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确定了科举科目和时间之后,李世民并未立即任命考官,而是决定先商议一系列防止舞弊的举措,以确保科举的公平与公正。
他深知,科举不仅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更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流动的关键机制。
因此,必须杜绝一切不正之风,确保每一个有才之士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
李世民环视满朝文武,沉声道:“科举事关重大,不可有丝毫懈怠。诸位可有良策,以防范舞弊,确保公平?”
众臣闻言,纷纷献策:
1. **密封试卷**:所有考生的试卷均需密封,不得透露考生姓名,以防止考官徇私。
2. **监考严格**:考场内增设监考人员,严格监督,严禁考生夹带作弊工具,确保考试环境的严肃性。
3. **考官轮换**:考官人选应定期轮换,避免长期担任同一职位,减少舞弊的可能性。
4. **公开透明**:考试结果应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公正无私。
5. **举报奖励**:设立举报机制,对发现并举报舞弊行为者给予奖励,鼓励社会各界共同维护科举的公正性。
6. **严格审查**:对考官和监考人员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其品行端正,无不良记录。
李世民听罢,点头赞许:“诸位所言甚是。科举之公正,关乎国家兴衰,不可不慎。朕将采纳诸位建议,制定详细方案,以确保科举的公平与公正。”
众臣闻言,皆感振奋,纷纷表示将全力配合,共同维护科举制度的尊严与权威。
李世民见状,心中暗自欣慰。
在推举考官人选时,朝堂之上再次陷入了激烈的争吵。
各派势力纷纷争夺有利位置,谁也不肯退让。
一时间,殿内争论不休,各执一词。
李世民见状,眉头微皱,沉声道:“诸位,科举考官之选,关乎国家大计,不可因个人私利而争执不休。朕希望诸位能以大局为重,推举德才兼备之人,确保科举的公正与公平。”
然而,朝臣们似乎并未因此收敛,依旧各抒己见,互不相让:
张大人:「陛下,臣推荐吏部侍郎李明,此人公正廉明,学识渊博,堪当此任。」
刘大人:「陛下,臣认为刑部尚书王刚更为合适,他执法严明,为人正直,必能杜绝舞弊。」
赵大人:「陛下,臣推举礼部侍郎孙清,他熟悉科举制度,且治学严谨,堪为考官。」
郑大人:「陛下,臣以为翰林学士钱远最为合适,他才学出众,深受士林敬仰,必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李世民见朝臣们各执己见,心中暗自思量,决定采取一种更为公平的方式。他缓缓开口道:
“诸位所荐之人,皆有其长。然科举考官之选,不可偏袒任何一方。朕决定,由吏部、礼部、刑部、翰林院各推举一人,组成考官团,共同负责此次科举。”
“除此之外,朕特命虞世南与萧瑀二位爱卿担任巡视官,监督考官之责。”
李世民语气坚定,目光如炬,“虞侍郎文采斐然,萧大人刚正不阿,二人皆为朝廷栋梁,定能确保科举之公正无偏。”
众臣深知虞世南与萧瑀皆为德高望重之人,由他们出任巡视官,无疑是对科举公正性的最大保障。
李世民见状,心中更加笃定,随即宣布道:
“即日起,各部推举之人需尽快上报,朕将亲自审阅,择日公布最终名单。科举大典,乃国之大事,望诸位务必尽心尽力,不负朕之所托。”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安静下来。众臣见李世民已有定夺,且此方案较为公允,纷纷点头称是。
李世民见状,心中稍安,继续道:
“此外,朕将亲自监督考官团的选拔过程,确保无人徇私舞弊。诸位务必遵守规矩,不得有任何不轨之举。若有违者,定严惩不贷。”
众臣听罢,纷纷表态遵命。
不久之后,朝廷重开科举之旨意,犹如春风拂柳,迅速传遍大唐各地。
诏书颁下,四方学子闻讯,无不振奋鼓舞,纷纷摩拳擦掌,预备迎接此决定命运之大考。
科举之期定于一年之后,此举令有志之士得以充裕时间,潜心研读,以期在考场之上,一展所学,博取功名。
学子们或闭门苦读,或聚众研讨,皆怀一腔热血与鸿鹄之志,翘首以待佳期。
朝野上下,对此事亦极为关注,皆冀望此次科举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为大唐之繁荣昌盛添砖加瓦。
世家子弟闻此消息,却并未显出半分慌乱。
尽管科举新政令寒门士子亦有机会分得一席之地,然世家子弟自幼饱读诗书,涵养深厚,其才学与见识远非寒门所能轻易企及。
因此,他们心中自有定数,相信即便是在更为公平的竞技场上,亦能脱颖而出,摘得魁首,延续家族之荣耀。
陆通接获科举之讯,心中波澜不惊,面色未改。
陆通唤来县学的掌教先生,命其召集诸位师长,共议考课之事。
厅堂之内,诸师围坐,笔墨纸砚皆备,陆通则立于一旁,时而指点,时而沉思。
他心中已有筹谋,欲借后世三年磨一剑、五年铸一功之法,令泾阳县的学子们勤练试题,以期在科举中大放异彩。
此举可使大唐士林为之侧目,见证一番别开生面的备考之道。
陆通广开言路,谈及完形填空之妙,算术公式之精,经典论述之深,以及分析国家局势之要,无不条分缕析,见解独到。
他言道:“完形填空,需谙熟文章脉络,方能一气呵成;算术公式,则重在理解变通,灵活运用;至于经典论述,当以古圣先贤之言为鉴,融会贯通;而论及国事,则需洞察时局,审时度势。”
众师长听罢,纷纷点头称是,继而各抒己见,或补以实例,或添以新解,一时之间,县学之内学术氛围浓厚,讨论之声不绝于耳。
自此,泾阳县学中的学子们半月一小考,一月一大考,每次考后皆张榜公示,排名分明。
学子们彼此之间竞争激烈,谁也不甘人后。课堂之上,个个聚精会神,不敢有丝毫懈怠;
课余之时,更是相互切磋,共同进步。
一时间,县学内书香四溢,学风浓郁,人人皆怀一腔热血,誓要在科举之路上一展所学,不负韶华。