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双方都在忙着调兵遣将。
43军的先头部队比日军一一四师团的先头部队早一步进入太原城。双方都在和时间赛跑,看谁能占的先机。
一一四师团是在1937年新建起来的两旅团标准师团,有完整的炮兵联队和其他配属部门,师团长沼田德重的战场把控能力也不弱,在收到攻击太原的命令后就派出精干前线部队来冲向太原,希望在中国军队反应过来前突入城中。
李志坚在知道新七师一旅先于日军一部进入太原城后,心里顿时安定下来。
太原城现在部队不少,但是以炮兵、防空兵等技术兵种为多,要不就是新兵独立团和民兵,有战斗经验的部队不多。
所以现在太原最需要有战斗经验的部队来坐镇,这就是军心的压舱石。
人心不乱,扛住日军的先头部队就不成问题。
李志坚还在向太原行军路上,尉迟凤岗将娘子关一线的情况反馈回了李志坚,日军主力已经离开娘子关,杨澄源已经命令在娘子关附近的中国军队要在当夜反击娘子关。
李志坚在了解到杨澄源的反击路线还是从南面直接反攻娘子关后,知道杨澄源是打正规战出身,作战都是偏于正面防守,同时日军已经有所准备,习惯了正面作战的部队想要秘密绕到日军后面很难。
日军虽然只有一个联队的日军,但是只要开打,那么石门方向还是会增援。现在整个华北的日军主力被抽调到山西,不过从东北到达石门,再到娘子关一线都有铁路,如果有需要,日军完全可能从关东军中抽调兵力。
反攻娘子关难的不是消灭现在的一个联队的日军,而是要追求一个快,如果形成胶着,那么将吸引更多日军过来就弄巧成拙了。
所以想要不形成僵持,就必须的派出一部奇兵,正奇结合来快速解决战斗。
李志坚让李杰对接联系尉迟凤岗,现在李杰已经是对特种作战有一定的心得,如何来安排线,而尉迟凤岗最了解当地地形,他相信李杰会根据现场地形找到解决方案,到时他会命令傅存怀去按照方案来执行。
李杰按照李志坚的安排先找到尉迟凤岗,两人战前在教导旅共事几年,彼此也非常熟悉。
他并没有和除了尉迟凤岗以外的人联系,是为了保证43军作战的独立性,这次反攻的力量并不弱,按照他和李志坚的思想,他们43军必须发挥出奇兵的战果。
杨澄源和孙蔚如采取的反攻策略是趁着夜色对日军发起大反攻。
李杰经过和尉迟凤岗商议,两人认为在反攻开打后,日军注意力必然会集中到前线,此时由教导旅一部分精锐作为向导,引导李杰率领43军从侧后打过去,两万多人的力量,乍然出现在日军侧后,当面的日军应该是无法阻挡的,远比都参与到正面反攻效果强。
日军留在娘子关的这个联队,并不是一个完整联队,而是两个师团和独立山地旅团各自派出一个大队组成,现在所有人都认为向前可以获取巨大的军功,没有人想在娘子关驻守,所以权宜之下,只能是三部各自出一个大队。
日军在娘子关的这三个大队的守军,最终没有扛住几万中国军队的多路夹攻,并且娘子关面向西面一侧的地利远不如向东方向。
先是侧后被43军突袭的日军无力抵抗而溃散,然后被正面进攻的第四集团军、34军与侧后的43军夹击,大部分日军守军就地被消灭,剩余一部分跑出工事,向东面井陉方向逃离。
娘子关要隘被中国军队夺回。
在夺回之后,孙蔚如、杨澄源和傅存怀几人就在一起商议下一步娘子关防御的事宜来。
现在34军三个师中,70师的伤亡最大,新四师的损失也不小,新二师基本没怎么参与战斗,所以现有官兵最多,不过任谁对新二师也不敢放心,不敢让新二师来单独在主阵地上驻守。
于是最终决定还是由姜玉贞的新四师来守卫主阵地阵地,暂时从新二师中抽出两个团加强给新四师;由伤亡不大的教导旅来驻守雪花山左翼阵地,继续从新二师中抽一个团补充给左翼,由教导旅指挥。
新二师师长金宪章率领师属其他三个团,到教导旅侧后方进行驻防,执行娘子关防线的侧翼预警和预备队任务。
70师暂时在后方休整,补充兵员。
由于炮兵要塞的火炮全部被新四师自毁,现在炮垒三大队都没有火炮使用,其余部队在当初撤退时也大多将火炮弄丢,致使现在防守娘子关的火炮力量严重不足。
傅存怀知道43军马上要向太原行军,带着火炮会拖累行军速度,就决定从43军中抽出十二门补入了娘子关炮兵要塞中,这样才使得娘子关防线又恢复了一定的战力。
收服娘子关,中国军队在这次会战以来总算是取得了第一场胜利。
日军在得知这个消息后,虽然有所意外,没想到一个联队驻守的阵地,一晚上就被中国军队收服,并且中国方面的作战部队中还有新番号的中国军队出现。
但是并没有引起他们的太大反应,在他们看来,娘子关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东线两个师团和一个旅团已经进入山西腹地,联合北线部队,足以打穿所有中国守军防线。
不过这个消息还是令阎锡山的心情转好不少,山西的局势想要转好,只能是关门打狗,将突进来日军全部灭了。
现在最起码把门关起来了,至于后面打狗的效果如何,就要看各部的表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