贫积弱、冗兵冗官冗费之外,党争也是其一大特色。哦对,还有前面天女提到过的宋词也是特色。
有宋一代,党争现象延续不断,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到了南宋更是演变成大规模的主战派与议和派的党争。虽然这不是导致整个南宋世风日下、以致灭亡的主要原因,但其中的影响也是颇大。
而现在在感慨着的朱元璋,并不知道,到了明末,东林党和阉党也是争得不可开交。当时的朝堂之上,大臣们分为数派,相互攻讦,丝毫不顾民生社稷。
也就是最后崇祯自缢煤山,保住了大明最后的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