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兰出身道家名门大派,其所属的修神幻术流派在道家体系中可谓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辨识度。
王玉兰能够以意念之力创造出如梦如幻的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她还能洞悉人心,用幻术化解他人内心的恐惧与痛苦。
凭借着精湛的幻术造诣与深厚的学识,王玉兰很快受到沪上当地道家组织的关注与重视。
那些道家组织的成员,在听闻王玉兰的事迹后,纷纷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断地邀请她参与各种学术交流和法术切磋。
一来二去,在诸多交流切磋中,王玉兰逐渐在这个圈子里崭露头角,成了沪上一个小有名气的人物。
王玉兰在交流会上的表现总是令人瞩目,她的幻术展示如同绚丽的烟火,让人惊叹不已。
以及,王玉兰对于道家经典的解读更是深入浅出,让人受益匪浅。
不过,王玉兰时刻保持着警醒,师门覆灭的惨痛过往如同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着她。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曾经繁荣的师门在一夜之间遭受重创,师兄弟们四散奔逃,师父也在那场灾难中不幸离世。
这让王玉兰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
因而与人交往时,王玉兰总是留了几手,从不轻易展露自己的全部底牌。
王玉兰总是微笑着应对他人的试探,言语间恰到好处地保留着几分神秘,让人难以捉摸她的真实实力。
正因为如此,凭借着在道家组织中的中高层身份,王玉兰多方周旋。
并且,王玉兰利用各种人脉关系,巧妙地化解了一个又一个潜在的危机。
以智慧和谋略,王玉兰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走,为自己和身边的人争取到了更多的利益和机会。
王玉兰打通关节,顺利地将宇道和张婉落安排进了租界内的一所优质学校。
这所学校在沪上的繁华与喧嚣之中,宛如乱世里的一颗启明星,闪耀着与众不同的光芒。
它就像一座神秘的知识城堡,矗立在租界的角落,吸引着无数渴望知识和进步的学子。
踏入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充满异域风情的校舍。
红墙尖顶搭配着中式的回廊,巧妙地将中西风格融为一体,彰显着其独有的办学理念——自由、开拓、创新、救国、选择。
那红墙鲜艳夺目,仿佛是燃烧的热情;尖顶高耸入云,象征着追求卓越的精神。
中式回廊曲折幽深,蕴含着传统文化的韵味,恰似五根坚实的梁柱,撑起这所学校知识的殿堂。
这里摒弃了传统学堂以年龄分班分级的刻板模式,倒是像玄幻小说里的宗门一般,同年入学的学子自动归为同一级。
入学分级堪称严苛又独具慧眼,依据学子的知识储备以及修炼等级细致划分。
在入学考核时,老师们会仔细观察学生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回答,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以准确判断学生的真实水平。
基础扎实者,大可跳过繁琐的基础课程,直接向着更高深的知识领域进发。
这些学生如同展翅高飞的雄鹰,迅速冲向知识的蓝天,探索未知的奥秘。
而那些基础稍显薄弱的新生,第一年便会被安排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基础课。
教师先生们耐心地讲解基础知识,同时传授修炼入门诀窍,夯实他们的根基。
完成初始阶段后,学校开启类似宇道上一世大学走班制的教学模式。
学生们如同自由的飞鸟,能够依照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在知识的天空中,自主择取想要翱翔的方向,挑选心仪的课程。
不过,修炼课是这所学校雷打不动的必修课,每日晨光熹微之际,学子们便齐聚练功房。
开启半天的修炼之旅,吐纳、运功、研习功法,锤炼体魄与灵力。
令人称奇的是,除修炼课外,学生选课全凭个人意愿,既无死板的考勤约束,也没有令人焦虑的期末考试。
学习在这里回归了最纯粹的模样,摆脱了功名利禄与分数的枷锁,纯粹为满足求知欲而生。
要知道,传统学堂培养学子多是奔着科举入仕、加官进爵而去。
可这所学校里的学生,家中长辈大多站在大清的对立面。
让这些满腔热血、心怀异志的孩子接受传统教育,再去考取功名?
先不说能不能考,单论结果,难道要他们学成中举之后反戈相向,屠戮自家亲人吗?
在这般开明先进的新式教育体系滋养下,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彻底激活。
绝大多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将课程安排的满满当当。
他们的课表上填满了各种各样的课程,从哲学到科学,从文学到艺术,从修炼到技术。
鲜有人不选课,逃课这种乱象更是从未滋生。
毕竟,若无心向学,又何必选课,多一门课便意味着多一份学费支出,大家心里都有本明白账。
不仅如此,学生们还被赋予了“课程设计师”的权力,倘若个人兴趣爱好太过小众或者方向新颖,学校尚未开设相关课程。
学生只需向校方反映,学校便会动用各方资源,寻觅专业人才前来授课。
学校会不惜一切代价,联系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邀请他们来到校园,为学生们传授知识。
要是没有现成的专业教师,而感兴趣的学生又足够多,校方就会大胆开设研讨课。
学生们自行组队,依据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一头扎进知识的深海,查阅典籍、交流探讨、反复试验。
他们在图书馆里翻阅古老的书卷,在实验室里进行着一次次的尝试,在讨论室里激烈地争论着。
每到学期末,学校还会组织一场特殊的考核,绝非传统的纸上谈兵,而是对学生一学期研讨成果的实战检验。
考核现场气氛紧张而热烈,学生们展示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接受着老师们严格的检验。
一旦考核通过,那可是喜从天降,学校会慷慨地为每个学生发放科研奖金。
这既是对他们努力钻研的认可,也是助力他们后续探索的资本。
毕竟,这算是为华夏教育和知识领域开疆扩土。
更为有趣的是,学生们还需内部推举出一名佼佼者,担任这门学科的特聘教师,将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悟分享给后来者。
如此良性循环,使得研讨课备受欢迎,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样的模式,导致许多学生,都纷纷投入研讨课程之中。
毕竟,彼时列强环伺,华夏大地风雨飘摇,往昔的神话传说似已远去,国土之上再无神话强者镇守。
但有志之士从未放弃,他们奔走呼号,为国家命运拼搏,力求完善华夏修炼体系,筑牢民族根基。
学校里的学生们,作为时代最热血的脉搏。
心中那为国为家的豪情壮志熊熊燃烧,又得到学校全方位的支持,怎会不喜欢这种救国的研讨课程呢?
校方对这般积极奋进的景象自然喜闻乐见,在他们眼中,当下的华夏急需创新力量,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旅人渴望火把。
毕竟大清这么多年的传统和保守,没有铸造出一个神话境。
这种开明、自由、先进的教学理念,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而这所大学,更是后来与清北大学组合成华夏大学的前身———中外联合大学。
正因为有这所大学的存在,为华夏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成为了华夏民族复兴道路上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