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辉听说有文官提出在交趾实行开中法,不由得赞叹:“这是哪个人才想出来的,这么一来,以后怕是用不着水师来运粮了,都交给商人就好了。”
如果交趾不需要远洋水师运送粮食与补给,那郑和的舰队就不用出海了,海商们岂不是如鱼得水?
铁阁回道:“听说是浙商找的杨稷,疏通的关系。”
“杨稷这人,一定把号票发放做成生意,价格炒得高高的。”赵辉猜测。
铁阁笑道:“公爷所料一点不错,杨稷把号票卖一千两黄金一张,等有人尝到了甜头,这个价格恐怕还要涨。”
“涨,涨才好呢。让郑公公加大力度,把人都赶去买天价的号票。只有商人们被逼得受不了,才会上下一心来推动开海。杀得越狠,号票越贵,他们才会发现,可以合法地交纳商税,也是一种幸福。”
没过几天,朱瞻基便召集内阁与赵辉讨论交趾开中法事宜。
赵辉在交趾事务上有绝对的发言权,他对开中法表示赞成,但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交趾沃土千里,我官军驻军不过五万人,竟然养不活这点人,还要内地输送粮草,实在是不堪。在行开中法的同时,应当申饬布政司,鼓励开荒耕种,早日能够自给自足,可以节省朝廷多少开支啊。”
朱瞻基点头,很是赞成赵辉的看法。
杨士奇道:“国公所言甚是,开中法可为朝廷节省开支,远洋水师便不必维持那么多船只士卒了,可以逐年裁撤调离,或迁往沿海备倭,或调去边关守城。”
赵辉心道:“这老狐狸还是念念不忘要削郑和的兵权,但郑和是负责给朱瞻基搞钱的,我不信我那侄孙能答应。”
朱瞻基思索了一会道:“南海尚未靖平,水师尚不宜裁撤。”
便把这事给糊弄过去了。
……
交趾实行开中法,一石激起千层浪。
率先拿到号票的徐家一时无两,占尽了先机。由于有了合法的牌照,徐家的生意迅速扩大,一时风头盖过了其他四大家。
有了徐家作为榜样,杨稷果真把号票做成了大生意,现在一张号票已经炒到一千八百两黄金一张了,还有价无市。
叶家是浙江五大海商陈、王、徐、吴、叶中实力最小的一家,今年以来接连被水师缉拿了三艘船,元气大伤。
叶家有个小宗,一直经营陆上生意,经常跑大运河,赚些小钱。
家主姓叶名盛字光宗,早年跑运河赚了些钱,如今老娘仙逝,不用在家侍奉老母了。便想着要搏一把,下南洋碰碰运气。
叶盛凑钱买了张号票,租了条海船,从四邻八方招募了几十名船员,下海去也。
按照朝廷的规矩,持有号票的船只必须先将粮食或补给运送到交趾,拿到文引后再返回内地。
叶盛当然不会只运送粮食,多余的空间便装载各种紧俏货物。
船只很快到达交趾的云屯港(即海防港),叶盛交卸掉粮食补给后,拿到了号票,即继续南下,沿着海岸线,一路售卖各种货物,同时也收购了各种国内紧俏的商品,随船装上。
一直到了婆罗洲,叶盛等人靠岸休息,偶然得知,这里竟然已经有许多唐人在此聚集。(在海外,都把中国人叫唐人)
婆罗洲发现了许多处金矿,只是苦于缺少人力开采,黄金多到简直跟白捡的一般。
叶盛十分心动,但眼下他装了一船的货物,还得先回国售卖掉,得了本钱才好来婆罗洲开矿。
于是心中便有定计,先回国一趟,卖掉得一笔本钱,然后回乡招募一些做工的,来南洋一起开矿。
叶盛满心欢喜的踏上回程的水路。
行至广东外海洋面时,忽然远处一声炮响,有几艘疑似海盗的船只冲了过来。
他们打出旗语,要求交出一半的货物,要不然就全部抢光杀光。
叶盛正怀揣着美好的发财梦,哪里肯依,便命驾船的死命的逃跑,希望能甩开海盗。
那操船的水手正是谢保,那年就是他送杨稷去的倭国。
谢保眺望了下追击的“海盗”,哭丧道:“这哪是什么海盗呀,这就是官军假扮的海盗。”
“啊?”叶盛大吃一惊,“这什么世道,怎么官军假扮强盗?你如何看出是官军的?”
谢保苦笑道:“东家有所不知,我跑了南洋好多回了,哪些是官军假冒的海盗,哪些是真海盗,他们的船各有各的样子,我一眼就知。”
“那这怎么办?”叶盛一时急得已经六神无主了。
谢保摇头,“没办法,只能停船,给一半给他们,他们就会放了你。”
叶盛犹豫之间,那几艘“海盗”船越来越近了,再不作决断,恐怕他们就要杀上来了。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官军假冒的海盗船不装备火炮,只有比较笨重的石炮,要不然叶盛这艘船恐怕这时已经挨了几炮了。
叶盛又望了一眼追兵,无奈让谢保停船,等他们上来。
此时他心中暗暗祈祷,希望他们信守承诺,能只取一半的货物。
很快,接弦后,有几十名训练有素的“海盗”跳到船上,控制住了船上所有人后,在船舱内检查了一下货物,接着便过来了一个海盗头子模样的人物。
这人看了看叶盛船上挂着的一面旗,上面写着“顺风顺水,出入平安”四个大字。
那“头子”端详良久,叹道:“真像那个人的字迹啊。”
“海盗头子”叫来叶盛,问道:“这字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